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1、每个人的表达汇成了心灵的洪流,让正能量从虚拟空间中奔涌而出,激荡在我们朝夕于斯的土地上
2、三要求真务实,第一时间正面回应。要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处置,督促涉事地方和部门加大实际问题处置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消除舆情炒作源头,有针对性地回应舆论关切,解答公众疑虑。
3、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各种乱象,在有关政府部门积极参与治理的同时,一些新兴传播机构也相伴而生,比如事实核查机构。广义来讲,事实核查机构包括新闻媒体、自媒体、互联网企业等设立的各种专门从事于新闻事实核查、假新闻辟谣的平台,如澎湃新闻的“澎湃明查”、南京大学的“核真录”以及自媒体机构“有据核查”等。
4、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5、不要发火:面对负面报道,一味的愤怒和指责是无济于事的,扯破嗓子大吵大闹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而不会改变政府形象。只有心平气和讲道理,摆事实,才能化解矛盾。
6、 、默克尔和菅义伟,清醒的政治家与凶恶的鹰犬!
7、新闻类舆情必须就某报道事件进行客观与诚实的媒体分析和报道,它在社会公众面前具有性的社会舆论地位,需要通过新闻界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8、相反,这些数据会被重新整理汇总为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每个发布待核实信息的上传者的历史记录、地理位置、传播关系网络信息、流量数据变化及其他相关背景信息,以此为基础,Storyful既会将该数据库作为新的待核实信息的对比信息池,也会持续分析已被核实事实的信息特点
9、在随后的县委汇报会上,周书记含泪讲了老人当年抗日战争中的事迹,为让将士吃饱吃好,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妆。他自责说:“现在,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说着,周书记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个耳光,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10、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事实上,突发事件演变为舆情危机,多数时候是由于真实信息传播出现真空引起。而信息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同时还可以杜绝谣言传播维护政府公信。(舆情)。
11、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古人“善假于物”的智慧,在互联网时代得到生动的体现。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当拇指滑动间形成时代的和声,真与假、取与舍、思与言、知与行,都促使我们叩问:面对如潮的资讯、海量的观点,如何取得那好的“一瓢饮”?
12、另外,事实核查过程中重视发挥社会群体智慧的思路也值得被舆情分析工作者关注。除了事实核查机构本身自有的核查工作人员以外,机构也在积极利用社会群众力量推进核查工作的开展。例如,不少核查机构在工作中都采用了基于自愿的网络协作模式。其中典型的是香港浸会大学事实查核中心开发的BUFactCheck应用。据曾姿颖、黄煜等学者介绍,该应用立足于建立一个可让社会公众参与的事实核查互动平台,换言之,来自社会各界的人群都可以凭借自身的从业经验和掌握的相关资料,对特定待核查内容进行补充与评核。这种众包审核的模式尤其提高了事实核查的参与性与科学性同时也启发着舆情研究团队要注重发挥社会群体智慧,通过一些途径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群进行交流,共同协作推动舆情事件整体演进脉络梳理。不过,去中心化的网络协作方式,也需警惕新型谣言的衍生。
13、媒体还是公器、个人还是公民、舆论还有公义。乱云飞渡的舆论场,考验着身处其中每个人的自处与自持
14、目前对于事实核查仍有不少争议,比如一些事实核查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盲目追随热点的倾向,却对较为冷门的事件“置之不理”;部分事实核查机构过度依赖数据库与技术算法技术,使得一些隐含性的不实信息得不到及时地发现或导致误判;还有一些境外事实核查机构受政治团体或商业资本力量的制约,将事实核查作为实现利益的手段误导公共舆论。
15、“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在声气相求的网络,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看到心中的火、点亮眼中的光,延伸“红色地带”,唱出“美和声”,一起见证、参与并改变这个时代。
16、其实,无论是共享、共鸣还是共情,都折射着网络新世代独特的“三观”:并未拒绝崇高,而是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绝非颓废消极,而是要去发现自己的故事;不是排斥意义,而是希望在探索自身中实现价值。他们有自己崇尚的规则、自己认定的标准,他们是自由的、多元的、复杂的。2016年的舆情显示,网络新世代正以对社会热点的广泛关注,对事实真相的执着探寻,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消除既有成见、突破条条框框、展现新的可能,他们完全可以成为网络平台强大的正能量。与他们对话,不是迎合,也不能假装,而是要积极拥抱、全心投入,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沟通交流、有效管理、合理引导。
17、适当冷处理:负面报道出现后,要尽量避免责怪媒体,以免引发进一步炒作。
18、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良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扩展资料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19、事件发生后传播迅速且影响范围广泛,而且涉税舆论方面的帖子会在工作日8小时之外被发布到网络上去,这些会给舆情监管相关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0、二是,推出人民慕课、人民舆情资讯平台等平台型产品,探索平台化服务模式。
