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巧言令色113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9 09:44:02

一、巧言令色

1、其实,防也有些过,攻就更无理。人家在你高兴的当头恭维你几句顺便表下忠心,莫非真的就没安好心甚或包藏祸心?你太把自个当回事了哦,纵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也不能就真以为别人包藏祸心啊。

2、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jxICEt0TBVJnJDmb6TxMQ提取码:49pf小说名称:巧言令色作者:石头与水类型:言情连载状态:已完结字数:618044字简介:该小说讲述了死亡有时并不一定是想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不甘,起码,唐惜春没有这种情绪。唐惜春想的是:不知我是能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唐惜春就在一片哭哭啼啼声中,等待着天庭来使,或是黑白无常。他对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舍,想来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人对他不舍吧。重生文,多是重生在一堆渣中,或渣爹、或渣娘、或渣攻、或渣受、或一堆渣亲戚,然则,重生的小强必然以斗渣为己任~石头在想,是不是有一种情况,一个渣重生了总言之,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物重生的故事。

4、平仁学社是格物正心(李国栋)老师创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旗下的屯蒙学舍创立于2012年,致力于平民教育、平民医疗、平民文化服务,旨在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良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和谐程度的同时改良整体的文化生活氛围。

5、大家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问,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为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做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6、言思忠,言语,跟人家说话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话说出去,一定是要守住一个忠字。忠是什么意思,忠心,心要摆在当中,这话说出来要负责任,说话要算数,言思忠。

7、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这话肯定有所夸张,但也说明《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8、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9、有一次,皋陶和禹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大事,皋陶认为按先王之道处理政务,大臣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作为帝王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待人宽厚仁慈。

10、再看当时的地位等级——天子·诸侯·陪臣·士大夫·士子·庶民,大概就是这几个等级。就分为纵向的有等级关系,很横向的平级关系。谁会巧言令色呢?显然是下一级对上级的所为,那么会不会存在同级,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巧言令色吗?那也会有的。比如,君子对士子说好听到话,和颜悦色的,就是想让士子为自己卖命,为自己做事,当士子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忘了他了,这种事情很常见。

11、“巧言令色”为什么“鲜矣仁”?“巧言令色”为什么就很少有仁心?仁心是博爱的、广大的,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而“巧言令色”呢,有多的矫揉造作在其中,如果我们是处以公心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大家好、众人好,那我们就不必去讨好某一个人。

12、文字由净明学苑编辑组辑录

13、口蜜腹剑的小人,会隐藏自己。身上具有一种表演型人格,在平常的相处中很难去发现,所以说这种人可怕。虽然平常和你笑嘻嘻,谈笑风生,用各种甜言蜜语来奉承你、恭维你,但背地里却想尽各种办法来阴你。

14、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令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iǎoyánlìngsè,释义:巧言,擅长外交辞令;令色,面目美好。意为擅长辞令,面目姣好者。先秦之时实行世袭制。除了血亲就是富人,美人,擅长外交辞令可以当官。出处 《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15、诚邀诚心同道,欢迎各地同学

16、辞严义正疾言厉色开诚布公声色俱厉推心置腹直抒己见

17、曾经在一个场合听一位仁兄把新来的领导捧到天上去了,说新领导既有某首长的思想前卫,又有某首长的果敢气魄,还有某首长的谦和低调。某首长就是新领导的前任,前任的前任。其言下之意新领导反正至少是前无古人的的好的领导。依稀记得当时新领导兴奋中似乎是蛮受用的感觉。我心里头听着那位仁兄不着调不靠谱的即兴颂词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里头只有一个字:假。

18、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汉语短语,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鲜:少的意思。矣:语气助词。出自《论语·学而》,意为: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9、《尚书·皋陶谟》中记载夏禹与皋陶之间的一段对话, 夏禹这样回答 :‘’帝又哲又惠,也还担心驩兜这样的佞人乱政而把他流放,也还怕有苗氏作乱而将其迁徙,也还怕奸佞之士孔壬的巧言令色。‘’

