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147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05 09:43:20

一、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

1、你没有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2、作家茨威格用这样的一部传记表达了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仰、爱慕之情,你是否用一段话表达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呢?(学生当堂完成展示)

3、“亚斯纳亚·波良纳!是谁赋予你这漂亮的名字?是谁第一个看中你这神奇的角落?是谁第一个热情地用自己的劳作使它变得高尚?这都发生在什么时候?”《托尔斯泰次子回忆录》开篇诗意的抒情语言,为全书定下了温馨的情感基调,引起后人无尽遐思。而与该书同时出版的《托尔斯泰妻妹回忆录》,是托尔斯泰的妻妹塔尼娅所著,她含着微笑,从与托尔斯泰接触的家庭生活的细节处寻找和捕捉生活的诗意,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传记人物有很强的个性魅力。

5、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体会写法之张力。

6、思考交流:托尔斯泰的初印象?

7、他是调节创伤的一股泉水

8、托尔斯泰早年曾创作了一个中篇小说《三死》,本书选译的这三篇小说仿佛是它的一个回响。在死亡这面镜子的映照下,人的尘世生命暴露了它的各种缺陷,琐碎、平庸、重复、虚幻、脆弱、易朽等等。我们面前似乎重新出现了一位贵妇死后建造的教堂、一个农民没有墓碑的孤坟和一株无辜被砍伐的死树。太阳照常升起,新绿在枯枝上绽放。

9、《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10、《列夫·托尔斯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为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传记,茨威格的传记与传统的传记作品不同,不在于重现历史事实,忠实记录传记人物(传主)的生平事迹,而是重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精神历程。

11、2007年9月初的一个夜晚,在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我准备乘车前往彼得堡。进入车站大楼后,我很快联想到,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的彼得堡火车站就是这里。先是在候车大厅,然后是在光线迷蒙的月台上,我一边漫

12、 当他从军队离开回到圣彼得堡的时候,养成了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很难再改得过来。后以中尉衔退役。退役后的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在文学上很很长的路要走,就在第二年年初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先后到达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的等国家,还考察了欧洲教育并结识了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学大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花费了七年的时间才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之后又花费5年时间创作出《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花费10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等,终凭借着这些文学作品,成为当时的文学大师。

13、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4、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15、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16、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毕业于喀山联邦大学,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

17、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

18、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19、《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

20、第一篇塞瓦斯托波尔短篇小说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歌颂了俄国士兵的英勇气概。很快,托尔斯泰开始创作第二篇小说《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那时,托尔斯泰在前线和城市围攻中经历的冲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毫无意义的死亡和战争的残酷。托尔斯泰在圣彼得堡写完了这部故事集的后一篇《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并于1856年退役。

二、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100字

1、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2、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3、伊利亚在回忆录中写道:“论出身、论教养、论举止,父亲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别看他穿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服,别看他完全蔑视所有贵族老爷式的偏见,他曾经是一位贵族,直到生命的后时刻他仍然是贵族”。

4、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5、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6、 年轻时他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被降了班之后仍不思悔改,整天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赌博,输了借,借了输,整整一年的光阴给糟蹋了。

7、由此,确定阅读传记的目的,既要“知人”,了解生平、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更要“指路”,感悟人生,提升见识,丰富心灵。教学中穿插背景资料,即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让学生对其人物和精神追求有所了解。

8、历史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后期。今天,我们何以还要阅读托尔斯泰?这是因为他思考的问题仍然存在,他追求的答案似乎仍然没有标准答案,而他由语言的火炬所点燃的真理之光还在闪烁。

9、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充分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大的表现力。

10、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11、爱是托尔斯泰全部生命的重要支撑,其作品总是流露出对家人、对农民、对周遭生命敏锐而深切的关爱之情。正如俄语翻译家汪剑钊在评论阿赫玛托娃时所言:“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在更大程度上,他(她)需要承担某种道义上的责任——通过自己的诗笔认真地思考本民族的命运、整个人类的前景”。而这也足以诠释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精神内核。难怪罗曼·罗兰曾盛赞托尔斯泰:“人生与艺术实践高度一致的人”。

12、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3、英国作家毛姆在《巨匠与杰作》一书中曾经把《战争与和平》列为世界上伟大的长篇小说。但是,在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作品中,受世界读者和专业人士推崇的可能要数《安娜·卡列尼娜》。这倒不是因为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婚外情故事,满足了很多普通读者的好奇心理;而是因为托尔斯泰在叙事上所达到的雍容大度、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在刻画安娜作为一个女性追求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时所达到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真实高度,以及在展示列文作为作家本人的影子进行精神探索时所传达的剔除虚伪的复杂深度。

14、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5、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良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16、守住文学的纯度,超越文学的边界

17、“老爷派头”指的是“举止极其文雅,外表整洁,特别是对尊严感有敏锐的理解”。其“自尊心也是纯老爷式的,高贵的,由于这种自尊心使他不得不承受很多苦痛……这种自尊心让他承受许多煎熬,并重新思考,可能,这种崇高的精神上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变成这样的人,就是他后半生那样”。

18、经过长时间创作的《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界观转变后同家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的无力,是他矛盾的作品之一。

19、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还在继续,不知道战争的结局是否如托翁笔下的小说一样充满人文关怀,但世界终究是已经变了,武器的杀伤力,通讯的发达,已经和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普通老百姓渴望和平的心愿始终未变!

