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惊愕失色造句
1、用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2、(示例):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
3、释义: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4、潘晓婷这次遇到不少麻烦,在叫“兄弟团”成员起床的环节中,她接连遭到“恐吓”,一度大惊失色。
5、虎靁大惊失色,他知道,若是将这上古魔君放出来,必定会引起天雷大陆的一场浩劫。
6、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7、(解释) 骇:震惊。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8、每天晚上都有很多警察在全市的大街小巷进行查巡。
9、为了检验本讲座的有效性,在这个环节,杨老师拿出了一篇高考样题(分四次投影),与学生互动,查核“完型填空解题技巧”的有效性,讲座期间,学生异常活跃,回答者众。从七八位学生的回答结果来看:除了两位学生正确率较低外,其TA学生的答案“命中率”都很高,其中的黄炜同学,所被提问某一版面的5道题,全部“命中”,正确率。
10、★精选带有近义词的成语(附解释)
11、读音:diàodǎntíxīn
12、(英语):befrightenedandchangecolor;turnpalewithfright
13、惊愕,亦作“ 惊鄂 ”。拼音:jīng’è。形容因吃惊而发愣;震惊的样子。也意为恐惧;害怕。
14、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15、读音:jīngkǒngwànzhuàng
16、读音:húnpiāoshéndàng
17、◎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18、反义词:泰然自若神色不惊
19、读音:gǔruǎnjīnmá
20、读音:hànchūqiàbèi
二、不惊失色造句
1、我父母看见我的紫红头发,大惊失色。
2、释义: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3、不知所措(bùzhīsuǒcuò)
4、读音:hànqiàgǔlì
5、(举例造句) 男男女女的发型,不是教那些跑遍世界各大港口的国际海员,也瞪目结舌吗? ——《花城》1981年第5期
6、他看了这篇报道后,顿时大惊失色。
7、(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8、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9、(反义词):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从容不迫
10、他听说孩子被车撞伤了,顿时大惊失色,慌忙向医院跑去。
11、被宠若惊、瞪目结舌、瞪眼咋舌、咄咄怪事、高世骇俗、骇人听闻、惊愕失色、愣眼巴睁、口呆目瞪、目定口呆。
12、 (示例):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泪落不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惊慌失措
13、出自: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14、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15、用法: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泪落不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16、读音:lèixiàrúyǔ
17、(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18、读音:jīngxīndiàodǎn
19、反义词: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20、释义: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三、惊愕失色造句怎么造
1、造句: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2、出自: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3、读音:dàjīngshīsè
4、造句: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一回)
5、《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大批神童的形象。从文本来看,编者不同于儒家思想中要“守拙藏愚”的观念,而是崇尚天才。神童首先是“童”,孩童身上保留有那种天真、口无遮掩、灵动有趣,读到后面发现,其实魏晋时期的成年人身上往往也有这种赤子之心。
6、惊呼:惊呼亦作“惊嘑”。汉语词汇。拼音:jīnghū释义:吃惊地叫喊。
7、这景象如此可怕,劳拉不由大惊失色。
8、例句:敌人被解放军吓得胆战心惊,闻风而逃。
9、在高中英语考试中,除了阅读理解题型外,完型填空题也是分值很高的题型,占30分!可以说,完型填空是英语高考卷中单篇文章分值大的题型,也是很多学生惶惶不安、惊愕失色的一道门槛。
10、她看见那些引擎尾部拖着桔红色的火焰,不禁大惊失色。
11、用法: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12、(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13、举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14、惊愕的意思:惊愕,亦作“惊鄂”。形容因吃惊而发愣;震惊的样子。也意为恐惧;害怕
15、读音:tíxīndiàodǎn
16、出自:《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17、从容不迫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处变不惊
18、引据:《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金瓶梅》第三三回:这韩道国听了,大惊失色,口中只咂嘴,下边顿足,就要翅趫走。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今听他如此一番言语,不觉大惊失色。
19、造句: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2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用黯然失色造句
1、心惊肉跳(xīnjīngròutiào)
2、近义词:魂不附体魂不守舍
3、出自:宋·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4、杨老师的讲座历时90分钟,主要分三大方面进行。
5、出自: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6、(拼音) bèi chǒng ruò jīng
7、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8、《世说新语》相当于今天的微小说,短小精悍且有料。说起这部书,很多人会想到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想象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时代。两年前细读此书,觉得这部书很生活化,很有趣。这部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了魏晋风貌,有神童、有美男子、有夫妻情侣见的日常恩爱或互怼、有朋友间的往来、也有领导与下属对话时各自心里的小九九等。
9、惊诧:惊诧,汉语词汇。拼音:jīngchà词性:形容词
10、(拼音代码):arss
11、读音:shénshìpòduó
12、反义词:悠闲自得等闲视之
13、(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14、也亏了东京高军政长官宗泽认识他,一见判刑呈文,大惊失色,曲意回护,安排他率五百轻骑驰救汜水关,立功赎罪。
15、你无需惊慌失措关于不知如何告知你的猫你的好事已迟。
16、肖遥暗中运起逍遥心法,又是仰天大笑三声,声如洪钟,震响山林,令几人大惊失色。
17、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8、惊愕的近义词: 惊恐、惊讶、吃惊、惊慌、惊悸、惊诧、慌张、惶恐、惊惶、恐慌
19、香儿也对着他回之一笑,可突然间想到了什么,大惊失色,猛的一下子就盘膝坐了起来,运转了一遍神香决,这才稍稍放下心,将眉头舒展开来。
20、(解释)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五、大惊失色 造句
1、释义: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2、(出处) 康濯《腊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3、出自:《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4、(例句):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 ★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5、造句: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6、(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7、造句: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8、造句: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9、突然,一阵跫然足音一下子从毕虎身后数丈处响起,没有任何的预兆,令毕虎大惊失色。
10、释义: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11、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12、也用一段先贤精华开启你的未来
13、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老李大惊失色。
14、李全忠听罢大惊失色:“我的个老天,这是天大的事了,你随我进账见驾”。
15、★不容分说成语含义及近义词
16、(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17、出自: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18、先生,我们不要惊慌失措,大局还未定呢等一下,等一下。
19、译文:群臣都大惊失色,没有人敢说话。
20、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和新时代精神
1、小明大惊失色,犹如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
2、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3、(出处)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4、出自: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5、大惊失色”成语是:大惊失色。
6、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7、例如(为了方便公众理解,以下的英文例句,通讯员都把它翻译成中文进行代替):我经常做梦,我要为米勒的这场交通事故负责……他的话终于让我从恶“?”当中解脱出来。A.记忆B.想法C.态度D.梦。通过上下文,D答案很明显是对的。
8、读音:jīnghuángwànzhuàng
9、出自:《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胆战心惊(dǎnzhànxīnjīng)
11、出自:《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12、(近义词):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面如土色
13、★不近人情成语意思及近义词
14、造句: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15、众人大惊失色,此人功夫极高,势如闪电,来去无踪。
16、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称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7、释义: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18、释义: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19、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20、(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1、(拼音代码):djss
2、既然是固定搭配,当然就是按照平时早读所积累的一些英语短语,直接套用即可。这一点,几乎可以说是送分题。
3、释义:害怕,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