20、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没人愿意听假话。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做人做事光明磊落、真性情的人交往。而对于那些苛求,从不显露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的人,人们则敬而远之。

二、巧言令色是什么意思

1、第赞美没有目的,巧言令色总感觉是有目的的,有有形的目的,想要达成的事情,或无形的目标,即求关注求认同求爱。这些都只会让关系不平等、疏离,而不是真正的靠近,在不真实中,怀疑猜忌试探。但是赞美会让人越来越优秀,也会令关系越来越健康。当然,赞美,其实也是修行,定力不够,美好的事情在面前也看不到,没有那个心胸,看到了也无法给出赞美,给出赞美时,人是在当下的,心是在的,心在焉。但是当在巧言令色中时,其实心已经不正了。

2、(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3、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4、“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5、巧言令色的令释义:美好,善。巧言令色,汉语成语,拼音是qiǎoyánlìngsè,意思是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成语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示例《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司寇为乱,足恭小谨,巧言令色。”

6、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你可以自己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但不能别人也是如此,因此,你可以做的就是绷紧防范的弦,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效地减少危险。

7、一个巧言令色的人,对上对下往往有不同的嘴脸,这种人我们要保持距离。

8、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饰而本心之德亡矣。”同样说明这样的人是缺少仁义之德的。《论语.卫灵公篇十五》中,子曰:“巧言乱德。”孔子在这里就说的更直接了:“花言巧语损坏和丧失的是仁德。”

9、应该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拼音:qiǎo yán lìng sè)是一个成语,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指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成语出处,先秦诸子《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

10、qiǎo yán lìng sè

11、说文解字里面就讲,仁从二人,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仁就是跟人相处,就从二人。这两人的关系很亲切,有种给人家亲切感,亲切感就是很亲近。

12、老师对于这句话的讲解,也是层层剖析,层层递进,先讲了要特别小心巧言令色,要警惕,可见这种现象之普遍。然后解释这种现象普遍的原因,因为这是人性的问题,一方面,被人拍马屁是很舒服很享受的,另一方面,因为人的自卑感,有讨好求认同的心理,所以也喜欢巧言令色。(两方都有需求,一拍即合)。

13、言,说话;巧言,花言巧语,工于辞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衣。一个有仁德思想的人,注重“辞达而已”,如果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狭小,灵魂的苍白,思想的卑劣,就用铺张修饰,内容空泛,虚伪动听的,粉饰的语言,来迷惑、取悦他人,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巧言”之流,为君子所不齿。

14、诚呢,就是明白自己的本心,在我们明白自己的本心的时候,中庸讲“诚则明”,我们就能明明白白地做出选择,是坚守本心呢,还是违逆本心,自欺欺人呢?

15、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其主体“法治”和“德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16、小人没有这种道义的牵引、引领,就像我们说的没有光明的引领,他在黑暗当中,所做的事情是盲目的。那么在这种盲目的情况下,我们又回到了义利之辨。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8、结合现在的社会实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喜欢使用难辨褒贬的一些词。举个例子:“巧言令色”这个词,从古代到现在它都是一个贬义的词,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呢,很喜欢用这种分不清楚贬义和褒义的词。这个词到现在极有可能变成“忽悠”。“忽悠”这个词先开始我印象中是来自于一个小品,这小品实际上也上不了台面,但是它的传播性广。这样的词,有一个这样的特点:说“你这个人真会忽悠”,有的时候,听起来好像是在夸人——你口才很好,你表达能力很强,你很会忽悠;但大部分时候又像是一个贬义的词,你这个人巧言令色,都是在对别人进行诱骗、诱拐。

19、下面讲要怎样做学问: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出自):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化一盏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语的,出家人那里不是积福处。”

三、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1、事思敬,跟人家一同办事情,或者自己做事情,都要守住一个敬字,敬就是办事情不能随便要办得彻底。这是君子有九思,有关于巧言令色里面提出来,正面的意义。

2、他巧言令色,善于奉迎,一进公司很快就被重用。

3、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巧言令色”。示例,宋·苏辙《论语拾遗》:“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

4、心体如何才能达到光明璀璨的状态,不褪却?

