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励志(精选好句149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8 07:24:40

阳明心学的感悟

1、阳明心学的感悟分享

(1)、阳明的佛学造诣极为深厚,心学强调心即理,是把本心的认识与宇宙道的认识合二为视为人类知识的本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佛家的明心见性之说,拨开欲望的迷雾,直达光明的本心。阳明生前的后一句话:“我心光明,夫复何言!”既表明了心学的核心思想,也表明了自己的修为境界。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心学吸收佛学内涵的地方。

(2)、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3)、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朱宸濠叛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4)、   金老师讲:“心”,不是血肉一团,不是我们体内这个供血器官。所谓的“心”,应该是我们体内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我们的心决定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决定着我们的目标。我们每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我们“心”的具体体现。

(5)、 本书收录了一年来各类实修体悟80余篇,基本上为跟随刘长志先生学习的学思践悟群成员撰写。本书收录的文章强调个人梳理,侧重入世治世,学以致用,兼顾各种悟性,同道为鉴、不泥传注。内容涵盖了心学基本概念体悟、心性功夫实修体会、心学入门方法和常见误区、龙场游学论道专辑、阳明心学和我、心性路上点滴荟萃六部分。

(6)、所以,真正的“知道”,不见得是脑子的“知道”,而是一种内明。学问走到后都是内明,而不是外在的“明白”,是要向内求。比如,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讲的都是工具模型,都是听起来都对的道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却总觉得不能切中要害,不够鲜活,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如果真的明白了,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换一种比喻、换一种说法,随时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含义。

(7)、对佛家离欲净心状态的把握,一个人如果注意实践的话,终归会有一些体会,这对应付漫长的人生之路是很有好处的。简单讲,就是尽量做到心物分离、心事分离,不要让自己的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一生会遇到数不清的事务和难题,但人的心只有一颗,如果把人心紧紧地捆绑在万千事务上,那可怜的小心脏如何忍受得了?因此,阳明说:“我不以落榜为耻,以落榜动心为耻!”这里的关键,是要看到人心是根本、事情是外在,面对大小事件的成功与失败、人生遭遇的升降与沉浮,努力保持自我心境的“如如不动”——任何事情都会有过去的时候,但人的生活总是要过下去的。

(8)、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9)、    学而时习之。阳明心学是感悟启示我们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改变来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思维模式,用思想的改变实现自身行为模式的转变,更好的打破藩篱创新求变。在工作中谨记“事上磨”,调整认识和做事的惯性思维,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切入和评估,更加重视看待事物的本质取向,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性和与现实环境的辩证关系,向省市公司提出的幸福山东邮政和幸福聊城邮政快速迈进!

(10)、     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必须变思想,且心要定、心要向利他转移。李教授的激情、哲理、案例,无不在印证着,世界是精神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工作、来生活,这是唯无他。同时,人的心思不能紊乱,心乱则会无思,只有定而后能静,心静则致远。李教授还教会我们,人之初,性本私,必须向利他看齐。这也许看似利他,实则终回归的本质仍然是利己的,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法使然、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李教授从阴阳心学中带给我们的发明,折服了我们每一个的内心,心学就是心学。懂得了心学,财富不求自来,福报不求自到。感谢李教授!

(11)、生命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组成的。我们把精神层面叫做“神”,物质层面叫做“身”。生命发生的时候,会由卵子和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还有神的注入——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来源于父精母血,比如说身体好坏、是否有遗传病,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

(12)、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良知越大,而不是权力越大,私欲越大,特权越大!世界因你而和谐,因人人而和平。我们要怀着利他的情怀,成就他人,成就企业,终升华自己,良知促善行,知行一体!

(13)、    阴阳心学,精神的食粮。听了老师的授课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有了新的感悟,做为邮政人,要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将责任与感悟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让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得到验证,让聊城邮政腾飞有了!

(14)、从龙场顿悟的知行合听到现在心学归宿之致良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这个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关,但我觉得,王阳明是参悟佛学,道家,程朱理学后自创一派,应该不是简单的劝人从善吧,加上12岁时他作的那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15)、    2019年12月19日晚20:25——21:25是宁晋二中孔子学堂的年终总结会。我简要回顾了一年的工作:这一年,我们共举办了36场专题讲座,共60多节课时。在全国2050家孔子学堂中,我们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孔子学堂”称号。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好、能成功!

