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屈原的古诗四句
1、《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部分主要叙述的个人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后半部借虚拟的神话人物抒发情感。总体来说,饱含了屈原激烈而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强烈抨击黑暗腐败势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忧愁。
2、屈原前期作品有《橘颂》和《九歌》。《橘颂》是一首比兴体的咏物诗,前半首歌颂橘树,后半首抒写抱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一部《九歌》万古流芳,它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每一篇都堪称经典之作。
3、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4、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5、释义: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现在引申为:坚守高尚节操,不屈不移、忠于信念的情怀。
6、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7、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都怀着高洁的品德,追求着美政的理想。他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他的创作却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其奇特的构思、奔放的感情、雄浑的气魄和华美的文辞,批判现实,抒写理想,把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8、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9、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10、释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郑思肖
12、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13、屈原的作品,收集在《楚辞》一书中。《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文学经典。他的《离骚》一曲荡气回肠、感彻天地;一曲《湘夫人》情深意浓,道尽思念;一首《天问》更是连用百余个问句,一鼓作气,问尽世间真谛。
14、释义: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1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16、我想当年沙皇俄国对列宁,也不过如此。
17、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18、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19、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20、作为一个满腹牢骚的公知,一生唱衰楚国,因此为楚王流放到南方的屈原,说实话,楚王对他的待遇并不坏。他可以每天不干活,天天在外徘徊作诗,而且允许他发表。
21、《九章?橘颂》从体制上来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写的物象限于一种,写作路径略近于《诗经》。这首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前四节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后五节二十句为第二部分。
22、屈原的身边,肯定也是有仆人侍候的,要不然以他六十来岁的年纪,是支撑不住的。
23、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25、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26、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
27、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屈原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2、屈原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28、《七绝·屈原》是在1961年所写。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词的开山鼻祖。屈原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仁人志士。在此诗中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把屈原的才华、当时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精炼和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这首诗是他1961年读完《楚辞》时所作。
29、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30、颠沛流离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忧国忧民,文采斐然,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美如冠玉,眉形目秀,文质彬彬,神采奕奕
赞美屈原的古诗四句
31、我一定把楚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楚国虽然比秦国差一点,但至少还是老二,好东西你是唱不衰的,只会自取其辱。
32、楚王对屈原为什么这么宽容,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有“制度自信”的缘故,他就想让屈原这个公知看看,你想唱衰楚国,我偏不让你如愿。
3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板桥
34、《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5、从现世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36、《离骚》是历史上篇幅长的诗歌。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37、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