21、在网络引导过程中,要善于用公众易接受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需求与公众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在真诚沟通中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22、算法主导的时代,更需要把关、主导与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看门人”
23、(3)SANTOS-D’AMORIM,Karen,andMájoryK.FernandesdeOliveiraMIRANDA."Misinfor
24、舆论场中标签化的舆情事件会刺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扩散、讨论等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事件的热度,尤其表现为越具备社会高敏感性的标签越能刺激并引起公众的围观和讨论,比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相关的各类社会利益与情感的社会性标签。
25、国内各地具有不同的执法环境,部分区域的人文环境会影响到执法部门对涉税舆情的认知不足,如不重视其造成的影响、常以经验主义观念看待工作,以及轻视内部关系和矛盾等。
26、“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怀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王尔德的戏言,投射到当前中国的网络语境中,也未尝不是一幅简笔画。这一年,我们在“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雷洋事件”中,感受到网络知识型社区的崛起。你提供医学知识、我负责媒体分析、他思考工程技术……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网民,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进行“包抄”。知乎、分答、果壳、豆瓣、喜马拉雅,青年人不是相信一切也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在“什么都懂”的基础上,感受一切、思考一切。“共享”,让舆情中“广场式”的情绪表达,向着知识的补完、思想的沉淀转变。
27、二是强本领,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增强舆情管理员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提高审慎研判各类时间性质、舆情热度、影响范围、未来走势等综合研判舆情风险的能力。
28、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29、舆论场中标签化的舆情事件会刺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扩散、讨论等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事件的热度,尤其表现为越具备社会高敏感性的标签越能刺激并引起公众的围观和讨论,比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相关的各类社会利益与情感的社会性标签。通过舆情信息构建起的舆论场将有效刺激舆情的发展和演变,促使事件不断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30、同时,也是较多群众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情绪、意见和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31、迟缓的危机应急管理容易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应对负面舆情,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启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内的预警支持功能做好舆情预警监测,建立舆情研判机制,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处置。同时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补偿、调查、追究机制和信息流通的报告、指挥、发布、沟通机制。
32、网络舆情plus是结合“互联网+”而提出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海外舆情、可视化及各类网络新媒体等条件,引导国内舆情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并赋能加强行业持续产出有价值的作用。
33、21年前,北京中关村大街立起巨幅广告牌:“中国距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前500米”。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34、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是一个信息运行的过程。这种发展是一个无规则的扩张运动。各种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无规则的过程。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造就一个核心受众层与之互动,并进而催动舆论与舆情的进一步发展。
35、回头看,2016年网络公共生活中一个有影响力的收尾,或许是罗尔事件。从故事的开始看,它只是众多现实生活中募捐的一个;从故事的发展看,它演变成新媒体时代个人行为边界的激辩;而从故事的结尾看,它又趋向于这样一种共识:公共生活不应以网络技术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36、对于一些网络舆论,一些舆情往往会影响政府形象和企业的品牌形象树立,通过舆情控制有助于正确引导这些错误和不准确的舆论,防微杜渐。
37、200多字新闻报道网友直呼看不懂!问题出在哪儿?