(16)、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心学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17)、 这件事上的“诚意”,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先把内心的“诚”立起来,廓清心体上贪嗔好恶等私欲攀附,去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影响,使练书法这件事的心更为真切,实实落落去做练书法这件事,把书法这一“物”彻底给“格”了,练书法的“知”被致了,那么学书法这个“意”也就被诚了。

(18)、    阳明心学能够很大限度地开发我们个体生命和心智的潜能,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阳明心学也是净化心灵之道,穿越时空,老师让我们聆听王阳明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心智。

(19)、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20)、梁启超先生的解读中提到一点,“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这个解读我很喜欢。

2、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励志

(1)、心学原本《传习录》有一段对话:“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思是:“学生陆澄问:‘清静的时候,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到事情,感觉就不一样了,怎么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才能清静时也安定,变动时也安定。’”阳明强调“事上磨炼,修心至要”,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心境不随事务而沉浮,经过不断地磨炼,后进入“不动心”的境界。

(2)、她下面有不少跟随她多年的业务骨干,说是聊到深夜,讲未来十年可能会改变大,普通人抓住机会有可能很成功,不少人也会就此陨落。她自己也不明白究竟为何这种感受,写的很模糊的一篇文字。而我那时,正在为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个啥,在思索。但也觉得,未来变动真的会很大,说不出来的感觉。

(3)、“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没有“行”的“知”,要么可能是不求甚解,要么可能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很难经得住追问。生活总在经历,是不断经历人经历事的过程,只有不断去追问,才会对生命真相建立认识,那才是真正的知道,“知”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理解。否则,只有“行”,而从不去追问,或许取得过成功,但这些成功多半是因为勇气,经验是散点的,是容易固化的,导致曾经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4)、关于“行”,不论人生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如果能够做到“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人才不会轻易膨胀。纵观中国历史,往往只有经历过几次能上能下大波动的人,后才能成就大事。在高峰期没有膨胀,在低谷期没有完全被打倒,一定是完成了对自己精微的觉察,把高峰和低谷的经验和历练变成自己难得的财富和能力。在一切都可以清零的背后,持续沉淀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心力和内在的力量的持续强大,才真正建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

(5)、    做的不到位,源于知的不到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指导支局落实好。

(6)、“世界是心灵的化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里有哪些能量和种子,必然就会遇到相应的事情来提供机会去化解。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要面对这些能量、种子的存在,然后借着机会把它们散掉。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心里只要一有情绪,只要感觉到心被动到,就先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只要先解决这一步,先做到这一步,慢慢地就会有显著的效果。

(7)、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第一反应,这个第一反应就是“良知”,是自然的状态。但这个第一反应迅速被分别掩盖之后,我们就会陷在分别里处理问题。通常来讲,一个人没有经过练习之前,第一反应和分别之间几乎是没有间隔的。

(8)、其实与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大多情况下,对于自己及是不敏感的,只知道业绩结果的好坏,究竟好在哪里,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实际上是说不太清楚。

(9)、线下课程时间:5月6日下午17:00~5月8日下午16:00结束

(10)、《禅海蠡测》中讲到死亡的过程,所谓的四大分离,其实就是神跟肉体的分离。所以,有神的注入的身体,它才叫生命。物质层面的肉体终究都会有衰败的一天,但如果我们持续关注精神层面的“神”,不断地去补充和升级,反过来会延缓物质层面的衰败。与此同时,“神”不会随着这辈子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它是可以持续不断的升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和夫才会提到“我希望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能够更高贵一点。”

(11)、“致”即是功夫。“良知”是面对事情时的第一反应,但这个第一个反应很快就会被分别掩盖。首先,心里会产生分别,心里会判断喜欢不喜欢、高不高兴、舒服不舒服……;然后会进一步上升到大脑,大脑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分别,比如对错、复杂简单、事情的代价大小、事情耗时长短、值不值得……。

(12)、    老师讲:知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如果你是青蛙,井口大的知识,你就把行动做到。如果你是骏马,你就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纵横驰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3)、分别如何产生?是我们心里所有的种子,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父母的影响、所有自己在意的、不在意的等。人生中的所有经历,会形成大量分别的种子。

