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语句赏析【38句文案】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3 10:12:10

佛教经典语句赏析

1、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2、万法为识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4、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5、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6、拳打了当地一霸镇关西,在对于鲁智深出场的描写中,作者一直是把他描写成为一个特殊的好人,其实在当今社会中,鲁智深可以看作是宋朝法律的象征。法律虽然看起来公平,但是谁来保护法律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书中鲁智深,为社会除害了,给社会做贡献了,谁来保护他呢?这个时候佛教体现出了慈悲为怀的光芒。一个提辖在变为一个和尚,但是寺庙能摆脱世间的纷扰吗?答案是不能。

7、就在把几个偷菜的小混混收服之时,鲁智深这时慢慢感觉到了自身还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在慢慢改变。可是在喝酒的时候,也是鲁智深在经过一段痛苦生活后重新开始拿起酒杯的时候,树上一群倒霉的鸟影响到了鲁智深。此时鲁智深的心理急速的膨胀。他感觉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在和他作对,他长时间积压的怨气被树上的鸟给给一下子点燃了,当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要释放出来的,不然鲁智深也有可能像林冲一样被活活的气死。这时候的爆发点不是鸟,而是鸟所在的树。

8、缘起性空

9、一、首先说说佛:

10、佛教讲;自因自果自业自消,自己的错自己改,自己的恶自己消!没有神明赏罚!

11、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东坡

12、十二个字概括佛教核心思想:

13、倒拔垂杨柳出自《水浒传》,说的是鲁智深为了替金氏父女出气三拳打死了郑屠之后,就弃职逃到其他地方。他先来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由于不守佛规,喝酒闹事,方丈又把他介绍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

14、上联,佛法无边超苦海;下联,众生有愿渡慈航。

15、二、略说佛教的宗派

16、一群素质低下的小和尚,就是看着鲁智深不顺眼,终于有一天用酒把鲁智深害了。酒后的鲁智深把五台山的寺庙给砸了个底朝天,也不知是五台山的方丈可怜,还是身不由己的鲁智深可怜。就着样,他被贬到大相国寺里当个小小的菜头,这对于一身绝技的鲁智深来说是何等的窝囊。不能为国家出力,反倒连连被社会所逼,此时鲁智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心理也承受着别人很难承受的自身压力。

17、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18、其实鲁智深拔树的描写,只是作者对于鲁智深心理活动的一个描写。而且写的是这样的深入透彻。

19、三、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20、文: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

21、佛教诗词赏析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鸟巢禅师

22、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23、水浒传》中的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精彩的描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还很少有活生生的人可以具备这样的力量,虽然有些人物的描写也是力量非凡,但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对抗描写中,花和尚是很神力的一位。

24、上联,俎豆千秋因稼穑;下联,馨香万古为人民。

25、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明。憨山德清

26、百年虚云》是由深圳弘法寺、深圳视尊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深圳电视制片厂联合出品的一部20集传奇剧。仅仅20集的电视剧篇幅要展现虚云长老传奇120岁的一生,实在是难上加难。更何况,剧中里面穿插了许多著名的佛学故事。因此整部剧的很多对白,台词都是之经典,值得考究、玩味。

27、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28、明心见性

29、上联,烛影长悬周日月;下联,英风万古须眉在。

30、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佛教经典语句赏析

31、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32、在《水浒传》中,骂人的话难听的可能就是“鸟人”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李逵经常骂道“砍了这厮的鸟头”“我去提他的鸟头”等。可以想象到在宋朝,鸟并不是十分受欢迎。在这里鸟被暗示为社会中不良的一部分人,其实就是指高俅等奸臣,大树也就是暗指当时黑白不分的朝廷。这样的暗示真实恰到好处而又充满智慧