5、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6、「周四“瞎乱讲”」第167期,主讲:张赛男

7、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8、人们痛恨花言巧语,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花言巧语的虚伪和丑恶本质,而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就像《红楼梦》中下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样。

9、孔子还有一回提及巧言令色,见于《论语》“公冶长”篇。这一次简直是金刚怒目式的呵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也深以巧言令色为耻么?我只听孔子说过。左先生是孔圣人同时代的名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誉其为“鲁君子”。孔子把左丘明抬出来,无非就是要强调但凡正派人都会讨嫌巧言令色。

10、率真的心态能提高我们的能力,改良我们的心智。

11、成语出处 《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12、孔子“仁”的思想太博精深了,都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仁学”。“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仁”不至于这么复杂吧,我以为这个“仁”应该就是“真善美”的真。话一旦说得太漂亮太动听就假了就缺乏应有的真诚了。老子有个说法叫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提倡正直、坦率、诚实,反对口是心非、表里不在对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上儒道两家原来是高度一致哦。

13、他说,有些巧舌如簧的推销员所提供的现代疗法,跟他在博物馆里收集的那些老古董一样愚不可及,毫无价值。

14、做题切记,不要对号入座,客观分析语境

15、所以我们就要再思考,孔子所言,是在说谁呢?

16、沈新儿、羽然、羽丹、羽淳、

17、他在总经理面前巧言令色,爬到现在的职位,很为一般人所不齿。

18、脸上化妆是比喻的话,我们跟人家相处,无论是对上对下对待平辈的朋友,我们都不要拿这个令色待人家。令色之人就是要讨好人家,我们作人之道,特别是要学仁,要去掉巧言令色。孔子讲这章经,就是教我们要学仁,就是不要巧言令色。

19、巧言色释义:形容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向人讨好。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色孔壬。”造句(1)我厌恶那些巧言色,表里不一的人,巧言色造句。(2)一个巧言色的人,对上对下往往有不同的嘴脸。(3)善于巧言色的人,表面上跟你十分亲热,其实往往别有用心。(4)他巧言色,居心叵测,绝不是一个好人。(5)他是个巧言色的花花公子。

20、巧言令色足恭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用乖巧的语言来打动他人。

四、巧言令色足恭出自哪本书

1、南怀瑾:一个人失败的是知错不改

2、解析:孔子之所以要读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来批判社会中那些本来就无德,奉承拍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为待人接物时处处和颜悦色,一心要让对方开心就是仁。

3、巧言令色的“鲜矣仁”

4、字面的意思很简单,我们还是用钱穆先生的白话试译: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这样的人,仁心就很少。

5、不辞费,辞是言辞,费呢?一般人讲说的是废话。不辞费,不要说那些废话。君子说话出来,为什么要说话呢?办正事情,跟人家说话说正经的话,不要说那些无用的话,无用的话就是费辞。

6、巧言令色,鲜仁矣出自《论语·学而》,原文:

7、翻开《论语.学而苐一》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里的“巧言”指的是乖巧的言语,“令色”指的是谄媚讨好的脸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满口的花言巧语,一脸的谄媚讨好,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义之德的。这句话在《论语.阳货篇苐十七》中,被弟子们再次收入,由此可见弟子们对先生的这句话有多重视。

8、这在孔子看起来,鲜矣仁,鲜当少,少这个仁。仁是什么意思呢?前面那一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知本与。

9、自此之后,不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就成了我战胜自卑的有力武器。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武器于我既有防御作用,也有进攻意义。努力往肚子里多塞点东西进去不至于空空如也,这是防御,应该说这是积极的防御。但这武器用来进攻,其意义就略微复杂些,未必全是积极的。