(14)、要做事,就需要具备知识和能力,阳明心学的另一个思想随之跟进——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在认知逻辑上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方法论思维,即强调人与自然、事物的对等互动而产生正确的知识,这也是对佛教方法论的借鉴,在古代哲学的三大谱系中,是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知行合阳明著名的一句话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这就有现代实践论学说的味道了,与中国古代坐而论道、崇尚清谈的学风相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从人们的亲身体验来讲,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一些文字表述,看起来也算知道了某些事理,但亲自去干又需要另外的操作知识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历史上说得好、干不好的人物经常出现,马谡、赵括、王衍之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修心做事,既要谈定心的能力,还要有做事的本领,而这本领就来自于“知行合一”。拥有本领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事的成功,如此才有实现“三立”的可能,修心才有扎实的目标。如果修心到家了,事情经常失败,迟早会受不了的。

(15)、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受益匪浅,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人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行合止于至善,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心转化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人走在一起叫团伙,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心干出一番事业。

(16)、 收录进来的心得体悟,虽谈不上妙笔生花,却也不乏真知灼见;见解虽然精粗不但篇篇质朴纯净;文笔虽稍显稚嫩,但来自心底“诚”意,让人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17)、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

(18)、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9)、    以前在听到“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人体内的那个心,那个昼夜不停跳动着为身体提供动力的心。在听到“心的力量”、“修心”这一类词的时候,总是当作那些烂大街的心灵鸡汤,对其不屑一顾。但在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在“行”的过程中,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就,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有可能很多因素都可能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控制。往往在事情的跌宕起伏当中,我们才能渐渐建立对事情更为准确的认知——复杂的事情往往没有简单的对和错。事情总结出来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决定事情发展的背后却包含着丰富的原理。

3、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1)、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都是经历人和经历事的过程,都是与这个世界不断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这个反应的源头在“心“里。事实上,所有这些反应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次的机会,去思考为什么,去寻找究竟。事实上,“心”才是一个人真正不自由的源头。遇到事情的时候会莫名的烦恼,或者人遇到压力的时候会崩溃,哪怕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平静的,很可能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更大的挑战而已。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往往道理是无法解决的,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儿,“心”里的不舒服却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回避,而且越想把感受去掉,反而会却越强化。所以,一个人真正的不自由来自于“心”里。心即理是在讲,我们要寻求内明。

(2)、     每个人都有私欲,学习阳明心学,并不是为了消除私欲,而是不被自己的私欲所控制。只有能控制自己“心”的人,才是一个强者。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这是我对金老师所讲“心学”的理解。我不敢说阳明心学就是我所理解的这些,因为它太大、太深了!

(3)、如果想要寻求生命的真相,希望生命更有质量,就需要对肉体的觉察力越来越强,随时能够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同时,为了健康,也要对自己的“心”越来越敏感,觉察到心里的变化,并逐渐深入,以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否则,健康问题就会很被动。

(4)、在状态。至少要面对自己的感觉,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概念都拿掉,不要去压抑自己。尽量保持内外一致地去解决问题。

(5)、 打个比方,盖房子要有承重梁,承重梁的设计和位置是整个房体中重要关键的部分,从重要性排序来讲,承重梁是重要的,但在盖房子的顺序上,承重梁不会放在第一。

(6)、课程内容:《王阳明的一生》、《阳明心学核心》《中华文化思想流脉》、《大学》、《告谕浰头巢贼》等……

(7)、    虽然,到今天为止,才接触,应该说是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但是,今天的心灵确实是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以上各位领导、同仁、同学的分享,可以得出一个真理:阳明心学就是阳明心学,不是她不存在,而是自己接触、感知的稍微有些晚而已,已经感知,就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所打动,所折服。

(8)、真正做学问的人,想要活得明白的人,“知”的背后一定会慢慢走向“行”。

(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0)、“良知”指的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活在本初真实的自己的状态。任何有了分别的状态,都不是第一反应,哪怕这种分别打着大义名分的旗号,哪怕这种分别是对于所谓正义价值观的追求,也都是执着。只有活在内外一致的状态里了,生命的层次才能借由功夫而不断升华,后才有可能抵达究竟智慧。

(11)、   事上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站高一个层次,不忙乱,不焦虑,坚信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1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3)、陕西省阳明学会王海峰会长带您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脚步,体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探寻“万物一体”的玄机。

(14)、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工作出差在路上的旅拍者,深夜案前码字思考的孤独者。645篇原创内容

