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席勒的美育观点是什么96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6 08:54:21

一、席勒的美育观点是什么

1、在第十四封信中,席勒创立了“游戏内在驱动力”(Spieltrieb)这一概念,旨在缓和乃至瓦解物质内在驱动力与形式内在驱动力的矛盾,实现二者的统完成人性的复归。“游戏内在驱动力”即艺术冲动,这一概念可能借用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由概念把诸表象统一起来的理解力的“自由游戏”(freeplay)这种“自由游戏”先于审美快感,作为其根源且赋予鉴赏力的判断以普遍性。此外,席勒的“游戏冲动”与费希特“美学内在驱动力”亦有相似之处。

2、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开篇就指出了他所处的时代陷入了一种既粗野又疲软的困境,粗野统治着社会下层,疲软和懒散统治着社会上层。其后他又在第十封信中提出:“我们的时代应通过美从这种双重的混乱中恢复原状”那么如何使这个论断在哲学上成为可能?席勒认为首先要区分经验的美和美的概念,美的概念并不来源于经验,只能到抽象的道路上去寻找。因此他就提出了“美的纯粹理性概念”的说法,这个概念必须从“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的天性的可能性中推论出来……一言以蔽之,美必须表现出它是人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于是他就引出了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三个概念。

3、197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自由的途径,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4、(5)(6)(8)[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选自《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第24页,第22页。

5、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美学”

6、实践维度:自由斗士与革命反思

7、因为游戏冲动是人之本性中的感性和理性能力于平衡的关系下自发的表现,所以它表征了人性的自由;但是这种游戏的自由并不是任意放肆的行动,相反地,它以合理性的谐调平衡为目的,因此它亦表征了人性的自律。席勒认为,在游戏冲动中,人透过本性上的自由和自律,一方面扬弃感性和理性两种单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结合它们而创造出一种人之存在的新形象——亦即「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Gestalt)。因为这种活生生的形象表征出一种和谐平衡的、令人愉悦的美,所以游戏冲动其实是人从本性中自发运作的一个美的创造过程;此外,因为这种美的形象表现的是人性之感性和理性谐调平冲的统一状态,所以美亦成为理想人性——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福德一致的完善生命——的表征。

8、美育一词的出现,是由席勒提出来的。

9、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出理性的第三大功能:判断力理性。判断力理性能从受制于因果必然法则的自然之中直观到心灵自由所追求的合目的性,如此一来,机械性的自然就不再排斥精神领域的自由法则,甚至于成为开展后者的场域。就人之存在而言,通过判断力理性的运作,身体的自然性将符应心灵自由所追求的「高合目的性」——即「福德一致的至善本身」,并与之共构完善的人格。

10、第二段引文则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审美不能为道德实践提供任何具体的帮助,原因在于审美对人的主体所起的作用是整体性的,它并不来自某个概念,也不会诉诸某个概念,所以无法提供规定性的法则,但这些都并不妨碍美的灵魂可以和道德规范达成和谐一致。正如席勒所说,当人的道德情感充分的时候,内心冲动可以和意志互不冲突,也就是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并行不悖。

11、康德对于感性和理性的调和的非彻底性,在席勒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二者在美的领域内的和解。正如黑格尔所说,“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哲学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于是席勒把自由从康德式的、高不可及的形而上学拉向了大地,认为审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12、卡尔维诺指出,“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的......古老的和谐状态消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人的分裂”是席勒分析、考察社会状况所得到的结果,亦是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统一人的分裂成为席勒在《书简》后半部分论述的主题。

13、A╎B╎C解析:选项ABC正确。《美育书简》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明确揭示了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书中提出美育的任务即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的统一就在于自身。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14、在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第一次把迄今获得的关于艺术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与当时历史现实联系起来”,并将他欲解决的问题的终扭结确定在“人”的身上。在席勒眼中,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因此,必须通过培育更加完善的人来建构完善的社会和国家。以上构成了席勒书写《审美教育书简》的基本动力。

15、推送排版时可能存在部分删减,请以原刊论文为准

16、席勒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所撰写的《审美教育书简》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美育理论。论文详细论述了席勒美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7、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18、1795年起,弗里德里希·席勒在其主编的《时序女神》(Horen)文学月刊上连载《审美教育书简》,经修订后又于1801年刊印在《短小散文著书》第三卷中。这一美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初是席勒自1793年起写给丹麦奥古斯滕伯格公爵的一系列讨论美与艺术的书信,一方面为感谢公爵的资助,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席勒自身政治思想的展现。彼时席勒正处搭建其美学大厦的重要时期,发表了多篇哲学与思辨的理论文章。

