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林徽因的诗派117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30 08:30:03

一、林徽因的诗派

1、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语言都难以形容,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这里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2、诗歌题材不同,需要展示的精神向度也不同。但悲情的东西,悲剧性质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有一句话说,在文学中悲伤忧郁永远是文学的主体,文学因此显得更加深沉与高贵。爱伦·坡在评论一首诗的时候,也说过:诗人表面上在乐滋滋地谈他的坟墓,可从这表象下面却硬是涌出一股浓浓的悲郁,于是我们感到心灵在颤抖,而诗歌真正的高尚就在这种颤抖之中。

3、再也没有半夜咳嗽疼醒吐痰

4、这样的描绘更是唯美主义的。在诗人的心目中,她对一个女子的美的夹带着想象的审美把握,与她对理想化了的人生的浪漫离奇的感悟,以及对纯粹的艺术境界的全身心膜拜一样,都足以构成她笔下的充满唯美精神的诗境。这是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唯美精神,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却又绝少人间烟火气。着意描写的笑作为一种状态,仿佛被孤立为一件艺术品。诗人以不无雕琢的字句描绘了笑的波浪般起伏,笑的鲜艳迷人,笑的柔美,笑的神韵,笑的如诗如画。

5、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6、说是拜访,实则是父亲梁启超看中了这个准儿媳,想要撮合两个年轻人。

7、雪化后那片鹅黄,你象;新鲜

8、徐志摩的到来,为她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9、知性和情感是浑然一体的,不能够截然分开。我这个年纪其实情感里面已经包含了知性的东西。可能是年龄比较大,思考的时候带上了对世界的看法和体验,情感里面自觉或不自觉就渗入了知性层面的东西。但在写作中,我会让知性感悟从属于美的内在需求,正如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所说的:我对“理”怀着一种心底所能发出的深的敬意,但我却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说教的方式。为了使理生效,我宁愿限制它们。

10、爱,因其内在属性,不可避免带来两种相对于社会习俗的剧烈运动,上升或坠落,通常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以迅速地理解坠落,虽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古典著作略微感知上升。而友谊就相对温和一些,朋友之间会自然维持某种平衡关系。一个人可以单向度地体验爱与被爱,但一个人无法在和一个难以成为朋友的人的关系中体验友谊。爱者和被爱者对于爱的体验不尽相同,但倘若这爱者和被爱者也拥有友谊,他们就可能共同体会到一种更为珍贵的情感。

11、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

12、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将彼此的命运牢牢绑在一起。

1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4、失去父亲之后的林徽因,才真正长大了。

15、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16、四季更替反反复复的轮回

17、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18、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19、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0、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二、林徽因的诗风格

1、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一键关注

2、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3、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4、她的诗歌在追求格律的同时又不失清莹温婉、和悦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5、诗歌发生的秘密在于情感像一粒种子,语言就像种子周围的土地,情感的种子一放入土地里,就引发语言的反应,语言其实和情感一样,当时就会到来,两者是浑然一体的,不能割裂去看。有一句话这样说,上帝赐予你第一句。第一句的到来裹挟着情感,而语言又让情感更加完整。

6、王炳根,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名人故居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著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著《侦探文学艺术寻访》《永远的爱心·冰心》《郭风评传》等,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

7、原本,受过新潮教育的梁思成是不愿意接受这种“相亲”的,但当他第一眼见到林徽因的时候,便开始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

8、这个携芬芳而来,随落英而去的女子,短暂来到人间走了一遭,却给后人留下无尽遐想。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1、这样的描绘当然深得浪漫派的神韵。那些夸张而幻想的譬喻,那种起伏的流动感(笑的空气的颤动),那种明朗鲜丽的色块组合,无疑是理想主义的产物。女诗人是擅长于以层层叠叠的描绘衬托出一个密集而神幻的世界的。

12、几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他们早已超越了爱情,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13、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14、《爱与友谊》,阿兰·布鲁姆后的著作即以此为名。在这部当代政治哲人的天鹅之歌里,他带领那些愿意探究美好事物的读者,迅速掠过被金赛性学报告和弗洛伊德理论搞得了无生气、丧失爱欲能力的当代美国心智,从卢梭和浪漫派小说家出发,至莎士比亚再至蒙田,后来到柏拉图的《会饮》面前,完成一次爱和友谊的艰难攀登。但即便如此,他终面对的,依旧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15、在课余时间,他常常带着女儿游览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林徽因的建筑梦,便是在此刻萌芽的。

