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7主义(伦理学中的)(absolutism(inethics))
2、10后果论(伦理学中的)(consequentialism(inethics))
3、我顺带回应一下振丰兄刚才提到的问题。“五行”的问题在这里就不细讲了,我只稍微提一点。劳思光先生在《新编中国哲学史》里谈“五行”的时候,引了《汉书·艺文志》里的说法“其法亦起,五德终始”,劳先生认为“五行”是由“五德终始”这么可怕的思想发展而来,“五行”的思想当然是落后的。其实劳先生把这句话读错了,“其法亦起,五德终始”的“其”是个外动词,是“五行”引起了“五德终始”,不是“五德终始”引起了“五行”。我指出劳先生的这一点当然无损于他那本书的价值,我想说的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所以,不要太排斥其他的知识、方法,它们可以让我们的判断更接近真实。我的想法大概就是这样,我相信我们可以把中国哲学的概念研究做得更好,谢谢!
4、需要通过诉诸经验和事实来确证(或反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查明的陈述。
5、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6、老实说,我今天听了三位的发言,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大家谈了很多关于方法的问题,但我好像更不明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从詹康老师讲起,按照詹老师对至德之人的解释,我感觉只有植物人才符合标准。不与物交,我们就是至德之人。按此说法,我们就不要与庄子的文本发生交涉,如果是这样,我们读《庄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今天大家讨论训诂和义理,可是你谈诗的时候,会不会一定要讲训诂名和义理名呢?我想是没必要的。这样,我们就要反思哲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庄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文本,怎样去对应佛陀在历史上的形象?怎样用至德之人去谈庄子所讲的故事?比如说濠梁之辩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都很复杂,在他的文本里有多种阐释。我早上说到庄子的“三言”,这里包含有一种语言策略,根据不同的表述内容及预期目标,讲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很复杂。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强调方法太过,是不是对哲学的一种误解?刚李贤中老师讲的和我的观点有些相近。劳思光先生的说法虽然有些有问题,但大多数还是极有价值的。他说过文字有其系统上的约定性,因此,我们不能离开文本脉络去谈。比如郑老师讲的“五行”的问题,“五行”在《尚书》中是一种谈法,在数术里又是一种谈法,“五行”是一个很大的传统,我们需要具体去看。我有一个同事研究《黄帝内经》,他说别人讲“五行”讲错了,因为他是以《黄帝内经》为参本的,这就很有问题。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训诂和义理,而是觉得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谨慎,要了解它的局限性,避免读到后出现一种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的情况,因为我听詹老师讲《庄子》,感觉失去了读《庄子》的动力。(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7、I.定义:ἡαἴσθησιςἐπιστήμη(知识是感觉)(章8-30)
8、哲学的一个分支。讨论美,特别是艺术作品中出现的美,以及对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作的判断。
9、42弱的(论证)(weak(argument))
10、第二个问题,单独字是否具有整全义,是否要在脉络里看它的意义,我想这个也是要依情况而定的。比如说“中”字,我们找不到它的一个核心意义。“中”的意义繁复,即便你只研究“中”字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意义,你都可以写一套书了,道家讲“中”,儒家也讲“中”。我们从字源上追溯,它在甲骨文里就有三种写法。一种是清华简《保训》里面的写法,“追中于河”,李零他们解释为均、均齐;还有一种是中道,按梁涛他们的说法,“追中”就是追求中道;但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字,王国维在《释“史”》里就讲到,帛书简册是“中”。“中”的意义太多了,我无能为力。到了战国的时候,“中”字的意义分歧是可怕的,“中”有“新”的意思,有“身体”的意思,有“衣服”的意思,有“空间”“时间”的意思,这种情况,我就无力论述了。
11、第21节 巴门尼德教谕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问题
12、什么是原因?亚里士多德说,原因是指内在于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事物由之生成的起点。
13、32世界观(Weltanschauung)
14、26命令(categoricalimperative)
15、相信人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直接体验来把握某种根本性的宗教真理(上帝的存在、宇宙的统一性等),它与日常的理解有别,与理性也相抵触。