19、审美教育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20、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二、从德育到美育,席勒的美育观点

1、席勒对审美教育理论充满自信,认为可以经由审美教育通达人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与道德相互协调的至境,并解决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自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重矛盾。审美教育理论是席勒诗性政治中具实践性的部分,席勒是“政治美学”名副其实的开启者。在席勒的时代,这是一个前卫、大胆、充满魅力的命题,也是一个后来给席勒带来巨大声誉和持续性地产生历史影响的命题。

2、因为美让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既有所松弛,也有所紧张,所以席勒认为:美既约束又释放着我们的天性。同时,他认为希腊人的真正自由就来自这两个世界(感性和理性)的必然性之间的统希腊的“自然”是与艺术和智慧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的,是哲学思考和形象创造的融合。因此,席勒将希腊人看做是近代人的榜样。

3、他认为暴力手段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和谐统实现内心的自由,从而达到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4、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

5、(11)席勒这里所谓的“理性的人”不同于康德的“理性”,席勒的“理性”有健全的、完满的、优美的意味。优美的心灵代表道德性格的,亦即人的整体性格之和谐。

6、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乃至整个哲学、美学思考中,“人”都是其思考的重心所在,曾有论者称席勒的美学是“人本主义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席勒赋予了人极高的价值,“人成其为人,正是因为他没有停滞在纯自然造成他的那种样子,他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理性回头再走先前自然带他走过的路,可以把强制的产物改造成为他自由选择的产物,可以把物质的必然升华成道德的必然”。席勒对审美问题的一切发掘探索,终归都是为“人”而服务的,这也是整个启蒙运动的主要出发点。

7、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8、然而,席勒的理论研究并非是空中楼阁式的写作,而是紧密的与社会状况相联系。《审美教育书简》一文即是其对法国大革命的表态。正是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席勒敏锐的意识到时代的症候根源于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失衡,在这一背景下,他指出唯有审美教育方可使人趋于完整,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和谐。基于此,笔者从席勒自身理论发展史入手,立足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重构其《书简》中关于美育与人性的相关论证,体悟其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9、看书太累?来听免费的音频吧

10、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自由完整的人

11、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到第八封信中,席勒展开对自身时代的分析与批判。对时代的分析不仅限于理论层面,更深入至社会实际。在该部分席勒不仅尖锐的批判启蒙时期“纯粹理论性的文化”,同时饱含激情的批判了法国大革命。

12、审美教育是培育自由的人

13、秉承以美育人理念,发扬艺术精神,倡导人文关怀

14、“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早使用的。中国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哲学总论》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把西方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引进中国。

15、理论渊源:康德未竟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

16、在席勒的论述中“游戏冲动”等同于“审美冲动”,“游戏”等同于“审美”。席勒认为“美是从两个对立冲动的相互作用中,从两个对立原则的结合中产生的,因而美的高理想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的结合和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永远只是观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总是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而占优势,经验能做到的,至多也是在两个原则之间摇摆,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

17、结语:审美教育的困难及未竟的道路

18、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使人受到一种强迫(压力)。感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理性冲动使人受到理性要求的压力。在这两种冲动的面前,人都是不自由的。于是席勒又提出第三者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认为,这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可以消除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回复自由。”席勒认为,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广义的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所以席勒又把游戏冲动称之为“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

19、论席勒的美学思想摘要⒈席勒的崇高美学理论充满人本主义的色彩把抽象的道德意志具化为人性和人的现实自由。⒉道德主义悲剧观。生动性、真实性、完整性、持续性。⒊美育思想。①通过审美教育走向自由。在理论的美学与行动的美学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和困惑。②首先提出了用审美去弥合人的处于感性与理性分裂之中的心灵世界的主张。③审美自由。⒋游戏说。以游戏冲动来调节和弥合感性和理性使之成为相协调的完整体。提出“活的形象”。⒌艺术美。席勒把美的本质定为“有生命的形式”。“美是客观的属性”。

20、美学名解:的人,审美的人

三、席勒提出美育

1、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这对《美育书信》是完全适用的。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应当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正是通过审美,人们才可达到自由。

2、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席勒,于18世纪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的概念。

3、首先,康德是这样定义启蒙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康德从来不认为人类缺乏理智,而是缺乏自己使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勇气的缺乏是人类自身所招致的,人类想要走出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要摆脱懒惰和怯懦的局面,所以启蒙就是人对理智的自由运用。