38、在新闻传播领域,不少学者将信息类型明确区别为“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三类“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是指无意造成伤害的不准确、不完整信息,这主要体现为行为人由于自身对事件了解不充分,在传播的时候无意识散布了模糊性消息;“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被指为有意传播的虚假信息,这类信息亦真亦假,其传播行为也被称作“黑色宣传”,被大量使用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中;“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则是指有意散布旨在损害他人、组织和国家的具有误导性的细节信息,这类信息常被作为各类冲突事件中利益双方进行斗争的武器,如有好事者使用他国战争、灾难图片,发表仇恨性言论,以达成激发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效果
39、一个巴掌拍不响,一般适用的是日常两个身份平等的人,但在官场上,书记与秘书长身份不平等,居高临下,仗势欺人,有挥拳之威无还手之胆,一巴掌也是能拍响的。虽然有地方发生过“副局长抡锤局长”的丑闻,但那种奇葩事毕竟少见,说秘书长欺负书记,过激行为让书记是可忍孰不可忍,打死也没法儿信。再怎么“事出有因”,再怎么“双方或都有过激行为”,书记打人耳光,这种粗暴的处事方式、待下级态度和为官作风,引发如此恶劣影响,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40、事实核查既继承了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信源核查的基本操作程序,也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诸如大数据核查、分布式核查等新的发展。同时,由于事实核查与舆情分析所关注的对象皆为社会传播现象,且都对事实本身的真实性关注,所以事实核查中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被舆情分析行业学习和借鉴。
41、 在发生负面舆情后,首先出面道歉是首要任务,但是在道歉后,事情还是要得到解决办法,所以要尽全力找到事发原因,才能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42、涉税舆情:涉税舆情主要指与税务部门、税收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信息,以及参与到税务相关工作的社会组织,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社会公众人际传播。
43、网络舆情分析师是2013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并授权于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来负责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合格者将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的从业凭证。其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统计学,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心理、网络文化、刻板印象进行长期观察与研究,进而又细分为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图表专家,以及统计专家等技术领域中的专业人员。
44、很好奇的是,济源张书记在食堂打下属那一记响亮的耳光时,有没有想到过后果?一般人打人会想后果,被打者控诉怎么办,围观者曝光如何收场?估计这个张书记根本没想,任性的权力就是这样,做事无须考虑后果,“后果”是被打的人要考虑的事,围观的人“假装看不见”还来不及,怎么会对外“瞎说”。这种身份,霸道的耳光一般不是冲动的产物,而是在自己“地盘”上有着安全感和支配感的产物,当众打了你又怎么样?没想到这次碰上个“硬茬”,碰上一个不想忍的秘书长,一个不顾一切在网上曝光讨公道的秘书长之妻。
45、然而,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技术让信息蓄水池迎来供给侧的开闸放水而日渐丰沛之时,也难免泥沙俱下。技术可以是生产力、发动机,但目前也还难以胜任瞭望者、把关人的角色,网络世界的信息与观点,因而既生繁花,亦长稗草。年初引发大讨论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终证明只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年末一再反转的罗尔事件,让许多“爱心”伤了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舆论场中的是非曲直。一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在扩大公众表达权的同时,也在滋生着谣言和假新闻,让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舆情表达总有几分尴尬。
46、DOI:16353/j.cnki.1000-742000
47、涉税舆情主要指与税务部门、税收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信息,以及参与到税务相关工作的社会组织,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社会公众人际传播。
48、三是纾民困,第一时间处置舆情。坚持第一时间处置和回应舆情事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公布、传播真实信息、理性声音,督促涉事单位和属地单位对舆情中实际问题进行处置,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清除舆情炒作源头。
49、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良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50、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51、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
52、(1)岳小玲.“事实核查”类新闻项目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路径——以Storyful为例(J).传媒,201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