10、看他那种巧言令色的样子,十足是个伪君子。

11、我们在《商鞅书》里,特别排斥士这个阶层,认为这些读书人都是靠一张嘴过活,巧言善辩,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败坏一国之风气。其实读书群体确实也容易出现这样的人,以读书谋食的人,以智巧谋事的人,老子也说了,礼乐都是乱人心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对孔子对智慧、仁义、礼乐这些可能会固化的思想、文化、制度的警惕。所以放在全书的第三章,起到一个极为醒目的,警醒的,警戒的作用。

12、(拼音):tiányánmìyǔ

13、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14、但相反的,没有具体事实的夸赞虽然也会让人一时爽快,但那并不会让人踏实,倒会令人膨胀,而且并不会增加对自我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误解,而且因为不了解自己真正好在什么地方,会需要更多的夸赞来维持这份不安的虚荣,那个永远也“不够”的感觉,慢慢就变成了对外抓取的求关注求认同的力量。中国文化有个词叫捧杀,因为这个词,很多父母吝于给予孩子赞美,其实,那也同样是误会了,基于事实的真实的赞美是不会的,只会令人越来越优秀,那个用巧言令色,用夸大事实,或没有事实的赞美,才会令人膨胀,才是捧杀。

15、这个时候,就好像看到了黑暗的夜空,但是要知道黑暗的夜空上总是点缀着星光,而且有星星在闪烁的时候,就有光明在。我们自己心里应该明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当中,太阳是一定会出来的,只要太阳一出来,所有的黑暗都会消失掉,光明在的地方,黑暗马上就会逃走。

16、(译文):为什么要惧怕那些巧言令色又很奸佞的人呢?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该句出自于《论语·学而篇》第三篇,原文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本篇就这一句话。原文解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8、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想明白,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可惜的,有时候去违心地做了很多事。很多人在抱怨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时候,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正义之心在呐喊。但是他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又不得不委曲求全,去做一些类似于像“乡愿”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了社会利益的规则,但实际上他的心里面很不舒坦。心不舒坦,人做得就不快活、不开心,这个人做得就很没质量。

19、孔子说:“用花言巧语、谄颜媚态取悦他人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20、老师把现象一样样让我们了解后,继续让我们了解到,病的根源在哪,了解了病根,也知道怎么治了,治标,治本,治已病,治未病。老师讲到,讨好跟我们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系,父母亲严肃,子女为了生存,自然会形成讨好的性格。这也是给每一个做父母的警钟,也是忠告,土壤(父母)太紧了,树苗(孩子)是紧张不安的,敏感的孩子,也许逃避你,也许讨好你。

五、巧言令色鲜矣仁下一句

1、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

2、一系列小而繁琐的事情——巧言令色,细节,执行力,冷漠和模糊不清——终削弱了他的任职。

3、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足恭:用过分恭敬的态度接近别人,主要适用于对待同事同级的态度。

5、解缙还只是说,你嘴巴会讲肚子里没货是华而不实。孔子这话就重了,你说得太好听了多半是没安好心啊。

6、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7、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

8、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拼命讲给他们听,好有一个交代。

9、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0、其实,嘴尖皮厚跟腹中空哪里有什么必然联系?要有,那也是相辅相成的对称关系,肚子里要有货才倒得出啊。但因自卑而生成的偏见是很难自我修正的。相反,这种偏见还会随着见识的增加而愈显顽固。听大人扯谈,得知一代伟人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李敏、李讷,我心里竟然兴奋莫名:太会说话未必好,连毛主席都这样提醒自己的小孩呢!记得当时我听大人讲过,讷和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少说多做。

11、(拼音):qiǎoyánlìngsè

12、巧言令色:解释巧言令色(qiǎoyánlìngsè)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13、老子的“绝圣弃智”

14、静言令色巧舌如簧花言巧语甜言蜜语

15、时间过得太快啦,距离国考也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前边我们也说过,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通过做题来进行反思总结,找到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做过的题目来查缺补漏,知道自己还欠缺的是什么,需要强化的是什么。伙伴们,加油呀!