20、托尔斯泰幼年就父母亲相继去世,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16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喀山大学,23岁的时候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小说《童年》,开始正式进入文学界。

三、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50字

1、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高处

2、第二部分,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3、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4、是人类面部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5、自己钉鞋底,穿粗糙的农夫大褂,在田野里劳动。尤其是,他甚至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交给农民。这一切在他后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如《忏悔录》《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办?》《我们时代的奴隶制》《谁向谁学习写作,是农家子弟向我们,还是我们向农家子弟》《伊凡·伊利奇的死》《复活》《谢尔基神父》《我们心中的天国》,等等。

6、▼▼去往自由而至善的王国。

7、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8、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9、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0、列夫·托尔斯泰有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

11、高尔基曾经盛赞托尔斯泰创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和生动,说自己简直想用手指去“触碰”他们。我想,托尔斯泰的小说人物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之所以令人难忘,与其高度真实而具体的心理刻画艺术是分不开的。翻开《安娜·卡列尼娜》,这种准确、真实、有力的,令人由衷感佩的描写俯拾即是,而且描写的细微与控制均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境界。比如安娜在奥比拉洛夫卡火车站卧轨自杀的那一刻,特别是火车撞到安娜身上的那一刹那,托尔斯泰所用笔墨节制,却胜似万言地把安娜的动作、意识、感觉、本能和灵魂的火花全部刻画了出来:

12、《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初表现。

13、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我们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不能停止成长。

14、把握传主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15、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6、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17、托尔斯泰的这种辞世方式,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安娜·卡列尼娜赴死的经过。19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铁路和火车站,不仅与他创造的小说人物结下生死攸关的联系,而且与他本人的后结局也神秘地结合在了一起。

18、《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这一形象即是以塔尼娅为原型塑造的。图/施马里诺夫

19、火车、铁路、车站这些在19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新生事物,如同今天的互联网,在19世纪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人类生活,并对19世纪以来的人类世界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近两百年的历史中,许许多多的伟人和凡人,尤其是文学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与铁路、车站、火车这三个互为一体的新生事物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20、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

四、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概括

1、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

2、然而,托尔斯泰的终结果却完全没有小说中的列文那么幸运。列文为生命、信仰等问题苦闷的时候,还有一个尊重——尽管并不完全理解——他的妻子,吉娣;而且,他后在对他人、对生命的关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但是托尔斯泰的周围却没有人相信他过的是一种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后,存在于他自己的信念和他对周围的反感之间的强烈对比,让他再也无法忍受。在1910年一个暗沉沉的秋夜,八十二岁高龄的他毅然离开自己的家,不久即病倒在一个名叫阿斯塔波瓦的小火车站,并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与病魔争斗了七天后,辞别世人。

3、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

4、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5、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6、(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新版推荐序)

7、课堂总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挺好。不足的是我在上课之初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时候耗时有点多,生怕学生听不懂,重复了几遍,举的例子也有点多。如果那一部分能够精炼一些,后半部分的学习会从容一点。前松后紧,这个问题需要改变。每个环节的用时比列应该认真琢磨。不要因害怕学生听不懂而变得啰嗦,重复。教师的语言需要精炼。

8、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

9、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10、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

11、从内部关系分析,让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安娜、列文等人物面对社会环境、婚姻、家庭、情感、人生等问题时,各自不同却又互为对照的思想、态度和人生抉择。这些人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兴趣;但他们又与各自周围的那些人显得那么不同——两个人都是穷究生活的真谛、努力寻找人生意义的热情的探索者:安娜是通过让被压抑的青春激情自由飞扬的方式,列文是通过哲学思考和宗教探索的方式。

12、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指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因语文经验的局限,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内容时,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于是,笔者思考了以下问题:这篇传记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即这一特定文本的特质在哪里?让学生用怎样的阅读方法及阅读行为,才能获得与课文包括作者相一致的理解、感受?

