高适著名的三首诗
1、然而世事弄人,分别十几年后,高適与李白这对曾经的朋友,却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2、《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就任哥舒翰幕府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边塞生活中平静的一面。其中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深被高适巧妙的安排进了景色中,构成了一幅苍茫却又委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
3、比起在四川免官后连家都回不了的岑参;被亳州刺史闾晓丘冤杀的王昌龄;一生潦倒,后得了个官职,刚上任就一病而亡的王之涣,高适可谓幸运了。(高适著名的三首诗)。
4、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这点可能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即生的洒脱,死的不明不白。
5、可惜,人们至今还不清楚粟特商人在兰州建立大型商业聚落的具体情况。
6、高适决定赌一把,毕竟已50岁,算进入晚年了。
7、高适,人才难得。不仅能活跃于民间,还能走红于庙堂。
8、要知道王维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全国状元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9、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10、写了一辈子诗,现在才知道,写诗只是自己的副业。
11、他不得不返回宋城,途中遇到一个从边塞回来的朋友,肚子里有点笔墨,写了一首边塞诗。
12、 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13、我们之前说过,唐朝的边塞诗是昂扬的,但是战争毕竟残酷,生命无价,一味昂扬其实不免浅薄,只有在昂扬的气势中加上深沉地反思,才能让边塞诗真正饱满起来,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讲,《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盛唐边塞诗的一个标杆。
14、首句“雪净胡天牧马还”,即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时分,边塞的战士们牧马归来。“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因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故在春天冰雪消融后进行牧马活动。次句“月明羌笛戌楼间。”即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戌楼间便回荡起悠扬的羌笛声。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气氛,也是边塞诗中并不多见的宁静气氛。
15、一见如故,再见陌路,说的可能就是高适和李白吧?!
16、千古名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7、连着三联诗句,一句征夫,一句思妇,一句思妇,一句征夫,他们相互思念,他们相互牵挂,他们相隔,他们相会无期。这错综交互的诗句,就好像反复转换的镜头,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悲剧性也在不断加深。忽然之间,一声刁斗传来,镜头不再转换,而是重新切回战场了。“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所谓“三时”就是早、午、晚三时啊。“刁斗”我们之前说过,就是“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宵柝嘛,白天做饭,晚上打更。举目望去,只见战场上空,那仿佛有杀气凝成的阴云,侧耳听来,只听到那夜间带着寒气的刁斗声,原来刚刚那家乡、那思妇都是深陷重围的战士们头脑中的想象,一声刁斗敲破了寒夜,也敲断了他们的思绪。
18、这个岗位,白居易、孟郊、李商隐、王昌龄、颜真卿都呆过,发过牢骚。
19、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二十岁时游长安求仕无成,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次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忠。两《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翔实。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高适的边塞诗,大都并不留意于对塞上奇伟瑰丽风光的描绘与赞赏,也不只限于对将士公忠体国、英雄无畏精神的歌唱,而常常是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的眼光来观察塞上的事事物物。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
20、高適与李白相识,缘于杜甫的引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难在长安容身,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还山。唐玄宗以其“非廊庙器”,下诏赐金放还。李白一路东行,在洛阳与杜甫相遇,随后两人相约同游汴州(今河南开封),此时高適正寓居于此,杜甫邀他一起,于是三人同行。他们曾同登禹王台,煮酒论文,笑谈古今,登临凭吊,狂歌痛饮。杜甫曾写下《昔游》,深情回忆三人壮游的情景:“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风云来……”汴州之游,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1、《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蓟中作》壮志难酬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22、走上这条道,他就没下来过。即使后来哥舒翰惨败、被杀,他仍能获得玄宗和肃宗父子的青睐,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里,并不容易。
23、有一天,天空飘起了小雪,高適与王昌龄、王之涣在酒楼相聚小饮。正举杯间,忽然有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歌伎登楼聚宴,三人见状,便避席躲在一个角落里,观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有四位漂亮的歌伎登上楼来,乐声响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悄声对高適和王之涣说:“我们都诗名远扬,但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咱们就听这些歌伎们唱歌,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两个人都笑着表示同意。
24、因为这场功劳,高適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威望与日俱增,然而他说话太直,很得罪人,让权臣李辅国十分不爽,于是数次在唐肃宗面前打小报告。一年后,高適就被降职,他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再次被泼下了一盆冷水。
25、高適的诗写得好,一方面因为天生的才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认真。相传他曾外出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一座禅寺时,触景生情,在寺庙的墙壁上题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离开禅寺后,他仔细观察钱塘江水,发现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水。他想起那首诗,觉得应该把“前村月落一江水”中的“一”字改为“半”字。巡察归来,高適特地回到寺院,把墙上的诗改了。