16、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

17、所以这种时候,我们往往要做的就是一个字,叫做“诚”。起码起码的一个底限是什么?你不能欺骗自己——你自己的所想和你的认识、感觉,要在这个“依智不依识”的基础上,靠你的智慧来判断:它究竟本身真的是什么样子的,而不能听别人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一听就是在吹牛——吃多少盐啊,这是会肾衰的。讲了很多这种话,“所以你要听我的”。

18、外祖父来我们家做客,总喜欢教我背一些《声律启蒙》里诸如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之类的短句。为了增加小外孙对对联的兴趣,老人家便要讲一些与对联有关的故事,讲得多的是他“隔壁老表”解缙如何才思了得。有一回讲到解缙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外祖父顺嘴说伶牙俐齿不如肚子里有货。后来我才知道外祖父的“隔壁老表”隔得蛮远更隔得蛮久,解缙是明朝江西吉水人。

19、接着老师继续讲到这种讨好的来源,和家庭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亲的严肃,子女为了生存,自然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讨好、看人脸色的心理。一方面,我们的人性有讨好、谄曲谄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中自古有对付和应对这一面的方法方式教育,那就是气节。后老师又补充到,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是没有仁,只是很少仁。

20、古人讲读书人,书生本色。书生本色怎么说呢?你看那个京戏,京戏脸谱,小丑的脸谱画得一看,他就是令色的脸谱,叫人一看很好笑。还有其它种种的,关公是关公的脸谱,张飞是张飞的脸谱。孔明呢?孔明演出来,他的脸上没有化妆,他是正常的颜色,孔明出来演,他的正常颜色就是书生本色。

1、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3、南怀瑾:人生高的享受是寂寞

4、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从激烈的网络漩涡中剔除煽动性的巧言令色及宣传伎俩、并成为一个消息灵通且有独立见解的公民。

5、但哪里有预言,她们就会在哪里止步;哪里有巧言令色,她们就会在哪里受到遏制;哪里有世故狡诈,她们就会在哪里死亡。

6、令色呢,是一种不言之言,是身体语言。相对应的就是正色。

7、总之,巧言令色好不好,重在看行动,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重在看是否对人对己有益,所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重在看心机目的,所谓“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重在看是否实事求是,所谓“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重在学会淡然处之,所谓“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重在学会用行动说话,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8、巧言令色的近义词:甜言蜜语

9、后来我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各式各样的巧言令色实属居高临下蛮横失礼的迎头痛击,甚至在某些“呵呵呵”、大家都懂、彼此心照不宣的场合也难免被动地对某些人某些事奉上几句虚情假意的“热情赞扬”,但我骨子里始终保持着对巧言令色、“热情赞扬”的高度警觉。一部《论语》惜字如金,孔子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自己对巧言令色的极度鄙夷实在耐人寻思,光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毫不含糊地说了两遍,分别见于“学而”篇和“阳货”篇。

10、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我们这小地方算是当上“领导”了。熟人纷纷表示祝贺。有位年轻人来家里坐坐,祝贺之余把“表扬”我的话说得相当“严重”,我都有些受不住了,尤其是表态今后要“贴着您,唯您马首是瞻”后,我禁不住冷然喝住:我要你贴什么?我的脑壳是人头怎么成了马首呢?一时间弄得彼此都极为尴尬。不记得妻子当时是如何帮我们打的圆台,这回事后来便成为我不会说话的经典案例,经常被妻子用来提醒我提醒我们家孩子要善于学习提高情商加强沟通能力。我当时之所以会血往上涌做出过激的反应,事实上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武器自动自发了,既防御,也进攻。

11、他是个巧言令色的人。

12、)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释义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 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他真是一个~的小人。” 你敢于~,惑吾众听耶?(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 近义词 花言巧语、甜言蜜语 反义词 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13、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