13、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不愿克制和压抑自己身上过剩的青春激情,对自由生命和感性生活充满渴望,把与伏伦斯基的爱情当作自己的高追求和生命价值的依托。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投入和专注;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在给出的同时,演变成为一种占有式的、对回应的索取;对于那种发生婚外情的情侣来说,尤其如此。在小说中,安娜和伏伦斯基摆脱彼得堡周围环境的困扰、出国旅行后,享受过一段爱情的自由;但是,安娜对爱情回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以至她对伏伦斯基的爱恋以不可逆转的情势演化成了不顾死活的狂热和偏执,后只能以死来结束一切。

14、1856年底,托尔斯泰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15、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9一18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6、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 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的地位。

17、当然,如果我们用托尔斯泰晚期的道德准则来衡量的话,那么,其早期的这种做法显得过犹不及,但我们仍然倾向于认可伊利亚的观点,“这种崇高的精神上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变成这样的人,就是他后半生那样”,精神上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感,正是开启托尔斯泰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钥匙,是托尔斯泰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

18、托尔斯泰做事强健。从小他就教孩子们做体操、游泳、滑冰和骑马,希望孩子接受真正的“贵族教育”:掌握数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并尽可能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干扰。他一度曾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农民的孩子交往,要求与后者保持距离,以培养孩子们“保持贵族风范和毫无根据的自我崇拜”。

19、死亡总是令人绝望,但托尔斯泰却为其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因为时刻铭记自己处在死亡前夜,于是自觉追求善与美。或许,这对他者的死亡也同样适用。一时的悲伤容易,长久的铭记却是困难的。然而,唯有铭记,能支持我们在向善的道路上不断跋涉,终到达自由的王国。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铭记死亡将有助于灵魂的生活。”

20、分段概括:再次浏览课文,完成下表:

五、托尔斯泰的主要经历作者评论摘录

1、他到教堂做弥撒,拜访修道院长老,从事体力劳动,放弃打猎,乃至于后离家出走等等,这一切都是探寻生命意义和为死亡做准备的过程,后,他从福音书中找到了真理。“安卡馅饼”意指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所主导的坚定的家庭生活的传统和基础,是托尔斯泰庞大的家庭得以维持和支撑的基石。

2、塔尼娅在情感和思想上对托尔斯泰十分依恋和信赖,塔尼娅在回忆录中深情写道:“我是这个伟大人物心路历程各个阶段的见证人,他既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狂妄行为的法官和领导者,后来也是我们的朋友和谋士。我盲目地相信他一个人,从少女时代我就听他一个人的话。对于我来说,他是保持心理纯洁和调节创伤的一股纯净的泉水”,因此,她视托尔斯泰为“第二父亲”,托尔斯泰对塔尼娅的生命轨迹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3、战争的主角,俄国将军图库佐夫是鲜活真切的一个人物,他不像纵横驰骋将军,更像一个谦卑随和的父亲,他爱兵如子,绝不会干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赔本买卖。他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不断地算计着自己的军队同敌人军队的实力,懂得把重要的将领、精锐的部队放在关键的地方。他不战而放弃莫斯科,不惜背负骂名,都是为了保全将士、保存实力,为后的胜利做准备。战争的结局是拿破仑仓皇出逃,损失惨重,俄国不战而胜。

4、这本书,我起初看到的是法俄战争这一段历史史实和三个男青年、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再读,则是曲径通幽后的豁然开朗,这也许才是托翁的写作初衷,那就是书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6、《托尔斯泰次子回忆录》作者:(俄)伊·托尔斯泰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7、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8、文中充满了对心理世界寻幽探秘的热情,心理分析深刻逼真,笔调充满激情。

9、教师结束语:阅读名人传记,会让我们收获很多,但仅是这一篇文章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让我们去阅读《巨人传》中的托尔斯泰,去阅读里程碑式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优秀的作品,希望我们能获得生命的启示,推开通往无限宇宙的大门。

10、明确写作方法:欲扬先抑,衬托突出。

11、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你会觉得这部作品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还要重要,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

12、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13、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4、《复活》这部作品无论在俄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它被接受的历史都有过一个起伏。

15、茨威格说:“他以残忍的狂热和无情的冷峻,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发掘,他一辈子都在努力通过自我写照达到自我完善,从不停歇,从不满足”。

16、后让我们再次诵读罗曼·罗兰的那段话,感受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师生齐读)

17、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18、超文学→chaowx21

19、俄罗斯的“杜甫”——丘特切夫

20、可以说,托尔斯泰的一生都贯穿着这种对生命意义和死亡救赎的不懈探寻。正如伊利亚所说:“父亲的精神转折不能被认为是他生命中某种新的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些怀疑和探寻在本质上仅仅是那种不懈探索的继续,这种探索从他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并持续了他整个一生,只不过暂时或局部被他的艺术活动和对他而言全新的家庭生活压下去了”。