16、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17、劳动人民这个词太大,容易空泛。劳动具有高尚体面的意义,但大多数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要写这个好不要正面写,太大,侧面写,写细节和局部。很多主题其实是碰不得的,因为直接表现未必写好,未必能掌控住。就抓住感受、意象、细节来写,这样有具体的东西。正面写其实并不是诗歌艺术的任务。

18、需要语言训练。我16岁开始接触诗歌,到21岁写出了近200首诗。后来这些诗已经遗失了。我不遗憾,因为那时候的语言训练几乎没有到位的。我中间10年没有写作,2000恢复了写作。02年到06年,我大概写了200来首,我第一部诗集《冬日的恩典》只收录了06年的一首。16岁到26岁的诗歌都遗失了,年轻时候写的大多有句无篇。遗失了好,免得后来人拿出来作问题研究。张枣去世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诗整理编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实,张枣好的诗几乎都在生前自选的《春秋来信》里。

19、老伴醒来嗔怒问,可知时下几更天?

20、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三、林徽因的诗派

1、告别对象不是人,而是物。然而物即人,景即情。“轻轻”、“悄悄”、“沉默”,没有沉重感,而是一派飘逸。借以寄情的物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静态画面,色彩绚丽,给人美的享受;动态画面,富有立体感,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2、《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3、我是从浪漫主义恢复写作的。一年后,我发现自己形成了一种写作模式,就是你说的习惯。后来,我开始读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我开始补课,读诗歌史,例如法国诗歌史,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纯诗等。我不停地学习补课,直到豁然开朗的时候。缺的东西,记得要回头补上。我现在仍旧在改变自己,我发现近几年多以叙述入诗(因为经历多了,诗歌现场感强),就琢磨着调整自己加入抒情的部分。《寄人》系列就是调整的结果。每一个诗人都要适时调整,这样,路子会越来越宽,格局才能越来越大。

4、陆小曼和林徽因都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但因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便有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格局,陆小曼只能芬芳于她所处的时代,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付出了毕生心血的林徽因注定将名垂青史,留芳千古!所以二人也根本没有可比性。

5、音顿和义顿可以一致,亦存在错位的可能,声音停止的地方意思还在延续,反之亦然。这些变化可以说正是诗不同于散文的地方,如同建筑物的间架错落,音顿与义顿的相协与对抗构成了一首诗内部的句法空间。这种摆脱旧诗的、力图将形式与内容合二为一的新句法空间的营造,是新月派或者说格律派的用心处。后来废名等人一味强调以“内容”来作为新诗的特征,认为“新诗要别于旧诗而能成立,一定要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要是散文的”(《新诗讲稿》),其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在他自己的诗歌实践中,那号称“散文”的文字却反倒是走向难以卒读的古奥和拙硬,而其后世流弊,则是将写诗等同于写论文。

6、审核:童心未泯雨落轻尘‍

7、因为这一生,她爱的人,都懂她;不爱的人,又何须多言?

8、那个时候,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

9、上善居低形静好,仁人悟守水德经。

10、朱光潜曾精彩地区分过中国诗里面的音顿(声音的停顿)和义顿(意思的停顿),“音的顿不必是义的顿”,旧诗的缺点却是音顿过于独立,“节奏不很能跟着情调走”,容易千篇一律;而白话诗里的顿,如果照着旧诗那样“拉着调子去读”,不免做作,且“没有补救旧诗的缺点,还是白话做的旧诗”,但若是“用语言的自然的节奏,使音的顿就是义的顿,结果便没有一个固定的音乐节奏,也即无音律可言,而诗的节奏根本无异于散文的节奏。那么,它为什么不是散文,又成问题了”(《诗论》)。

11、编辑策划总监:云卷云舒

12、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即使在两人订婚之后,徐志摩也并没有放弃对于林徽因的追求,并且已经离婚。

13、投稿:iuniversity@qq.com

14、有人深感当下诗歌比较小众并正在走向没落,就此请教余光中。先生认为,当前的阅读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大趋势,而诗歌是指向心灵的艺术,只要人们在精神层面有需要,它便永远不会落寞。

