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是什么意思
1、对于受众来说,可以直接体验、无需通过大众媒介获知的强制性话题显得不那么有价值,虽然网友在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言和表达,但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公众更易对那些无法直接体验、需要通过大众媒介才能获知的议题产生兴趣和共鸣,求知求真等心理更易得到满足,议程设置的效果也更加明显。例如研究中涉及的利比亚政局、温州金融风暴等,均为非强制性话题。
2、可以从研究结论中总结出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首先,是个人意见的发表,普通话题的出现。其次,是个人意见和议论圈的扩散。议论圈是指少至几个人,多至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谈,并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第52~53页。在这一阶段意见不断被补充、发展和深化。再次,舆论领袖开始介入。后,传统媒体加入,议题走向成熟。议题的溢散效果和共鸣效果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完整的舆论监督体系。
3、(4)点击量:
4、②事故灾难类型:各类安全事故等;
5、从舆论话题产生的渠道来看,话题主要分为哪些
6、俗话说“专人干专事”,就是这个道理。这支舆情防控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一方面是负责相关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工作,然后进行上传下达,另一方面是当舆情发生时具有快速应对的能力,及时干预,防止事件的失控。
7、第二,做好危机公关手册。这个我就会。
8、⑧国际新闻类型;
9、二、网络舆情数据分析
10、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舆情风险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民众对其产生的质疑、不满情绪等。
11、⑦生活休闲类型;
12、③转载自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的新闻、新闻评论等。
13、网络话题与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14、③客观批评;
15、话题的传播学特征
16、网络媒体具有草根性,因此仅仅依靠互联网自身的力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传统媒体深入跟进和证实,网络舆论才会更加和可信。网络议题的转化进程在受到舆论领袖的推动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媒体报道的影响。传统媒体的跟进成为网络议题转化过程中的一大助推力,使讨论走向更远更深的层次。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互为议题来源,不仅互相补充,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使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波及各方面。因此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起来,会产生1+1>2的效果,造成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效果。
17、⑥寂寞无聊心理;
18、然后,介绍一下负面舆论的应对。舆论的黄金处理时间为4小时,就是事件发生4小时内为人熟知,在24小时内就能形成舆论焦点。因此遭遇负面舆情的时候,如果证实问题属实的时候,一定要当机立断,及时做出解决方案,诚恳接受批评,化解掉负面舆论信息。在负面舆情出现的时候,多数人会跟风炒作,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当事人的一言一行,尽量避免,以免引发进一步炒作。如果发现是造谣,那么也不能沉默以对,应该积极沟通,要求当事人删帖,发布辟谣信息,消除此次负面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处理负面舆论的发展,除了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避免负面舆论往下发展,还要选择在恰当的时间进行一些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通过正面的信息来吸引注意力,引导舆论往有利的方向发展,将负面舆情的危害降至低!
19、③跟风从众心理;
20、这些舆情也总是可以引发公众的思考、评论。当民众们的评论意见被放大,导致了整体公众环境的意见爆发,舆情就发生了。当然,如果这些消息都是负面的,则其的能量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舆情风险
21、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网民的负面评价、不法分子的造谣等。
22、④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23、网络传播中,群体往往体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个人觉得。第一,正面影响,也就是比较片面的正能量影响,注重积极向上的心态或者看法。第二,负面影响,也就是只注重低俗或者搞笑这一面的细节,不关注正面心态。还有一种客观影响,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就是保持淡定心态,保持“事不关己”的心态。个人总结也就基本这三大特征,多年经验结论,希望能帮到您。
24、①求知求真心理;
25、能满足公众某种群体心理的话题更易转化为网络舆论议题。
26、(3)是否有意见领袖参与:用该指标来衡量话题的共鸣效果。
27、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8、舆论领袖的参与并不是热门网络舆论议题形成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舆论领袖可以通过不断补充和提供事件发展的新信息使网民保持关注,扩大议题的社会影响。此外,舆论领袖在网络议题和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还具有设定讨论框架,提供客观参考意见,促使网络舆论转移、转变等作用,其带来的共鸣效果可以将话题的影响力大化。