1、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就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每一步的教学安排。在教室门口候课的时候,我脑海中已经有了上课的大致模样,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很好。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有了然于胸的教学思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条不紊的,我们才是有底气的。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可以有的放矢。不重要的段落甚至可以大胆舍弃,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重点突出。还要备学生,知道学生的程度,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自学解决,哪些需要合作,哪些群答,哪些要单独提问,这个都与学情有关。后就是在备课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大环节要设计好。教师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在课堂上看起来毫不费力。

2、积极参加救济灾民的活动,促成自己的世界观的转变。辞去县贵族长的职务,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

3、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4、1901年底,托尔斯泰得了严重的肺炎,在克里米亚疗养期间经常与高尔基、契科夫交往。由于托尔斯泰对剥削生活的厌恶日益加剧,他同妻子索菲娅常发生冲突,终1910年10月28日深夜离家出走。

5、这对眼睛是闪光的珠宝的甲壳

6、罗曼罗兰说:“托尔斯泰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他的目光足以吸引并抚慰我们的灵魂。”

7、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8、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9、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10、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11、践行人生理想的途径

12、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13、教师导语: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代表作享誉全世界,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那个年代的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大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他的名字叫列夫·托尔斯泰。

14、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注意力。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拿起笔,圈点勾画一些词语或者句子,老师在读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学生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讲解时,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解决,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要锻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一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好,课堂上基本能找到答案。合作的环节也很活跃,各抒己见,气氛很好。合作结束我让学生们自由回答问题。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谁知道哪一个就可以站起来回答,有点类似于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这个时候我会要求他们先说哪个段落,然后读相关的句子。拿起书本,大声朗读。我觉得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很重要。

15、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亮的那束光,从19岁到83岁,他一直尝试将身上的“小我”,投入到全人类,试图拯救人类,试图创建一个博爱平等的世界。

16、托尔斯泰对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幽默风趣又不失威严。他善于不露声色用机智巧妙的玩笑和源自生活的口头禅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温和责备;他会在适当的场合迸出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贴切比喻或俏皮话,让人在莞尔一笑中得以释怀,所有的窘迫和委屈顷刻间便化为乌有。

17、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8、像《战争与和平》这样卷轶浩繁的长篇小说,读者往往会随着情节起伏和人物命运转变而情绪波动。

19、我多么希望成为你的一个韵脚

20、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2、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3、托尔斯泰1851年参军。他先加入哥哥尼古拉的队伍,与其一起前往捷列克河边的一个哥萨克村镇,在高加索服役近两年半。军营生活单调孤独,却很合托尔斯泰的心意。他正是在那里完成1850年至1851年就开始写作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1852年9月,这本书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托尔斯泰从此被视为一名崭露头角的文学天才。《现代人》编辑尼古拉·涅克拉索夫(Nikolay Nekrasov)在写给作家伊万·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的信中评价托尔斯泰说:“这是一位新的天才,而且未来可期。”

4、草婴(1923年3月24日~2015年10月24日)

5、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6、出示材料:1910年(82岁),托尔斯泰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夙愿。结果途中身染肺炎,在车站逝世。

7、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8、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9、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10、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1、这篇作品的向往自然和归真返朴的思想在《哥萨克》和《三死》(1859)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后两部作品并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识作为衡量真理的尺度。这里有卢梭的影响。

12、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之后,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时代丈夫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找回当初的甜蜜,但是托尔斯泰当时已死了心。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13、在这部作品发表的时候,俄国国内很多人认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强,当时的社会主流不大能接受这么一个全面批判性的东西,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不强,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在整个苏联时期,因为当时对俄语文学的接受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它如何批判了“现实”,而且当时这个“现实”就是指沙皇统治下的社会,所谓的“批判现实”就是怎么批判沙皇,批判沙皇越多越凶,这部作品就越好。我们国家其实也有过这样的文学阐释方式,你怎么骂封建统治者,只要是骂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就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所以在苏联时期,这部作品的地位高,拍的电影也很多。

14、——基于文本特质的阅读教学

15、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6、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

1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以上所列的,也是他的代表作。

18、从《战争与和平》中我感受到了托翁的仁慈、悲悯,还有他文学天才的伟大。

19、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20、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是令人惊叹和感动的,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阅读这部小说,你也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巨人在钻探人的灵魂、揭示人性的奥秘、呈现人物的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功力。准确地讲,他在小说中所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的人物心理活动,让人感到比现实生活还要逼真。令人感佩,甚至五体投地的是,《安娜·卡列尼娜》对人物栩栩如生的心理世界的逼真刻画是贯穿始终,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的。

1、1862年托尔斯泰与17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Толстая)结婚,索妮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2、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投身河里游泳

3、主编:吴云本期编辑:郭靖媛

4、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译者:许海燕

5、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世袭伯爵。不满10岁父母均已病故。大学退学后,对俄国现实社会不满,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失败。两度到欧洲考察,继续改革俄国社会,创办学校,对农民子弟普及教育,维护农民的利益。

6、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7、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