16、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理解更广阔的前景的一种方式。
17、另外,从无形的方面来说,实体表示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让事物与事物相区别,让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
18、从足够数量的特殊观察样本(“这只天鹅是白的,那只大鹅是白的,还有那一只,那一只……”)中推导出一般结论(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过程。它通常与演绎相对立,演绎推理结论和前提同样可靠,而归纳却永远不能给出一个和前提同样可靠的结论。它的结论至多只是有可能的(永远都有这样的可能: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西部——存在着黑天鹅)。
19、第四章运动问题及其存在论意义。Δύναμις(潜能)和ἐνέργεια(现实)的来源、意义和功能
20、第46节对第二个定义的考察(201a-d)
21、一般说来,就是指提倡正确行动的规则和反对错误行动的禁令。有的时候,道德指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任何人都有效的一套的规则和禁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道德可以是任何一套终的原则和实践,只要它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基本的。
22、16本真的自我(authenticself)
23、一种形而上学看法,认为只有心灵及其观念才是存在的。
24、从一种主张推出另一种主张的过程。论证也许是针对一个明确的竞争对象,但并不必然如此。哲学论证并不要求有一个靶子或不同意见。
25、我个人觉得开这样一个会很有意义,一整天听下来体会很多。我们研究哲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进路,但这些方法、进路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劳思光先生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现在重新去看,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准确。我想这些问题是阶段性的。我们对哲学思想的把握,首先是字义层面,再往上一层是结构,再往上是超出结构的图像,沿着这种方向,终回到一个无分别的总体性的源头。回到这样一个总体性的源头后,我们才能够很落实地去一一分别看待。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承继前辈的研究。刚杨先生讲得很好,儒家和道家是生生法,佛家是无生法。所以我们看庄子的“德”,可能有些地方和佛家很接近,但还是不一样。我想由于我们这样一个会,可以让更年轻的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东西能放在一块儿,然后再重新回去熟悉文本,重新思考,这是好的。刚讲到基本功的继承,也很有意思,很重要。汉字本身是很特殊的,不是语音中心主义。言起于无言,寓于无言,话语基本上是表述、讨论的中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同时,针对外界对中国哲学的质疑,我们也要有所回应,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我要说的大概就是这些,我觉得这个会议成功。
26、“无为法”的实效,若有实效,外物不能影响你,你就可以永远长存,就像刚才讲到长寿和长生不死变仙人之类的。就像金钟罩,能把有德者保护起来,庄子是有谈到的,类似“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高不能惊、险不能惧”这样的话出现了六次,三次有“德”这个字。抱歉,因为时间不太够了,所以我简要地说一下。关于“无为法”是否真的有这种实效,我觉得在理论上是无法真有的。我的怀疑也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认为你只要能够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有德者,这句话讲了两次。也就是说你还是不能完全超出因果作用,你还是被作用的,那你只能接受,不要像别人一样快乐、痛苦、忧愁就好了。
27、31分配的正义(distributivejustice)
28、第64节δύναμις(潜能)和ἐνέργεια(现实)同οὐσία(实体)的关系,作为基础科学的存在论的双重概念问题
29、劳悦强:谢谢若晖兄和晓江的邀请,很高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首先我也要表示歉意,我的文章也没写完。还有,因为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我本来是很认真地去思考方法的问题,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文章中完全没有论述到这一点。原来的论文题目有个副标题是“兼论诠释方法”,不过因为文章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也就删掉了。另外,我想说一下,当时交稿的时候文章用的是繁体,但论文集中好像都转换为简体了,我文章里的“遊”字,有些地方是游泳的“游”,现在都看不出来,所以给大家提醒一下,不过我想读的时候也能判断出来。
30、第三章 解释对话《泰阿泰德》:科学的理念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关系
31、第44节 ἀλλοδοξία(替代的看法)作为δοξάζεινψευδῆ(错误的看法)的可能性的基础(189b-190c)
