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尔斯泰简介50字
1、除了高原上的一个个海子
2、来源|滁州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学生d支部
3、⑴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常规的小说教学往往会从“三要素”教起,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学习体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终丧失学习的动力。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我们在具体施教中如何把握教学方向,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穷人》一课的教学,从“教学生小说”到“教学生读小说”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尝试和做法。
5、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6、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5年9月24日10版)
7、托尔斯泰(1828—1910),来19世纪俄源国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参加过战争,后游历欧洲各国,开始创作生涯。晚年时,他力求过简补的平民生活,并于1910年10月离家出走,同年病逝于一个小站。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的社会变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8、(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9、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10、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并不因传主是伟大的作家而盲目拔高美化,而是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11、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教师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正如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愿意接受学生的观念,并为学生产生精彩的观点提供相应的情景。”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12、(人在运动中的时候,总是想替自己设想这个运动的目标。为了要走一千里路,人必定要想走了这一千里便有好东西。为了要有运动的力量,就必须有一个渴望到达的目的地。列夫托尔斯泰)
13、(我会有这样的爱情全世界在我眼中这时分为两半:一半是她,那里一切都是欢喜,希望,光明;另一半是没有她的一切,那里一切是苦闷和黑暗。)
14、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15、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16、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17、1954年,草婴翻译完《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次年在《译文》上连载完后,当时,团中央宣传部发出推荐这部小说、学习主人公娜斯嘉的号召,在全国青年中掀起了学习娜斯嘉精神,“反对官僚主义,关心人民疾苦”的热潮。
18、(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19、它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20、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二、托尔斯泰简介30字
1、《秋湖月夜》作曲:彭正元、俞逊发
2、倪老师,您长期致力于俄罗斯文学研究,而列夫·托尔斯泰是您为倾心的作家。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俄罗斯文学并关注托尔斯泰的?
3、(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4、草婴的翻译计划十分庞大。他参照苏联版本制定了十二卷计划,包括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即《战争与和平》(四卷)、《安娜·卡列尼娜》(二卷)、《复活》;四卷中短篇小说,按写作年代排列,分别为《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以及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5、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
6、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在追索托尔斯泰的思想时,忘却我们潸然泪下的感动。我们被托尔斯泰在八十二岁高龄之时不得不离家的固执,以及托尔斯泰的思想极点中彻底的厌世主义所打动。而且,与托尔斯泰所生存时代的俄国,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异的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人们有太多受托尔斯泰思想所感动的机会。
7、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8、D.犀利尴尬涟涟入木三分
9、继续交流桑娜给你的印象:
10、《团的儿子》,(苏)卡泰耶夫,草婴,少年儿童出版社,19
11、正因为如此,后面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扬”的部分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因为前面的“抑”,显得更有力度,更有内涵。先抑后扬写法通过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2、《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苏)尼古拉耶娃,花城出版社,19
13、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14、《幸福》,(苏)巴甫连柯,花城出版社,19
15、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16、“文化大革命”中,草婴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污蔑肖洛霍夫是“苏修文艺鼻祖”,草婴便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国的‘吹鼓手’和代理人”,不但自己两度处于生死边缘,全家也都受到冲击。
17、(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18、D.掠过(lüè)颔首(hàn)炽热(chì)轻松愉快(yú)
19、(5)身材短小敦实,令拜访者失望,期望和眼见,形成巨大反差。
20、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三、托尔斯泰作者简介50字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2、“我越来越清楚,在历史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以自己的意志决定多数人的命运,这是人类苦难的根源,也是人类无数次浩劫的原因。要结束这样的悲剧,首先必须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3、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大的作家之一。
4、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主人公正是列夫托尔斯泰本人的童年真实写照。他的童年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失去光彩,反而被几个兄弟的欢声笑语所占据。他和几个兄弟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尽管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也很少挨骂,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从这可以得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5、只要你有好稿件,我就舍得大版面。
6、②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印象深刻。
7、《海上谈艺录·草婴卷》中,谈到了《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对于中国文学界的主要贡献,这部小说和其他苏联作品一起,帮助催生了一个创作流派,即“干预生活文学”。金农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称:“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这批‘干预生活’的作品中影响大的。”
8、泰斗:指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9、①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生动的视觉感受,从而抓住其外貌的主要特征。
10、看来那个观点真的误导了一部分同学。我再次忍住呼之欲出的冲动问道:桑娜真的怕丈夫揍她吗?
11、鲜为人知的是托尔斯泰对音乐艺术具有极高的天赋,他认定“自己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曾经打造并实践自己成就音乐家的梦想。
12、倪蕊琴:托尔斯泰是深广无比的大海,他在世界长篇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托马斯·曼称托尔斯泰是“雅斯纳雅·波良纳的荷马”,“故事绵延不绝,艺术与自然合而为纯真、宏伟、实在、客观、永生不死的康健,永生不死的现实主义!所有这些,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比在现代史诗的任何作者笔下都要强烈”。他的创作不愿受任何框架的束缚。以《战争与和平》为例,作品一问世,评论界就被这一庞然大物惊呆了。有人对作品的体裁等提出异议,称这不符合欧洲传统。托尔斯泰表示,这部作品采用了他认为能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适当形式。它是作家艺术探索的成果,突破了旧传统,综合过去叙事艺术的成就,创造了史诗性长篇小说的新样式。
13、师:你觉得她因为什么而纠结呢?