15、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的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不事雕饰;不矫揉造作;能自然的发挥其所用材料的本质的特性;只设施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以求更和悦的轮廓,更谐调的色彩;不勉强结构出多余的装饰物来增加华丽;不滥用曲线或色彩来求媚于庸俗;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16、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 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 “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 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17、那时的徐志摩也不过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

18、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她从小聪慧过人,林长民视她为掌上明珠。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新中国成立时,林徽因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八宝山革命公墓等的设计工作,满怀激情地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行列。在这之后,林徽因继续为保护古建筑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甚至因保护不了而拒绝进食。

20、读万卷书,不如行路。

四、林徽因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1、凉雨浇枝伴冷风,冤屈无奈诉谁听?

2、作为一个新月派诗人,林徽音的早期诗作大都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可循,但都写得有流动感,决不生涩。《笑》的格式工整是很明显的。两个诗节的字句之间大致对应,也有一定的尾韵可寻,形成了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笑》之所以被人们推崇的原因之一大概正在于它的格律美。在这首诗中,形式和内容一样,是唯美的。

3、移山卷土凝合力,滴水穿石累计功。

4、痴情男子金岳霖为经常见到林徽因,特意搬到她家附近来做邻居,还经常到林徽因家来做客。一次林很客气的送他下楼梯说,上下楼很不方便,您以后就不要再来了!

5、而那些真真假假的流言与诋毁,就让它们随风去吧。

6、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7、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还占据主流观念时,林长民就开始鼓励女儿读书。

8、四月天,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绿草如茵,河流清澈,百花争妍,飞鸟鸣啼。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快乐和梦想尽在四月。因此,用四月天写爱,才真挚感人。

9、猫狗皆为宠物,牛羊全是嘉珍。

10、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1、在1932年1月致胡适的信中,林徽因谈及不久前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徐志摩:“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mulant(激励)在我生命中……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的负担也繁重,真是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的过一世!我禁不住伤心起来。想到志摩今夏的inspiringfriendshipandlove(富于启迪性的友谊和爱)对于我,我难过极了。”

12、生死悲欢不必愁,时空长短定存留。

13、林徽因是个爱热闹之人,现在因病一下子被抛落到郊野,心情落寞可想而知。好在她的朋友多,时有人上山探视,金岳霖、张奚若、罗隆基、凌叔华、沈从文等都曾三三两两结伴前来,带来京城的消息、带来欢乐笑声。不用说,探视勤的当为徐志摩,时陆小曼在上海,他则在平沪的几所大学任教、兼课,穿梭往来于两地。

14、作者投稿文本一律采用word格式,音频文件要求mp3格式,大小不超过20M。

15、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怒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16、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李钢、食指、多多、王家新、黑大春、傅天琳、车前子等。代表作品:北岛《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舒婷《神女峰》《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诺日朗》《大雁塔》,江河《纪念碑》,食指《相信未来》,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车前子《我的雕像》,李钢《蓝水兵》等。

17、有人问我,读诗歌理论会不会束缚自己?我说,读诗歌理论非但不会束缚自己,只会使自己进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更能了解自己诗的未来。国外的艾略特、希尼、布罗茨基,国内的孙文波、臧棣、西渡、姜涛、哑石、王东东、胡桑、茱萸等,既是诗人,又是诗歌批评家。他们的读诗随笔、诗学文章,都可以看看。诗人多多说,诗人写的文章和诗有关系。正是因为是诗人写的,才能从中直接探索到诗歌发生的秘密。

18、女性是天生的抒情诗人,在抒情的主题里,排到前面的往往是爱情与死亡

19、其实林徽因早就该跟金岳霖说很坚定的话,金年轻时也许会有自己的打算。

20、有道是:少女情怀总是诗,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感情,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改变。

五、林徽因的诗派是什么

1、仙花漫舞撒凡尘,一夜山河覆白银。

2、诗人多多曾说过一句比较尖锐的话:“现代抒情诗不可以被替代的就是它的抒情性,其实现代抒情诗是不包括叙述的。”多多反对在抒情诗里加入叙事的成分。记得韩国诗人沈甫宣在一次访谈中有一个颇为新颖的说法:诗的工作之就是“制作情感”。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抒情诗就是制作情感,一首诗的完成就是一个新的情感的产生。