29、何谓舆论?关于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说成言论,有人把它当作意见。我国古代称之为“舆诵”、“舆颂”、“清义”,指众人的意见。目前在我国多数专家学者也把舆论看成是意见,认为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笔者倾向于南京大学董秦同志对舆论所下的定义:舆论是利害相近的人们对某种事情大体一致的议论。定义是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而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30、(2)相关发帖量:某一具体话题带来的相关帖子数量。
舆情事件是什么意思
31、网络话题转化为舆论议题需要意见领袖的参与
32、(1)话题类型:
33、首先说,正面的舆论传播引导。群众心理大多有从众心理,所以利用意见领袖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树立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都可以是手段。需要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持续监测舆情变化,及时掌握舆情热点动向动态。
34、公众通过广泛的社会讨论,借助于公开表达的传播媒介,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对国家权力及其主要行使者政府的行为实施监督,或极力促进某种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的实施,或制止某种危害公众利益的政策和行为和实行。
35、社会舆论首先是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指向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重要,大的公共权力,因此它必然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主要对象。
36、有传统媒体参与的网络话题更易转化为舆论议题
37、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38、①帖子的点击量;
39、体心理学,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早期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验方法进入社会心理学,致使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研究转而侧重于小型群体问题。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群体凝聚力及其测量、群体领导问题;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群体极端化等。
40、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所以你这个问题有点笼统,得看舆论传播的性质,以及你要利用它达到神马目的。如果舆论传播是你希望的方向,你就引导他;如果舆论对于你而言是负面,那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1、(2)强制性话题/非强制性话题:强制性议题指受众可以直接体验的议题;非强制性议题指受众不能直接体验、必须通过大众媒介获知的议题。
42、非强制性话题比强制性话题更易转化为网络舆论议题
43、②消极负面;
44、舆论自古接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舆论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如何应对舆论,这是要分什么样的舆论及舆论所指向的人群,不重要的舆论或不能够造成影响的舆论我们是没必要想法去应对的,而能够造成影响的舆论则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来解决,以使影响降到低
45、④无明显感情色彩。
46、从数据结构上的特点来说,如果数据简单、规律、重复性高,那么运用传统分析手段或简单的数据挖掘方法就能进行归类分析,然而,正是因为当前网络舆情数据包括大量的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数据在内,数据间存在关联性,同时呈现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使其分析难度加大。
47、③政府腐败类型:涉“官”涉“腐”等;
48、舆情风险指的是:
49、如何应对舆论传播:应对舆论传播不是媒体的责任,而且也是我们大众的责任,特别在这网络发展这么快的年代,更应注意舆论的传播。首先,从舆论源头抓起,把握舆论传播规律。第二,主动引导舆论方向,提升应对时效。第三做好舆情研判,线上线下联动,健全处置机制。第四,加强风险防控,避免衍生危机。第五,各主管单位,媒体加强领导,各司其职,严格尊守工作纪律,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言行,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共同做好应对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50、三、舆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1)常规话题/规话题:常规话题往往是国家大事或者重大的突发事件;规话题则是指受态或不合理现象的触发,网民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自主发布信息产生的话题。
52、你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怎样避免谣言的传播。实事求是,谁传谣谁负责。我觉得不可避免。有人闲来无事,就喜欢说长道短。有人头脑简单,听到风就是雨,把毫无根据的事说的跟真的一样!以法治网,严格管理,是制止传谣的好办法!