(17)、报名学习即会拥有600多位致良知的企业家同学

(18)、而次刻的现实世界,我能明显感受到新老世界正在交替,有些人在迷茫,期冀抓住曾经的存量财富,想要继续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财富获得方式行事。但好像怎样做怎样错。有些人短暂迷茫后,扑下身子积蓄能量。谁都会说要走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但谁能知道哪一条是正确的?奸猾商人和贫苦打工仔,炒房者和拆迁户,90后和95后,各自都有自己心中的正确道路。这时候,你就需要找寻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普适规律。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20)、 我们以学书法为例。想要学习书法,去购买了笔墨纸砚和字帖,制订了练习计划。开始练习时,调好墨、抻开纸,横平竖直,心无旁骛,一撇一捺实实落落地去练习。假以时日,书法自然有成。

4、王阳明厉害的八个字

(1)、    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2)、通常来讲,我们后天对于神的恢复主要靠睡眠,所以睡眠的关键是补神,而不是肉体的休息,物质层面的肉体则靠饮食来维持。修行就在于把身体越来越打通了之后,“神”在身体的通道变得畅通,有机会得到更大源头的补充,如果有电源来比喻的话,相当于有机会接通发电厂。物质层面的能量比较浊,“神”是更高级更空灵的能量,精神层面的能量转化物质层面的能量,要比反过来的力量高得多。

(3)、    事上磨_在生活中、工作中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您会发现您的未来不是梦。

(4)、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6)、如何才能内求和内明——从觉察自己的身心开始

(7)、当一个人拥有求知精神的时候,一定会想要去验证究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当你“知之真切”时,一定会去“行”,“行”是“知之真切”的自然发生,或者说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8)、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三立”里面难完成的就数“立言”。立言看似只是著书立说,但没有天下第一的头脑、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达到此等境界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好是“三立”皆备,这一点与西方人颇为不同。西方人要求学术和从政完全分离,在美国已经变成固定的法律,从政的不能去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不能去从政。因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亦官亦学,大学者多半出身于官僚队伍,终身研究学问而建立学说的人几乎为零。

(12)、 比如,两人发生了矛盾,事后一方主动向另一方道歉,体现了“诚”彰显了“诚意”;逢年过节,向长辈或尊者敬酒时先干为敬,并送上祝福的话,表达了“诚”送上了“诚意”。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和“诚意”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

(13)、“神”所在的位置在人体的中丹田,即心窝里,所有的情绪都与它有关。人体内部有一条中脉,是从百会到会阴之间的一条线。人长大之后,这条线就慢慢地闭合,甚至没有了痕迹。后天接触教育之后,重点是训练大脑,“神”就被调动到了大脑。人体如同探测器一样,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与世界发生往来,经过后天的训练,感觉器官被弱化,强化训练的是大脑,所以我们的大脑变得很灵敏的同时,其他地方也都变得不敏感了。“神”大多时候在大脑被用得很好,只有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14)、工作生活修行是一回事。我们经常说工作生活修行是一回事。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经历各种事儿的时候,心才会被动到,才有机会去认识,心不动就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每一次动的时候是做功夫的机会,要不断提升觉察力。

(15)、稻盛和夫曾经在六项精进中提到一点“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单纯从文字上看,很容易理解,但当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却很难真正做到。所以“行之明觉精察处”往往就会去思考其中的究竟,细细觉察背后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这也才是真正的“知”。“知”不是文字上的“知道”,不是逻辑上的“明白”。所谓“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真正体验了整个过程,知道了其中细微的差别,才是真正的“知”。

(16)、 我们先从《大学》说起。《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就是诚其意,是不自欺。如闻到恶臭立即捂住鼻子绕着走,不是用大脑判断一下再立个心,去恶;见到美色当下就心生喜欢,不是用大脑判断一下再立个心,去好。做到如“恶恶臭、好好色”般不自欺的本能反应,就是诚意。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9)、阳明心学经世致用:治心、动心、静心、安心,其要旨直指人心!经营企业、管理团队、家庭和睦、人生开悟,都离不开我们这颗心。 

(20)、真正的求知精神源于一个人本身就有想要探索究竟的动力,而不仅仅是“我原来就是这么做的”,或“别人告诉我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5、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阳明心德

(1)、    老师一天用心、用情的授课,使我感受颇深三点:

(2)、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诚意”为主,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功夫始有下落,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没有“诚意”,去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就会支离破碎,得不到真知,离“至善”的本体就会越来越远。

