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1、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批评孩子,无异于是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只会是不近人情;孩子呢?可能因为害怕,出于自我保护,可能会说谎、狡辩,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郁梓铃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彩红屋时,她第一个画好,贴好。我及时表扬了她:“郁梓铃,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画画、手工进步很大。
4、 看到学生做错事情,他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教训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让学生自动忏悔,自动承认做错事情。校长奖励学生,学生真的回头,真的改过,这个力量太大了。如果校长发一顿脾气教训他、惩罚他,怨恨在心,严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会忘掉,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麻烦可大了。校长有智慧,不骂他,不责备他,他承认有过失,马上奖励他,送一块糖给他吃。短短的十几分钟当中,学生四种表现的态度,四次的奖励,没事情了,让学生回去,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叫教育。现在谁懂得这个教育?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懂得的,厚德载物。真正把一个普通人教导成为圣人、贤人,这是教育的成功。所以打骂、责罚,那是失败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5、然而,陶校长早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一场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6、 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郁梓铃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彩红屋时,她第一个画好,贴好。我及时表扬了她:“郁梓铃,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画画、手工进步很大。
8、这个故事具体讲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当场制止了男生,并让他下课去校长室。下课了,男生立刻来到校长室,而陶校长却迟到了。接着,陶校长分四个理由与原因依次发给了男生四块糖,理由1:能遵守时间,按时来到校长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长。理由3:男孩有“正义感”。理由4:男孩能承认错误。接着,陶校长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9、其实,对“问题孩子”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10、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11、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被批评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奇怪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启示)。
12、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3、后才小心翼翼的说出:如果我把你喜欢的盘子打碎了你还爱我么?
14、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15、男孩被陶校长的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深深感動,良知慢慢被點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16、“南风效应”中的南风之所以赢得了比赛,正是因为它懂得站在行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作为家长也应如此,只有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知道如何让孩子去改变。
17、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
18、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19、第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孩欺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20、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21、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22、.第二块糖:宽容大度原则。陶先生对学生的宽容大度,不只在于原谅王友的错误,而更在于能在错误中发现他的优点。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质的开发和拓展。这种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智慧的胸襟。它,就是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体谅,是一种理解和关心。
23、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24、妈妈说:只要你愿意改正,还是一样爱你。………
25、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我迟到了是因为我去调查了当时的情况,知道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26、陶行知先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学生满怀感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的方式充满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27、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3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28、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29、四颗糖的故事启迪我们,要善待孩子的过失,努力克服教育过程中的简单粗暴,用教育的艺术与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智,促进自己的生命成长。
30、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两点奥秘。
31、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2、第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生欺负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33、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家长选择了对孩子进行打骂镇压,那么孩子表面上可能会迫于家长的被迫认错,但是孩子内心往往并没有对家长真正信服,所以他们也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过错,甚至认为自己只是与家长意见不同而已并没有过错。
34、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35、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36、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37、第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生欺负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38、第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痛苦的时候,也是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39、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40、其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四块糖”四次奖励,每一次的奖励都是挖掘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谋有略,循循善诱,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行为。同样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师或许看见就会当场严厉的批评几句就了事,这样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斩草要除根”,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彻底的纠正过来,就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这样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用赞许的眼光,用表扬的语气,用奖励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比粗暴的指责,效果要好上几十倍,所以说堵不如疏。
41、可是先生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我却迟到了,我要向你道歉。”
42、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43、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已经认错了,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44、其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45、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吧。希望这个故事给大家一些启发。
46、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你打我两下吧!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47、这个孩子眼圈通红,有一点撑不住了,哪知陶校长又变出了一颗糖果,还要奖励他,第三颗糖让孩子彻底的懵了。他问陶校长“我打人,哪有这么多优点?”陶校长告诉孩子“我已经了解过,你打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在欺负女同学,说明你身上有一种正义感,在打抱不平,难道不应该奖励第三颗?”
48、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49、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50、反思自己对待犯错的幼儿的态度,有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吗?怎样的教育方式更能感动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颤。
51、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马上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52、眼前的这颗糖令男孩完全出乎意料,他惊呆了。
53、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
54、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55、若内心没有杂质,四块糖,加上连三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能进行一场伟大的教育,反之,则多长时间都不够用。
56、孩子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把地板上弄的都是水你还爱我么?把颜料洒在地上你还爱我么等等。
57、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58、今天看到了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欠缺的就是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在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闹出的种种怪状后,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简单的训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实这都不是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好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读后感范文2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59、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
60、陶行知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一惊,不敢抬头。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61、其次,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对打人的王友,不是斥责,而是表扬;不是处罚,而是奖励。他没有简单地对待打人的学生,不是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严厉地指责了事,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与孩子达成共识,然后再契入教育。陶行知先生能够科学地对待打人的同学。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不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挞伐、惩处,而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须知,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能毁掉一棵幼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有一丝的希望,也要尽万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计去教育、去拯救;要从孩子们的一生前途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图一时的痛快、一时的意气用事。须知,毁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残的幼苗培植成参天大树,难。正因为难,更能显示一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水平。
62、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63、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64、陶校长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善良,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65、其次,要适当运用处理的技巧。陶校长用糖果奖励“问题学生”,詹校长则用沉默淡化矛盾,终都感化了“问题学生”。
66、三次的亲身示现、启发、引导之后,孩子认错了,因为他从先生身上看到了样本,因此,不仅保留了可贵的正义感,同时又去掉了执行正义的错误方式。于是先生就用这后一颗糖,又演示了一次宽容,然后谈话结束,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67、我之所以从小时候就记住了陶行知,是因为“四块糖”的故事。
68、今天阅读了《教师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其中有崔永元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崔永元讲到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69、陶校长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