4、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片面地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却割裂了人的完整性。近代人如席勒所述,成为了“孤零零的小碎片”。那么,碎片化的近代人又如何复归自己本有的完整性?席勒主张要到古希腊时代中去汲取养分,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性。因为古希腊的“自然”将形象的创造和哲学的思考都恰如其分地结合在完整的人性里,而不是像近代人的“自然”那般,是艺术和智慧的牺牲品。而古希腊的高贵艺术正是“自然”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剔除粗野、轻浮的言行,有助于建立高尚的人格,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5、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学(中国哲学二级学科)

7、问题背景:启蒙的局限性

8、席勒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9、D解析:(苏蕙老师解析)D项符合题意,注意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席勒美育理论的选项。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10、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11、总的来说,通过先验的人性论、对美的分析和作为工具的艺术的论证分析,席勒审美教育的本质得到彰显——审美教育即通过观赏美的艺术,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调和,人性获得完满、自由。然而,席勒对审美教育的界定始终是从抽象的层面来进行,其审美教育的终作用仍然得回到现实社会的层面。

12、根据席勒的阐释,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也就是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广义的美。那么感性和理性(也就是“直觉知性”和“思辨知性”)如何能够在游戏冲动中共同运作而不再相互冲突呢?

13、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14、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15、这个命题的内涵就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对于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16、康德判断力批判体系的未竟与欧洲政局与社会的动荡成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底色。然而,席勒并非简单总结、批判理论与实践所遭遇的诸多问题,而是有机的将二者相结合,以社会状况为切口考察时代精神的症候,进而从社会的宏大叙事下沉至人的心灵,点出个人内心的分裂造成了社会的裂解与动乱。席勒指出,只有通过美学,人才能走向自由,“人类每次都通过审美生命(dassthetischeLeben)重新被赋予人性”。一言以蔽之,审美教育将弥合分裂的人,清除人的重负,社会的创伤。笔者将以“分裂的人”为起点重构席勒《书简》中的美学思想。

17、弥合裂隙的审美教育

18、分裂的人与审美教育

19、埃贡·席勒(Egon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20、席勒用游戏冲动去消解人之本性二元论的难题,用美去表征理想的人格性;这些思想都展现在《美育书简》之中。但是,席勒书写《美育书简》一书的目的并不只是去提供一个建构理想人性的理论而已,亦同时去呼应启蒙一词的时代意义——人应通过理性自觉而进行自我教育与成长,而这才是他倡导美学教育的初衷。对席勒而言,美学教育并不是单一个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事件,而是国家应该介入和统筹的政策;因为个体的理想人格必须在政治自由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四、席勒的美育思想观点

1、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

2、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直接针对着他所反思的现实问题的,因此,对审美教育的抽象论证,终必须回到它对现实问题的克服,即审美教育在问题的克服中起着什么作用。

3、美育认知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4、对比康德和席勒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也就是无法通过一蹴而就的方式去改变公众的思想,不论是康德的“启蒙”还是席勒的“审美教育”都主张以缓慢的方式去改变人。而二者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康德把“理性”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至于感性几乎没有容身之地;席勒却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弥补近代人这种残缺分裂的状态,从而实现理性天性和感性天性的统一。

5、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6、人之本性的二元分裂和对立,使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性迟迟未能真正实现;直到康德提出「判断力」(PowerofJudgement)的理论,二元论难题似乎才可能被消解。严格说来,康德并不依循传统二元论的路线去处理人之心与身沟通的问题,但是,在他明确分判纯粹理性(为物质自然设立必然法则)和实践理性(为人之实践行为设立意志的自由和自律的法则)二者各自独立支配的领域之后,即必须面对以下问题:人如何在具体的存活中——即由物质性身体和精神性心灵共构的具体生命——使受制于自然法则的身体能与自由的心灵相互配合,一起完成统一之人格性的养成?

7、“人作为现象同时也是感官的对象。在道德感得到满足的地方,审美感也不该被取消,与一种理念相吻合不应以牺牲现象为代价。尽管理性总是极其严格地要求表达出伦常,但是眼睛对美的要求也不可忽略。这两种要求虽然是由不同的判决法庭发出的,但两者都是针对同一个主体,因而要满足这两个要求也必须出于同一个原因。有助于人实现他作为精神人格的规定的那种心境,必须要允许这样的表达,它对作为纯粹现象的人也是有利的。换句话说,人的伦常的成熟必须通过秀美来展现。”(17)

8、席勒主要通过三个循序渐进的抽象论证来说明审美教育之本性:

9、比对“有机生命”式与“机械整体”式的社会,不难看出席勒认为其所处时代的“活力”渐趋消退。难能可贵的是,席勒并非止步于对社会的宏观分析,而是深入到人内心中去思索社会的病症。他认为,纷乱无序、追逐利益的社会根源于人自身理性与感性的分裂,问题在此时转换为如何恢复人性的整体性。席勒指出,“只有通过艺术与美,才能恢复这种整体性。”