(3)、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4)、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5)、比如我们反复阅读王阳明的书,任何时候去读,“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这几个词看起来都一样,但是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心态的情况下,读出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所以真正的明白是心里明白,而不是用脑子的明白。

(6)、    在这一年,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写一下,上台讲一下。在仅有的20多分钟,一共有13名同学登台,杨其天是第一位。说真的,对他一点印象没有,虽然一年来有那么多次讲座。可能他在过去一直是那个悄无声息的人。

(7)、 诚意既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那么如何落实诚意功夫呢?《传习录》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意未有悬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弊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8)、不断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觉察力已经很弱,要靠仪器或医生告知才知道自己生了病。但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够随时感知外界的变化。身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是在工作的,从内到外是畅通的。所以我们要对身心在状态保持敏感,提升觉察。

(9)、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0)、    如何看一个事物,其实是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反向的。这也是识人辨人的一种境界,是所有管理者识人用人的一种境界。李老师教会我们的这个工具确实让人既学到了一种理念,也更具有一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实,不仅仅如此,她也是考验我们每一个内心是否强大的标志,是磨练我们意志的标志,是验证我们胸怀的一种标志。我们在判断、在生活、在工作等等的方方面面,都要牢记这个工具,不做亏心事,不做负心人,做一事,成一事,也许这也是达到事上磨的一种途径。感谢李教授!

(1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    做管理要以人为本,精通人性。承认天生自利心,承认一生无明状,承诺终生致良知。成就他人,帮助他人。

(1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4)、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5)、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6)、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7)、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18)、    阳明心学并不是一堆空话,阳明心学实用性强,生活中随处可用。学习阳明心学,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去实现梦想。

(19)、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20)、    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掌握自己的“心”,而不是被自己的“心”所控制。阳明心学真的就像一面镜子。看吧,那些在课上说话的、搞小动作的,他们的“心”暴露无遗。因为他们被自己的“心”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淹没。

(1)、讲师:王海峰,男,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终南阳明书院院长。曾经涉及领域:演讲、培训、营销、商业运营。目前主要研究对象:阳明心学。

(2)、事实上,“心即理”与修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道理。修行的根本是在修心,真正的修行就是去知道自己的“心”。以“心”为入口,不断与世界发生反应的时候,各种情绪起来的时候,“心”被“动”到的时候,去觉察“动”的背后是什么?借由一种方法把“动”的那些能量散掉,直到后哪怕狂风暴雨来临时,心里依然能够平静如水,依然可以义无反顾地去经历人生的各种波澜壮阔,却可以做到心定如大海,鲜活而又不沾不染。真正的修行是明心见性,心明了,才能真正见“性”。

(3)、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察力差?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都用在了外面。这也是为了生存的自然结果。所以,很多人其实对别人很敏感,但对自己却一点都不敏感。所谓的情商高,也是因为敏感才有情商。情商高说明觉察力是好的,但只是这个觉察力从未放在自己身上。同时对自己打的“心”也不敏感,心里有任何情绪、任何问题的时候,直接把它压制掉,或者认为它不应该存在,慢慢地,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敏感。

(4)、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是涉猎大量的书,以为自己已经“知”,但是从来不去实践,终很难发现自己其实是不“知”,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总是在实践,以为自己是实践专家,但是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和逻辑,并且对环境的变化完全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看似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终也是不“知”道。

(5)、    一个阳明心学真人的责任在哪里?李老师教给我们,立高志、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这四句话,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启示啊?无以言表,用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虽然,人人达到这一境界可能会很难,但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今天听到的、学到的、知道的、得到的,都是知行合一的这一理念、原理、境界。感谢李老师!

(6)、心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它的精髓,并能正确地运用之,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那么,如何理解、把握和运用心学的原理呢?我把它归结为四个字:“修心做事。”就是在修心的同时不忘做事,在做事之中修炼本心。

(7)、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8)、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9)、真正能够做大事儿的人都是心力强的人,心力强是意味着“神”的力量比较强。工作当中,所谓的工匠精神来源于长期用心的工作、将心注入,实际上就是长期的心脑相通,此时的直觉就会好,会不断产生很多创意。

