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简介和作品
1、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2、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3、这对“黄金搭档”,像世间每一对夫妻一样,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也有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
4、从多情才女堕落成纵欲道姑:想做自己,其实很难
5、耐人寻味的是,张幼仪再婚前,居然写信给哥哥、给儿子征求意见,理由是:“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6、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勃兴,人才辈出,在小说方面,自然奉鲁迅先生为圭臬;在散文方面,周作人堪称一代大师;在新诗主面,就不能不提到徐志摩了。徐志摩即便不能执新诗坛牛耳,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代表之一。
7、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追悼徐志摩》
8、林长民觉得徐志摩这个人当朋友可以,做女婿实在太要命,加之女儿跟梁家早有婚约,就带着女儿逃开了。
9、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10、如果说张幼仪代表的是“母性”,陆小曼代表的是“女儿性”,那林徽因代表的则是恰到好处的“女人性”。她能跟男人并驾齐驱、并肩作战,也能让人从她身上感受到独有的女性魅力,外柔内刚、刚柔兼济,一切都刚刚好。
11、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12、正是因为他乐观的性情,使家人渡过了漫长的难关。
13、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14、▲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由梁启超主持,可梁启超好像并不很看好这一对,在婚礼上说了一席比较忠言逆耳的话,流传至今。
15、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他始终不曾放弃学术研究,坚持到野外调查古建筑,并先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中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等巨作,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伟大的建筑艺术。
16、他曾任清华年报美术编辑,钢笔画、水彩画信手拈来;酷爱音乐,在管乐队任队长,擅长钢琴,小提琴,小号和短笛等乐器,在合唱团同时担任低音与中音两个声部的演唱。
17、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令学生汪国瑜记忆深刻,那时他爱人分娩出院,梁思成亲自驾驶汽车前来迎接他们,到医院对护士笑说司机老梁来接小姐回家,使学生一家人又感谢又激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能在百忙之中体贴晚辈,扶持晚辈,怎能不令人感动?
18、但两人的感情之路并不顺畅,先有浪漫诗人徐志摩激烈而漫长地追求,不惜抛弃糟糠之妻,后有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地执着守候,为伊人终身未娶。但聪明如梁思成,进退自如的爱情观令他在这段多角恋中大获全胜,掳获佳人芳心。
19、▲张君劢被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1949年移居澳门,台湾和大陆都邀请他来,但他后来去了美国。老年生活清苦,靠稿费为生,1969年在美国去世。
20、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21、陆小曼是有“审美性”的女人,够魅惑,够有女性魅力,却不独立、不实用。
22、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23、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思念的结果。
24、换个性别,倘若你爸妈给你包办个婚姻,以死相逼让你嫁给住在村口的大户人家的智障儿子,你逃离这种婚姻去寻求真爱,我敢打赌你一定把自己吹捧为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新式女性代表。
25、但偏偏民国才女林徽因就深深地爱上了他,爱的便是他这颗有趣的灵魂。
26、《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
27、蛰居四川李庄时,生活变得更加艰苦,时常需要典当物品来维持生计,加之梁思成和林徽因都身患重病,更是雪上加霜。即便如此,梁思成依然苦中作乐,为家人创造幽默风趣的生活氛围。
28、林徽因在《悼志摩》一文中还提到:“他曾经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且在一九二二年便写过一篇关于相对论的东西登在《民铎》杂志上。他常向思成说笑:“任公先生的相对论的知识还是从我徐君志摩大作上得来的呢,因为他说他看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
29、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30、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一边整理着徐志摩的文集,一边又与另一个男人翁瑞午开始了长达20年的纠缠。
31、比如,孩子刚落地一个月,徐志摩就跑去逼张幼仪签了离婚协议。孩子活了三年后夭折,徐志摩写了一篇深情款款的悼文,这在张幼仪看来就是在做秀,因为徐志摩就没看过那孩子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