10、在中国,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而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

11、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12、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

13、(23)(24)[法]福柯:《何谓启蒙》,顾嘉琛译,选自《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第533页。

14、尽管席勒认为美对于具体的道德决定于事无补,但他认为一颗优美的心灵必然同时也代表着道德性格的高尚,也就是人的整体性格的和谐。(“游戏冲动”的时候,人们突破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限制,尤其是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的功利目的。)换言之,席勒并不关心人在某种功能(知性、意志等)中的个别活动,因为那些有规定性的个别活动会把人限制住,惟有感受整体功能的活动才有可能进入无限的状态,审美情感正是通过调动起人的整体功能,从而把人引向无限的状态,而不拘泥于局部的实务。

15、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有若干特点。

16、美如何既释放又约束人的天性?

17、在这种状态中,“感性和理性同时发挥着作用”,他们的积极面得以保留,而消极面则被美所扬弃。至此,人由分裂、对抗的状态走向“充实的无限状态”。席勒在某种程度上赋予美以“神”的色彩,尊崇其为“第二创造者”,因为美赋予人真正的完整与自由。

18、总的来说,通过对《审美教育书简》的思想道路进行考察,可以得知,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论证,终实现其通过审美教育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美好愿望。试图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对人格的改造以实现社会的变革,是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这样一种唯心主义基础的审美教育思想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问题,完成社会的变革,而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如蒋孔阳先生所指出的,席勒的“这些将发不过是软弱无力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强大的革命风暴面前,所作的一种胆怯的自我粉饰罢了。

19、《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中有系统的表现。这部著作一方面直接受到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启发;另一方面,欧洲波云诡谲的政治形势与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恐怖时代”迫使整个知识界反思现有理论与社会现实。此即席勒撰写《书简》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20、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五、席勒提出美育概念

1、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不是,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伟大的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他身体羸弱,长期受肺病折磨,英年早逝。其美学著作主要有《论美书简》《美育书简》《论朴素诗与伤感诗》等。他在人生后11年岁月与歌德的深厚友谊也为后人所传颂,他的逝去让歌德痛苦万分,直言道:“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席勒在1793到1794写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审美教育。

2、(4)伦理国家源于法则,受道德必然的支配,是人经历自然国家之后更高的要求。席勒将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伦理国家”时期。

3、(美育书信)译为《美育书信》,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作者于1793年至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钱公爵的27封书信,于1795年整理出版。追求人性的,崇尚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4、其次,柏拉图还注意美育的方法,他深知艺术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美育引导性格安静的、驯服的人变得坚强、刚毅,促使性格粗鲁的、暴烈的人变得温柔、诚恳。

5、席勒不惜把高的评价加诸希腊人身上,希腊人被想象为人的初始、阶段,他们先天所拥有的种种才能、品质没有被剥夺或片面地使用,其一切品质都是混合、均一进而完整的。从中可以看出席勒对“人”的赞誉和自信。“希腊人”既然能够成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和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人”的一种历史资源和未来可能性,也就是说人无论在遥远的过去还是未来,都能够达到这种完整、和谐、统一的境地。这也意味着前文中对“近代人”的评价貌贬实褒,也即近代人的不良现状源自外在条件的变换,通过改变或者抵消外在条件,近代人就可以恢复到曾经的完善状态。

6、??骷髅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的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因为正常方面都是可以做到的

7、以席勒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美育思想,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不仅在于它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还在于它对美育自身价值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席勒用书信体写成的重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已经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变革社会、实现人性复归这样更广阔的范围论述美育的。

8、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生。

9、理论渊源与实践维度

10、审美教育;诗性政治;自由;席勒

11、根据第一段引文可以看出,道德情感的满足并不以审美情感的取消为条件,而且二者具有一种本质性的关联。再者,道德的成熟状态也必须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展现,一颗道德高尚的心灵同时也应当是优美的。这便是“审美假象的范围有多大,它在道德世界中的范围就有多大”(19)的含义。

12、作为一个时代的巨人,席勒所思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庞大的、根本性的。在席勒目力所及之处,艺术的、审美的问题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远不足以覆盖他的一切思考。

13、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密切。

14、提出美育概念的人,是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对美育的性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也因此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如同美学,美育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15、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6、其次,康德指出:“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启蒙运动的内核就是自由,此外康德还强调,除了“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之外,启蒙运动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这种自由是无害的。由此可以看出,康德把对理性的掌握和运用看作是人类成熟的标志,甚至是的标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