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2、甲、上辈往生,唯是菩萨。
3、◆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
4、(回复50)男女之情皆有宿世因缘其中有什么启示?
5、◆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6、这两种一来天衣无缝,不假斧斤,用不着任何的造作。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部经题,都以无量寿清净平等觉,悉入一题之内。
7、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8、读《无量寿经》的孩子都聪明,有福报有智慧有才华,因为有弥陀的愿力伴着他成长
9、◆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10、又本经《德遵普贤品》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品》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积功累德品》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也。极乐妙土乃‘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者也。弥陀世尊摄此妙土,宣此妙法者,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依正,净土法门,举体是真实之际,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性也。
11、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宿命通愿。天眼通愿。天耳通愿。
12、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13、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14、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
15、(回复78)这些佛语背后暗藏天机!
16、恭恭敬敬将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的功德就是百千万倍
17、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
18、◆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19、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筴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20、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屙。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二、
1、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2、‘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3、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4、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于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
5、◆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6、不是,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阿含部都是小乘佛教的经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不会包含在阿含部中的
7、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8、◆从远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龙天佛剎。胜力佛剎。师子佛剎。离尘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华幢佛剎。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9、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10、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1、◆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婬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着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12、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13、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14、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15、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16、(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17、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彻照十方愿。
18、◆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19、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20、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着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剎。
三、
1、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罗延身愿。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愿。
2、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3、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4、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5、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6、◆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剎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
7、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给加上《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也是大的意思,这摩诃两个字同样的没有来历。
8、《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
9、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10、◆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剎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11、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以此三字,统摄一经所说。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寿是如如智之体,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经题标寿德,光德即摄于中。又《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经题中标‘无量寿’德号,则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全部经旨,摄无不尽。
12、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13、唯曾于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14、(回复61)观音的传说
15、┌人法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无喻复二┤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无人└人喻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喻无法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16、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17、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18、丙、专接上根,傍及中下。
19、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20、◆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四、
1、◆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2、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3、◆复有十方佛剎。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4、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5、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6、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诸佛称叹愿。
7、关注后回复以下数字即可查看!↓↓↓(如对话框回复:0)
8、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9、欢迎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
10、佛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含经题,不含标点符号,共16567个字。
11、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12、◆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13、◆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