(10)、边当官边做学问,实际上很难达到水平,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中国历史上象这样去做的人不少,但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多就是在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大家一致认为“三立”皆达止境者,只有一个半人:一人者明代的王阳明先生,半人者清代的曾国藩先生。为什么视曾国藩为半,就是因为他的功业第学问还是弱了一些。

(11)、    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特别是老师讲授的“知行合一”,让我受益匪浅。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不是“少说多做”不是“勇于实践”也不是“知易行难”,老师的精彩讲解教会我们“知行合一”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只有把“知”和“行”在思想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2)、阴阳心学------精神食粮!今天听了老师的一天的课,深深为他的用心、用情授课所感动!思想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思想的变现!心乱则无思,心静则致远!老师还教给我们阳明心学真人的责任-----立高志、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以人为本,打破等级,人人平等,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带好队伍,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用心用情把邮政的产品和服务做到,获得客户的感知和认同!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13)、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14)、虽然还是混沌的想法,但我得慢慢梳理出来。要不现在思想会很乱很乱。

(15)、    知行合知体一体。通过今天老师真心、真情的教授,很受启发。为今后的工作学到、悟到再行到一定会是推力和动力。

(16)、“神”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当中会不断注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神”随时都在。后天“神”会分散,大多数人的“神”会逐渐被耗散,所以导致很难有专注力。真正的专注力实际上是能够调动“神”,聚焦在某个事情上。

(17)、    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去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阳明心学说的是心,是人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去出发,也许,仁爱、尊重、诚信、精进、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出发的,感谢李老师!

(18)、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9)、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有几个被大家熟知的核心观点,知行合心即理和致良知。我对阳明心学并没有什么系统深入的研究,简单就这几个方面分享几点我的理解。

(20)、用修行的话讲就是“在状态”。什么叫在状态?就是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心里第一反应是什么,就跟着它去了,不要再去做加工,不要再去做强化。内外一致的情况下,内外是通畅的。内外一致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坦荡的状态,简单的状态。

(1)、要想活在良知的状态需要做功夫。没有一定的觉察力,是做不到让自己“在状态”的,也就不能活在良知的状态。大部分人是活在本能的状态里、大脑逻辑控制的状态里,活在自己的判断和认知里,甚至是按照社会对你的期许、活成一个社会认为应该的样子,或者活成家人期望的样子,也就是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不停地压迫自己、压抑自己,然后用各种方法去调和自己的内外不一致。而真正的良知状态是自己内外一致,内外一致之后,状态才会越来越好。

(2)、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老师将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知行合一”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教会我们工作生活中要用心做事、把良知贯彻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达到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效果(即知行合一)。今后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工作中去,用思想指导行动,通过无私的奉献,冷静的思考,打破旧的观念束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4)、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5)、弄清楚自己的内心,便知道了生命的真相。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用大脑去认识的,这与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接受的教育是关。先建立名相和概念,再从不同的维度去表达所认识的世界,然后再去积累一些经验、建立一些逻辑,这些所有的逻辑和经验,终会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判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反应,是先用脑子去判断的。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先会用脑子形成判断,然后再用这个判断来决定行为。越是学历高的人、越是学理工科的人,越容易倾向于去找确定性的答案。

(6)、“心即理”强调的是追求学问终是内求和内明。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认识所有的字、词语、掌握了逻辑,串在一起便知道文章讲了什么。这些都是知识层面的知道,而真正的知道一定是内明。

(7)、    祝聊城邮政心想事成!!谢谢李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8)、阳明所讲的修心方法,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路径,经过学习锻炼,逐步达到离欲净心的境地。作为普通人,这一步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佛教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剥离外在的欲望,逐步察觉到自我的清净心地,然后守住本心,防止污染,保持明心见性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察觉并守住本心,就是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命,而身外所从事的具体事务和利益的得失,都是次一级的流动变化的东西,与生命本体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另外,如果真能保持清净心地,必然能够做到品德高洁,“立德”的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9)、    后,对李老师给我们的心灵帮助,还是要从内心的角度出发,说声真的谢谢!并且,也要感谢王总、感谢市公司d委的培养,以及人力资源部所选择的这门博大精深而触动内心的课程!