26、他的伯乐,先是哥舒翰,后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27、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28、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9、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投笔从戎,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30、“气骨”两字,道出了高適边塞诗的大特点。这既与他落拓不羁的豪迈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他在边塞游历和战斗的生活经历。这种风格在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中,得到了为生动的体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他的诗雄壮豪放,“如骏马驻坡,鹰击长空的雄放之气,无不动人心魄”,“不但展示出蓬勃向上、璀璨壮美的‘盛唐气象’,同时也凸现出诗人性格豪爽、抱负远大和刚毅勇敢的精神面貌。”这也是高適的诗动人心魄,至今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所在。
31、 高适的家乡,河北景县
3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摐(chuāng,摐金:敲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jīngpèi,释义是旗帜,出自《饮马长城窟行》。“戎车无停轨,旌斾屡徂迁。”)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飘飖(yáo):,指形势动荡、险恶。)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3、——同年十二月,高适升为淮南节度使,掌管大唐富庶的地区,并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34、“曛”,日落余光,昏暗。这一句是送别之时的场景描写。
35、作为军事迷,高适随即写了一首《燕歌行并序》应和。
36、与唐代众多的知名诗人相比,高適的成名之路走得相当艰辛。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高崇文曾任过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但在高適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败下来。虽然家里穷得一塌糊涂,但年幼的高適并不在意,他性格开朗,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平日里总喜欢和人讨论王霸之道,俨然胸怀大志。
37、千古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挑战一首长诗,跟大家分享高适的《燕歌行》。
39、高適,唐代诗人,生于700年,卒于765年。字达夫、仲武,渤海蓨(音同条,今河北景县。)人。
40、qiānlǐhuángyúnbáirìxūn,běifēngchuīyànxuěfēnfēn。
41、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4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43、高適以边塞诗见长。当时他的诗极为流行。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了一则高適与边塞诗人王昌龄和王之涣“旗亭画壁”的逸事。
44、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適于第二年北上蓟门,奔赴边塞,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诗句,表明自己希望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梦想,高適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可惜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当回事。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高適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
45、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46、这首诗情景交融,描写了高适登上金城北楼,西望黄河所见所感。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它的首联“西望晴空”、“积水连山”通过远景的描写,写出兰州的神采,可谓形神兼备,大家手笔出手不凡。颔联“湍上急流”、“城头残月”则是近景,描写兰州两山相夹,黄河湍急的情景,同时,通过城头残月,映照出当时兰州大地的厚重和苍凉。颈联抒怀,用姜子牙和“塞翁失马”的典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尾联点明此行乃远赴边庭,战乱未息,化用“羌笛何须怨杨柳”句。
47、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48、公元744年,40岁的落榜生高适,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认识了李白。
49、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其中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50、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51、很多人都知道,他与李白的私人关系很好,正等着他做出错误的判断。
52、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53、20岁时,高適便仗剑出游长安,开始了逐梦之旅。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落榜的原因,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是由于高適瞧不起常规的考试,不喜欢诵读经史,文走偏锋,以致出师不利。
54、高适联系到很多反对永王的军队,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55、经朋友推荐,高适要去甘肃的武威,担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掌书记一职。原来这时的哥舒翰,攻占石堡城,打败吐蕃势力,取得重大的胜利,唐玄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官衔,有了开衙建府的权力,事业上如日中天。
56、第二句取自白居易的《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
57、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生挫折,让高適相当郁闷,此时只有诗能让他抒发这种不遇的悲慨,发泄这种愤懑的情绪。“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虽然满怀苍凉,但高適并未失去豪迈的志向。当郁郁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颓然离开长安时,高適为他送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别董大二首》,其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慷慨激昂,信心十足,话是说给倍感失意的董庭兰的,但又何尝不是说给自己的呢?
58、高适在兰州城头,看到了希望,给了49岁的他依旧奋斗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兰州是高适的幸运之城。千年后,兰州也因高适的一首诗歌而骄傲。
59、《送别》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重阳》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登垄》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60、高适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敢在长安呆下去,房租餐饮太贵。
61、媒体合作、品牌宣传请联系牛哥(ID:ntanqin)
62、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看中了他,并迅速任命他为掌书记(机要秘书)。
63、再读一遍,“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64、高适也想走科举这条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赶到长安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65、前半生蹉跎,后半生凶险,这就是高适生命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