32、全社会所有成员之间达成的心照不宣的或明确的共识。在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让度出某些权利和特权,以此来获得社会的保护和共同的利益。
33、18相对主义(伦理学中的)(relativism(inethics))
34、哲学家中间的一种有些陈旧的说法(比如“他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样做的”),总思是说,一个人有能力决定那些先前的条件不能决定的事情。当然,事前的考虑也许是存在的,比如一个人想要什么、相信什么,但自由意志的意思是说,这些考虑永远也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决定。它们充其量是“决定的一部分”。
35、通俗地说,就是你在没足够的证据或缺少好的根据时,相信某种东西。在神学中,信仰通常指信徒对上帝终的慈悲与公平所应当持有的信赖。有的时候,信仰被说成是对上帝的一种理性信念(比如在康德哲学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信仰被说成是与理性相对抗(比如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
36、2内在的(上帝)(immanent(God))
37、克尔凯郭尔的用语。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38、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39、“在经验之前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独立于全部经验的;先验知识总是必然的,因为不可能想像出一个反驳它的例子,而且对它的怀疑也是不可理解的。一个人固然可以通过经验知道一些先验的东西(例如,你划了上万条平行线,发现没有任何平行线相交),但对于先验知识来说本质的是,它不需要这样的经验。
40、一种论证形式,通过表明一则陈述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来反驳它。
41、伽达默尔把概念史研究看做负责任的批判性哲学活动的前提。他重视语言的历史清理和概念史分析,直接受到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和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的影响。在这三位哲人中,虽然注重概念的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但伽氏却比海德格尔更彻底地转向语言,且更注重历时分析。在他那里,论题与概念史的结合,不仅被看做重要的哲学方法,而且不是外在的,人们能在哲学概念的历史变迁中把握其内在精神。他认为“传承物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语言的媒介而存在”。语言、特别是概念,成为哲学的媒介。那是“一种经常的概念构成过程,语言的意义生命就通过这种过程而使自身继续发展”。“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伽达默尔认为语言绝不像工具那样,要用就可捡起,不用就可弃置一旁。“我们通过学着讲话而长大成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并终认识我们自己。学着说话并不是指学着使用一种早已存在的工具去表明我们已熟悉和认识的世界,而只是指赢得对世界的熟悉和了解。”
42、我再说一下,其实我不是说不重训诂,我的意思是要回到存在脉络去验证。刚讲“中”的时候,我就在想,“中”本来是“种地”的意思,它的语义本身并不唯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图像性文字,意义来源多。比如说“人”,加上个头就变成了“元”,很多字可以拉在一块儿。但我并不是说可以乱放在一起,放进去以后,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到经典里去查找,重新厘清。
43、第一章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卷为主线明确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问题
44、我们很容易关注到事物生成的起点,但实际上内在于事物的原因的起点才是更重要的。就像一个人的动机和意愿,是先于他的行为开始的。
45、22现象与实在(appearanceandreality)
46、大卫·休谟的一种论证,即每一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理性真理”,要么是一个“事实”。
47、好的,谢谢劳老师。讨论很精彩,但时间有限,从整个会议的安排来说,我们要对这次会议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当然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如果哪位有整体性意见的话,可以优先发言。
48、信仰万物皆神。比如斯宾诺莎就是一个泛神论者。从部分程度上来说,印度教也是一种形式的泛神论。
49、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也许包括以某些被“固化”在我们心灵之中的方式来思考的倾向。
50、那存在和实体是什么关系呢?存在有很多内涵,而相对于实体来说,存在有十种,分别对应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范畴”。实体是一种存在,其他九个范畴也是一种存在,实体表示事物本性的存在,关系范畴,表示关系上的存在,还有性质、数量、时间、主动和被动等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