14、近日,在纪念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1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对倪蕊琴教授做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倪老师虽已九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说:“我有托尔斯泰情结。”
15、《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
16、(快乐是在寻找真理,而不在发现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17、“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草婴后来在《岂止一个人的遭遇!纪念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五十周年》一文中,写下了他当时的感受。
18、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19、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典型。
20、根据第①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变化过程。。
四、托尔斯泰点评50字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2、由于托尔斯泰在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中真实地生动地反映了1861年至1905年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征,广泛地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揭示了俄国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并且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愿望、力量和弱点,因此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今年是托尔斯泰逝世110周年,您觉得托尔斯泰对于当代读者有怎样的意义?
4、他用极其严正的写实主义来揭穿所有的假面于世人,但另一方面却又宣扬世界上丑恶的事物之一宗教,并致力于让基于道德信念的祭司来取代官僚的祭司,亦即致力于养成更加洗练、难以对付的祭司。然而,托尔斯泰的见解与教条之中的矛盾,并非偶然。那是反映一八六一年的农奴解放之后,充斥于俄罗斯人生活中的矛盾状况。
5、从1921年9月到1924年1月,张闻天主要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和评论外国文学为主,如《元始文明之由来及其影响》《笑之研究》《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苏维埃共和国经济计划自白之一》《狗的跳舞》《文化与幸福》等译文和评论。在不到3年时间里,张闻天译著达50万字之多。
6、师:是啊,这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本能,这让老师想起曾经有记者采访一位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的回答是:“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跳下去了。”其实一个人的本能才是他真实的品性。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伟大”这个词,我起初觉得不够恰当,但现在很认同。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能在残酷的现实与良心之间做出善良的抉择,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是多么不容易,这样的平凡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7、(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8、“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三十多年前选定的道路,他要毫不犹豫地走到底。”这是草婴的朋友谷苇对他的评价。
9、生20:我觉得她并不害怕挨揍,我从“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出了桑娜其实很自责,如果丈夫揍她一顿她可能心里会好受点。
10、(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11、生12:现实是这么恶劣的天气渔夫还得出去打鱼,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他打鱼的时间就会更长,回来的更晚。
12、他们是大海留在故乡的孩子
13、谢夫曼的《托尔斯泰和东方》很有影响。我手头的这本书是1962年戈宝权先生送给您的,后来您又转赠给了我。该书第166页有一段文字,谢夫曼注明是转引自您发表在《俄罗斯文学》上的那篇文章。此外,作者还在第129页和第158页的另两段文字上加了注,也说是根据您的译文。
14、(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列夫托尔斯泰)
15、在他6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而毋庸置疑的是,让草婴先生引以为自豪的,自然是他54岁起开始翻译、历时21年完成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计12卷、400万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经典。
16、小说中,波兹德内舍夫每到一站都下车就暗示他想自杀或出走的伏笔。“我想的到底对不对,每到一站我都下车!”“我感到痛苦有没有依据,”“过去,有多少次我也这么痛苦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家庭都像我一样过着这种精神上极端痛苦的生活。”“我只记得,我当时意识到我一生中的一件可怕、重大的事件就要发生了。”
17、生3:我从“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看出他很认真在思考。“他搔搔后脑勺”看出渔夫是一个憨厚、直爽的人。
18、④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呢要简练的语言~
19、(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列夫托尔斯泰)
20、蒙昧:不懂事理;愚昧。
五、托尔斯泰人物介绍50字
1、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2、为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作传,一般情形是极力渲染传主富魅力之处,作者却用那么多的篇幅,把这样一位世人尊敬的大文豪的外貌写的如此粗鄙丑陋,这是否有损于托尔斯泰的形象?
3、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4、小说主人公波兹德内舍夫谈到《克莱采奏鸣曲》第一部分——急板时说:“这种音乐只有可以在某种重要的严肃的环境里,而且只有在需要完成某种适应这种音乐的行为的时候,才能演奏。演奏之后就要去做音乐驱使你去做的事。”乐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愤怒,第二乐章是沉思,第三乐章表现出欢快的气氛。
5、我们怀着十分崇爱与敬畏的情愫,攒足勇气,打开所有感观触觉,去聆听贝多芬的乐曲,去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去品鉴德坎普的油画,去欣赏夏拉的电影,尽情赏析《克莱采奏鸣曲》。解读托尔斯泰,研析其内心涌动的文字和音符,体察他心底的悲怆与孤独,诠释音乐那伟大又“可怕”的力量,进而去探究托尔斯泰的探索精神和他的“奏鸣曲”的绵长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