33、上联,百般祭品敬山神;下联,万种雨露降人间。

34、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赏:此诗看似过渡写景之功用,其实把这首诗用在第十三回的开头第三段,巧妙而诗意地描绘出师徒四人旅途劳顿的样子,以及寄宿寺庙所处位置的偏远,还用“星河”“砧韵”“夜将分”点明时间之晚,用一个时间上的结束来昭示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这才是这首诗的妙用。2.文: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赏:此处是众僧在讨论西天取经的原由。前有众僧意见不一的猜测,莫不是一些前途险恶难测的推断,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主角所加的铺垫。从后文三藏“钳口不言”,与众人相比另类的表现中看出他的与众不同,思想之深。这也是作者想让主角在新的环境中博得尊重设置的一个考验。3.文: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路途烟雨故人稀,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白灊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赏:此为对季节入秋的描绘。作用当然也不单单是写景,这首词描绘的秋景凄寒寂寥,落叶、烟雨,诗意中有旅人孤独的悲伤情怀,也有山高路远、路途终点茫茫无期的担忧。4.文: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只得拨草寻路,说不尽崎岖难走,又恐怕错了路径。赏:时间为凌晨,地点为荒郊野外,“拨草寻路”“崎岖难走”暗示了环境的凶险与不确定,平添了紧张气氛,也表达出一行人取经的不易,为下文遇见凶险做铺垫。5.文:唬得个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赏: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形象地表现出两个人物的性格。唐三藏性格软弱,胆小懦弱。而二徒弟更是胆小如鼠,更加不能担当保护师父的责任。这里从侧面表现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也暗示取经途中缺少孙悟空的不明智与不可能。6.文:不一时,红日高升。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东西南北,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一老叟,手持拄杖而来。赏:旭日东升,是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曙光。环境描写在此处起了暗示人物命运转机的作用,老叟仙风道骨的模样与凶神恶煞的妖怪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推断老人的心地善良。而他出现在三藏遇难彷徨无措时,也明显的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7.文: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赏:这里的环境描写优美,表现了人物化险为夷的处境,也从些许凄凉与人物脚步踌躇中表现出人物处境的无助与心慌。8.文: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赏:一则凶险的环境描写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二则衬托下文出现救主角出困境的人物的英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伏笔。9.文:此间还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诚然是一国之人。赏:因是一国之人而仗义出手相救,表现了唐朝百姓的品德操行之高。也从一个小方面可以窥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品德、精神之高尚。10.文:闪过的再生人道,撞着的定见阎君。赏: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太保的技艺高超,前面有对相较两者的实力相当之描写,后面就有这一句话,有心人就能从这一句中看出注定了胜负的结局。11.文:参天古树,漫路荒藤。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秋容萧索,爽气孤高。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赏:此环境描写才是主角真正的化险为夷后的心境舒畅的表达,炊烟袅袅的村景,低吟的狗吠声,具表达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恬静美好的状态。安抚了读者刚刚随着人物一起恐慌的心情。12.文:老妪闻言,十分欢喜道:“好,好,好!就是请他,不得这般,恰好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这刘伯钦,虽是一个杀虎手,镇山的太保,他却有些孝顺之心,闻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纸,留住三藏。赏:此处是对太保人物性格的修补,之前杀虎的一幕充分表现了他英勇善战的性格特点,留住三藏为他的父亲因诵经文,表现了他内心的孝与善。由此可见,这太保是一个正面人物。13.文:方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三藏念不数句,却教“请斋”。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伯钦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赏:三藏吃饭前念经表现了他忠佛、死板的形象,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他坚守信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变的高尚精神。14.文:伯钦道:“似你那长安城中人家,有钱的集财宝,有庄的集聚稻粮。我们这打猎的,只得聚养些野兽,备天阴耳。”赏:说明三藏与伯钦二人以前生活境遇的天差地别,导致二人思想观念、性格均有较大差异,此为以小见大。15.文: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长老,请开启念经。赏:这里表达了太保一家对三藏的尊重,也表现出人们心目中对佛教的推崇,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16.文:这才是: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赏:三藏为人家家中故人诵经超度,故人鬼魂托梦感谢,也证明了好人有好报的简单道理。17.文:伯钦与母妻无奈,急做了些粗面烧饼干粮,叫伯钦远送,三藏欢喜收纳。赏:三藏的形象虽然不免迂腐,但他心地善良,此处也表现出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良好品德。18..文:”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赏:不仅仅太保一家对三藏的超度之情感恩于心,三藏也铭记着太保的救命之恩。而更多的是他对太保的依赖,他对孤单一人充满不安,表现了他的胆小形象。19.文:正在那叮咛拜别之际,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唬得个三藏痴呆,伯钦打挣。赏:前有三藏对于环境的不安,央求太保同行,而太保断然拒绝。三藏的忧虑之心也渲染了读者的心情,而这一句犹如拨云见日,让人心里豁然开朗,胸中顿起希望之感,此句放在结尾处勾起了读者浓浓的好奇心。20.文: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赏:对孙悟空的描写,突出了他桀骜不驯、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尖嘴缩腮,金睛火眼”表现他本领高超,与一般猴子不同;“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表现他与大自然亲密相处,心性狂野;“眉间土,鼻凹泥,……手掌厚,尘垢余多”表现他粗野,不经管教的形象。寥寥数句,却总概括了孙悟空的能力、性格、形象,堪称经典。

35、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6、由于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这次听说有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

37、其实在拔掉这棵树的同时,鲁智深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了,此时他的心情一定像是吃了槟榔顺气丸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在现在的心理学中,释放是中好的改良心情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也是善于释放,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和他形成显明对比的就是自己的好朋友林冲。虽然林教头也曾经火烧山神庙来释放自己的衙役,但是林冲的怨恨要比花和尚深的多,在加上后来没有好好的输导和释放,才导致了后来的惨状。

38、到了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道歉。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鲁智深乘着酒性,先用手推了推,便脱下外套,右手向下,将腰跨一掀,竟然将碗口大的杨柳连根拔起了众泼皮惊得个个看呆了,马上跪在地上拜鲁智深,让鲁智深当他们的师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