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精选好句64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2 08:52:07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2)、运用道家辩证思维的方式,把握“物极必反”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

(3)、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4)、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5)、愚人之心。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真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高境界。

(6)、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7)、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不可“见利轻亡其身”(14)的价值观念.

(8)、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9)、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10)、葛玄是三国时吴国丹阳人。出身宦族名门,生而秀颖,性识英明。自幼好学,经传子史,无不博览,尤性喜老、庄之说,年少即名震江左(江东),十多岁时,俱失怙恃,深感人生无常,乃发心学道。于是遁迹名山,参访异人,服饵芝术,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称“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11)、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12)、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他在茅山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陶弘景精于医道,著有《神农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神农本草集注》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陶弘景还有著作《华阳陶隐居集》、《集金丹黄白方》等多种。

(13)、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内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这是一种无神论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14)、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15)、达芬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6

(16)、庄周是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的后代,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17)、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18)、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19)、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做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魏伯阳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早的炼丹家。

(20)、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胠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盗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2、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评述:“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是无限性的。老子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限定死了,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老子为什么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

(2)、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3)、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4)、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5)、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6)、也曾于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修道。擅长符咒诸法,奇术甚多,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于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葛玄在世间虽然游戏无常,其实学道十分认真,道术十分高明。所以在仙界的地位很高。玉皇大帝座前常有张、葛、许、姚四大天师协助办理文案,位居第二的葛天师,便是葛玄葛仙翁。

(7)、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

(8)、庄子:出生于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人。庄子在家乡当过漆园的小官,他学本老子,是老子的继承者。

(9)、文天祥:宋末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11

(10)、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11)、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12)、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飞。于王屋山飞升,飞升后,唐玄宗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宋之问、孟浩然、贺知章等九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司马承祯著作很多,主要者有《修真秘旨》十二篇,《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坐忘论》一卷,《修身养气诀》一卷,《服气精义论》一卷,《采服松叶等法》一卷,《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天隐子》八篇,《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素琴传》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等。其中《坐忘论》和《天隐子》,是其修道思想的代表著作。

(13)、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

(14)、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15)、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16)、老子立说的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等种种观念,他要通过“无为”去“有为”,创造、养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争夺名位(为而不争),他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捐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能以奉天下)。

(17)、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

(18)、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19)、慈俭谦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拥有这三宝就能得人心,就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什么难事也就容易得到解决,不敢为天下先往往就能成天下先。

(20)、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亦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3、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在政治上,他鄙视权贵。《庄子·山林》篇记载:庄子穿着粗布衣服,上面还补着补丁,用麻绳绑着破鞋去拜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为什么这样狼狈呢?”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狼狈。对士人来说,不能实现道德的理想,那才是狼狈,衣服破了,鞋子磨穿了,只不过是贫穷,不是狼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生不逢时!王没有见过跳跳蹦蹦的猿猴么?它在大树林里,攀干援枝,善射的后羿、彭蒙也无奈它何。等到它离开山林,落到荆棘丛里,它就战战兢兢,难道是它的筋骨软了么?不,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的缘故啊!现在我庄周处于昏君奸相之间,想要不狼狈,办得到么?”

(3)、在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没有什么区别,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列御寇》有这样一段记载:庄周快要死了,他的弟子们要厚葬他。庄子说,不用,把我丢在野外好了,“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的葬具还不齐全吗?还能再好吗?弟子们说:“我们恐怕鸟吃掉你啊!”庄周说:“在土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些轶事说明,庄子的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他厌世、愤世的一种表现。

(4)、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5)、摆脱某些有形无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知止。

(6)、“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5

(7)、老子之后的庄子则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齐物论,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庄子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是非的区分没有必要。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8)、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9)、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10)、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老子推崇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周而复始,不断更替。先秦法家一般都承认历史发展,主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实行不同的治国方策。董仲舒提出“公羊三世说”,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的历史由近及远分成“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发展了这一观点,称“传闻之世”为“衰乱世”,“有闻之世”为“升平世”,“有见之世”为“太平世”,认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由乱到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公羊三世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维新运动,仍然以其为基本理论依据。

(11)、老子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并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老子还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指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他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

(12)、王玄览主张以坐忘养神的方法作为修道者进入“常道”的途径,可称为“心证”,而灭知见。“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他的思想及理论极大地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不小的影响。王玄览的著作大部分佚失,今存其弟子辑录的《玄珠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理论问题一百余则。

(13)、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14)、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验知标准。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学文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并提出“涤除玄览”的直观体验方法,作为求“道”的根本方法。墨子以“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已经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荀子将“行”引入认识论,明确强调行比知重要。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阳明心学“销行以归知”,王夫之继承中国古代重行的思维传统,批判总结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知行观,提出知行统由行致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推进到高阶段。

(15)、陆游:爱国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10

(16)、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2

(17)、评述:这是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柔;(2)停留在卑下的地方;(3)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做到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它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它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18)、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老子说:“反(返)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川流不息的。老子用“逝”、“远”、“反”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

(19)、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事物对立转化规律。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祸福等等。而且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往往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往往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如一个人买彩票中奖数百万元,是个运气、福气,但往往也带来祸患,中奖消息一传出,老婆要他交钱,情人吵着分钱,亲戚叮着得钱,朋友缠着借钱,小偷儿钻到他家里偷钱,甚至谋财害命。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在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态,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受波折的人往往“因祸得福”。

(20)、《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4、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本期编辑: 栗艳 陈霞 毛艳彬 王彤江 胡士颖王健锋 谭周怡 樊秀云 

(2)、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3)、魏晋玄学从本体论的高度讨论“有无”问题与理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魏晋玄学是以思辨形式表达的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集团的世界观,以崇尚老庄、和合儒道为特征。先秦的老庄学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儒家礼教)。而魏晋玄学,除阮籍(210~263)、嵇康(223~262)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玄学家们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称之为“三玄”,并以《老子》《庄子》为“玄宗”,以《老子》《庄子》注《周易》。如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用援道释儒的方法注《周易》,把儒道两者调和起来,就是以老庄解《周易》的代表作。从儒道兼综、无本有末的基本原则出发,王弼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统一而不可或缺,并明确提出“崇本举末”的主张。

(4)、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