53、由于“查看”和“回复”是定距型变量,其余均为定类型变量,因此分别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验证其对总体的代表性。
54、时间是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的第一要素。
55、⑨文化教育类型;
56、从内容上来说,网络舆情更加自由化、情绪化、分散化、即时性、多变性等,影响力强。
57、在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的今天,任何的舆情都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一个社会现象的总体反应或者民众的共同意愿的表达。
58、规话题比常规话题更易转化为网络舆论议题
59、(一)认同意识
60、一、网络舆情的特点有以下主要几点:
舆情事件是什么意思
61、⑧自我实现心理。
62、①作者原创内容;
63、首先,你要有舆情的监测手段,目前我就是在用清博大数据的产品
64、④寻求认同心理;
65、然后,介绍一下负面舆论的应对。舆论的黄金处理时间为4小时,就是事件发生4小时内为人熟知,在24小时内就能形成舆论焦点。因此遭遇负面舆情的时候,如果证实问题属实的时候,一定要当机立断,及时做出解决方案,诚恳接受批评,化解掉负面舆论信息。在负面舆情出现的时候,多数人会跟风炒作,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当事人的一言一行,尽量避免,以免引发进一步炒作。如果发现是造谣,那么也不能沉默以对,应该积极沟通,要求当事人删帖,发布辟谣信息,消除此次负面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处理负面舆论的发展,除了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避免负面舆论往下发展,还要选择在恰当的时间进行一些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通过正面的信息来吸引注意力,引导舆论往有利的方向发展,将负面舆情的危害降至低
66、(5)内容来源:
67、从事件特征上来说,在网络舆情的环境下,传统新闻叙事上的5W1H较难以辨认,不再有明确的事件发生地点(Where),取而代之是多样的来源;无固定的内容发布时间(When),即时更新成为常态;人物(Who)身份模糊、隐蔽;事件(What)本身焦点模糊;叙事(How)散乱;欲对事件原因(Why)的挖掘,则变成了难于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难以测量理论;更难以发现形态。
68、①帖子的回复数量;
69、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发事件等因素出现,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产生催化作用,但整个过程的完成仍然遵循以上四个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完成话题到议题的转变。终是否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舆论就是判定转化是否完成的标准。
70、(4)是否有传统媒体参与:用该指标来衡量话题的溢散效果。
71、(在心理上与社会舆论保持一致,是适应社会环境的有效方式,反之则被视为“反常”,导致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或社会冲突,甚至遭受社会各方面的抨击。)
72、意见类型相对单一的话题更易上升为网络舆论议题
73、⑥主旋律类型:歌颂社会主义等主题;
74、①民生类型:价格动态,改革动态等;
75、第三,做好常规的正面引导文章和seo发文。
76、⑤群体性事件类型: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77、社会舆论:它作为社会多数人的意见,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之其他意见具有压倒性效力。它常常有形无形地构成公众看待问题的“正常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并可能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作用和强化作两个方面。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
78、②每个话题的回复总数量。
79、(6)话题中的意见类型:①一元化;
80、②二元(或更多)对立。
81、(3)回帖量:
82、②宣泄与情绪表达心理;
83、⑦彰显个性心理;
84、①积极向上;
85、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柠檬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86、“话题中意见类型”这一变量与是否形成热门舆论事件这一变量并无明显相关性,并不能影响到帖子的存活和该话题的流向。意见类型一元化的话题可能本身是一个大而空泛的主题,鲜有网友参与讨论;而意见类型多元化的话题,如“郭美美炫富能否倒逼官员财产公示?”等话题,反而可以引发大范围讨论。这种现象虽然没有证明“意见类型相对单一的话题更易上升为网络舆论议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喻国明老师的另一个结论,即“意见类型呈多元化分布的话题,一般后通过争论变为一元化的意见结构”。
87、②每个话题的点击总量。
88、⑩其他类型。
89、首先,规话题具有罕见性和突发性特征。其次,规话题常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易导致它以较快速度演化为其他的事件;第三,规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罕见性使得现有的应对策略不足以应付事件的发展,突发性使得相关部门来不及做好充足的准备,关联性使得事件的影响更广。这些性质使得规话题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复杂发展链条的系统,从而演化为热门舆论事件。
90、通过网络话题表现出的网络言论通常表现出分散、简单的特点,且大部分的存活时间较短,呈现出“先情后理”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大部分网络言论的“代表性”及其产生的社会作用都极其有限。但进入理性分析层次的网络言论虽然数量少,却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舆情事件是什么意思
91、社会舆论
92、(5)公众在话题和事件过程中的心理:
93、②转载自其他网友的原创内容;
94、⑤追求平等心理;
95、(6)内容基调:
96、第四,遇到负面信息要通过手册去做迅速判断并响应,看是否是谣言,恶意举报等。
97、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破坏性: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紧迫性:舆情危机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发布不利于企业的灰色言论。
98、人的一切行为都随着个体和(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理平衡一旦打破,就需要相应的行为手段释放张力来进行心理补偿,网络舆论同样如此。许多情绪化言论就是网民面对突发事件产生紧张、引发心理张力、释放张力再产生心理平衡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众多心理失衡的网民相信,利用网络媒介在网上发表言论,可以释放自己的社会压力。心理相似的网民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并实现向群体心理的转变,形成网络舆论。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话题中呈现出多的网民心理是寻求认同心理,出现少的是跟风从众的心理。这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点使人们对孤立的恐惧感大大减弱,因此网络从众的动因相应降低。
99、不过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每一网民都是一张嘴,舆论的倒向可以通过水军来操控。而且很多机构有自己的控负渠道和手段,可以相互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