(10)、 刘长志,民间学者,年逾不惑。生于苦寒之地,幼长于山野,弱冠从戎,历十数年解甲。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以循理恬愉为务,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11)、工作是好的修行。我们的神需要专注集中的去用它,才能变得更加鲜活。任何一件工作,当我们用心专注地去做,慢慢就会得到工作对你的正向反馈,五年八年一定会成为专家。这时工作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途径。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真正的武士精神像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需要将心注入,又心无所住,在接近死亡的职业里,人剑合如流水般通畅,是好的清理各种杂念的方法,也是好的补神的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天赋变成天命。工作本质上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升华自己。让自己借由长期专注的工作而变得简单、变得干净,接通宇宙智慧的管道,不断激活自己的身心,工作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而真正成为管道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达己。在这个过程中,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

(1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14)、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话说,近我不是一直在每天坚持跑10公里吗,时间大约1个小时,好的解闷方法就是听喜马拉雅app,之前听的杂。近在听王阳明,发觉才找对了节目。

(17)、心学的基本理念是修心做事,不能仅仅理解为修心养性。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心学核心思想,既有对自然哲学的思辨,又有对人类知识的体悟,还有对人的精神归宿的深度思考。从阳明心学观察事物的方法、思辨事理的逻辑和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引导诸方面看,的确是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长处,并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强大的思想体系。

(18)、    老师的课充满了正能量,希望李老师的课唤醒我们的内心,唤醒我们的良知,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19)、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有很多,比如,说到做到,只有做到才是真的知道,再比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等等。

(20)、中国人经常在讲的是整体论,或者叫系统论。事物很多时候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把每一块弄清楚就等于了解了整体。比如西医看病会分很多科室,但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占更大的部分。所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组合。一方面从物质层面看,不能说所有的器官加一起就等于一个人。另外一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仅仅把物质层面的组合就当成一个人,因为精神层面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差别,是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根本所在。

(1)、“只说不做”的人即便是禅修,也只会是文字禅,仅仅停留在大脑上。实际上,文字只是我们表达意思的一种方式。当两个人心意相通时,无需文字表达,一个眼神就能够“一切都在不言中”,文字表达只是一种方便,同时也会存在瓶颈,会有语不达意和词穷的时候。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便以为是‘知’,真正的求知精神,一定要与“行”结合在一起。

(2)、   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3)、有人为了逃避人世间的纷扰和磨难而遁入空门,的确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干扰,但同时也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对此,阳明先生是不赞成的。他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人生,就是既修心又做事,这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诉求的。试想,如果大家都如佛家所言,把自己的人生归于空寂,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4)、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5)、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6)、所谓的“心”,实际上要通过觉察力的训练,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要去消耗它,而是借由一些功夫去补充它。睡眠对“神”的补充是所有人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亚健康,很多人也会不同程度地丧失这种能力。还有人通过工作来补充“神”,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同接通电源,烦心事都可以暂时被放下,也是某种意义上补充“神”的方式,这也正是“工作即是修行”的意义所在。通过做功夫,心脑合减少消耗,过程中也在补充“神”,反过来转化成物质层面的能量,力量会很大。

(7)、多么恢宏大气的视角呀,才12岁呀,就已经有超脱凡世,站在造物主的视角去审视万事万物的意识,那他的这个致良知的良知,我觉得应该要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上去思考。我们知道,心学也分多的派系,我没兴趣去仔细看,但我以我自己理解的去解释。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四遍半应该是有了。第一次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权力斗争好无趣。无非是换了朝代换了演员,依然是几派势力之间的争斗。后来看了几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却也让我知道未来究竟要怎样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历史长河中,有投机取巧并安享晚年的,有刚正不阿英勇就义的,有一生清贫不世故的,而你要怎样选择度过你的一生呢?这时候你谈好人有好报,很虚空,一生之中有多少人会见证好人好报,坏人不得好死的场景?而如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能找到普适的一些规律,就定位道吧,这种道就是当年王阳明格竹想要探寻的东西。

(8)、“心即理”,比如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不用在意文字本身,哪怕不能完全了解文字的含义,心里如同过电影一般,跟着文字过一遍,会觉得内心有安定的感觉,貌似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然后,随着慢慢做功夫,渐渐地就会发现,心里完全明白文字的意思,而且意思很丰富。再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表达和阐述文字的意思。这就是“浸泡式”学习,一种熏染方法的学习。长期浸泡在文字里面,心里就会生出力量。这也正是反复背诵经典的意义所在。

(9)、“心即理”,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生所有的问题,对一切学问的追求,都如同大树的分枝。要想知道根源,知道生命的真相,只需要从心入手,洞察自己的心就能知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