3、青年诗派“書角诗歌沙龙”第2期实录

4、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5、三生缘定嫁梅花,千里寻来树做家。

6、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犹如熊熊燃烧的大火,激烈而短暂;那么梁思成的爱就是涓涓细流,无声而持久。

7、直到何雪媛在一次争吵中,失手将林徽因的小弟弟摔死,林长民才又娶了一个女人进门,为林家开枝散叶。

8、对于年轻人来说,爱情可以作为写作主题,但要写的深刻,不要写成情书。

9、这个“百般的疑心”、这个“不断地说话却没有回答”的,令人意会出诗人面对的那个人。自然,艺术的产生不可能离开自我,诗歌的创造更是心灵的写照,林徽因在香山灯影里的诗歌写作,处在那样的环境与情景之下,不可能没有徐志摩的身影,现实的映像与昔时的回想,但当这一切都升华为诗时,便具有了普泛的意义,不再是个体所指了。所以林徽因的研究学者陈学勇不赞成索引式的阅读,他认为:“假如作索引派读林徽因诗歌,恐怕会越读越糊涂的。即使索引得好像是一清二楚,那蕴涵普遍意义的情愫受了局限,降为个别经历的感受,势必影响品味林诗的想象空间。”(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10、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1、传播经典培育新人学习新韵

12、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13、苦难,是外在的,不为自己所掌控,言辞也无力靠近它;痛苦则是内在的,它同样拒绝言辞。当代写作者却时常利用言辞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个人的痛苦被轻而易举置换成民族或一代人的苦难,抑或相反,在民族和时代的苦难中品咂个人的痛苦。一种“病态主观性”的论证,如同詹姆斯·伍德嘲讽乔纳森·弗兰岑时所说的,“人们完全搞不清弗兰岑宣布社会小说死了是否是因为他的社会小说死了”,同理,我们也完全搞不清有些写作者的愤世嫉俗是否只因为他还没有获得世俗的成功。

14、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15、《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

16、自由的天性,时代的精神。诗人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有一种和谐的感应,康桥是作者心灵的憩园,与“西天的云彩”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愿做“一条水草”。

17、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18、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19、看不清楚下一秒和谁相遇

20、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林徽因:

1、男性批评家对女性抒情诗批评时,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认为缺少知性,多情感。90年代女性诗人,池凌云、蓝蓝,她们的诗理性和情感都有,写的高贵而有节制。爱情是要有的,但爱情不是像空气一样必需。诗人首先也要生存。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缺憾的美,更有一种悲剧的震撼,也更能让人写出好作品。

2、他们曾漫步在夕阳下的康桥边。他们也曾在海德公园的石桥上畅谈。廊桥遗梦——不得不面对现实,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分手了,可是林徽因回国了!他把全部的爱写进了《再别康桥》:

3、1924年6月,林徽因与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基于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在留学期间,林徽因同粱思成一道刻苦学习,互相探讨,努力钻研,终于学业有成。

4、表达了诗人比作四月天的“你”的喜爱之情。

5、每当她在风雨中无畏飞翔的时候,父亲就是远处那座巍峨的大山,是她永远的地标。

6、问题十五:什么才是伟大的诗人?是要有家国情怀,还是诗主题的伟大?

7、她一生中重要的三个男人,一个给了她爱,一个给了她家,后一个,却让她成为了她。

8、愿化人间成紫府,也无疾苦也无贫。

9、传承中国诗词文化,弘扬国学经典,革新旧体,创作新诗,让更多的人能读懂格律诗,喜欢格律诗,学习格律诗,创作格律诗。达到愉悦身心,提升整体素质之目的。

10、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

11、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12、终日饥肠辘辘,整天动魄惊魂。

13、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她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诗人,尽管是在新月诗派渐近烟消云散之时开始写诗,然而,她的诗歌创作无疑受到了这流派的影响。

14、但不同于徐志摩的狂热,她的爱是克制而纠结的。

15、(原作刊于1936年2月《大公报·文艺副刊》)

16、新诗赏析|林徽因:静院

17、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