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文案7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9 10:05:40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

(1)、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2)、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3)、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罗延身愿。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愿。

(4)、◆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5)、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龙天佛剎。胜力佛剎。师子佛剎。离尘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华幢佛剎。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6)、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

(7)、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8)、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9)、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10)、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11)、‘庄严’者,《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小本曰:‘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往生论》称极乐三种庄严,已见前。细论则有二十九种庄严。文繁不引。今本经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又‘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如上所引,正显经题中庄严之义。盖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是其殊胜愿行也。因行获果,故曰:‘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果感乐刹,故曰:‘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12)、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

(13)、◆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14)、◆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15)、(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16)、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

(17)、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念必生愿。

(18)、◆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9)、《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20)、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屙。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2、

(1)、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2)、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3)、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

(4)、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5)、(回复51)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6)、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7)、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庄严无尽愿。

(8)、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诸佛称叹愿。

(9)、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10)、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1)、(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12)、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13)、◆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14)、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而彼土同居则‘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得往生者,不复更入三恶道,永离恶趣。不似此间众生,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辗转恶道,苦趣时长也。

(15)、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16)、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17)、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18)、◆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19)、 这名题十分重要,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让我们这个学者、行人,因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了解全经的大意。经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20)、◆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3、

(1)、又海东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菩提心有二:(1)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2)、 《宋译》本,就是后翻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3)、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婬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着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4)、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5)、◆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6)、◆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7)、大乘者,喻也。乘以运载为义。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也)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又《宝积经》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又此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体无边涯,绝诸对待。横该十方,竖通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故强名为大。如《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今此经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净宗第一义谛。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自他宛然。能所不修证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以此为能乘所乘,强名大乘。故经题中,以大乘为喻,以明全经要旨。

(8)、◆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9)、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10)、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寿命无量愿。声闻无数愿。

(11)、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12)、◆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13)、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14)、《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造净宗古佚书之一。

(15)、(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16)、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17)、◆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18)、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19)、◆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上之物。利乐有情。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0)、《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二十四愿相同。

4、

(1)、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

(2)、◆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3)、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4)、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5)、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6)、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7)、慨夫,圣德难思,佛恩难报。弥陀悲心至极,圣智无伦,从而流现此凡夫易生之同居净土,行人不须断惑消业,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为千经万论所同赞者也。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证位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是为本经之趣。

(8)、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为顿。’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

(9)、◆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

(10)、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