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秋雨话凉赏析
1、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北方的秋雨与南方秋雨相比,突出南方秋雨的奇,有味,万丈像样的特点。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3、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视觉,给人寂静之感)
4、第三段是一副晨院感秋图。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5、《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6、秋日胜果图
7、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还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8、第三段是总括,描绘了一幅对着牵牛花品茶,聆听驯鸽的飞声,观赏一丝丝的日光和高远的天色的画面。北国秋天的清静、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对比,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北方的秋的喜爱的情感。
9、秋雨话凉图
10、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生长于角落,给人凄凉之感。)
11、秋蝉(象征着忧愁,哀怨。)嘶叫(秋蝉声嘶力竭发出后的哀鸣,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
1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柔软的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突出了秋的清静,给人清静的感觉)
13、秋蝉残鸣图
14、这些都是北方的秋独有的景物。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来体现,足以看出他情感的浓郁与深厚。
15、运用排比句“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增语势,表达了对故都秋雨的惊叹,热爱。
16、秋蝉衰弱的鸣声伴着息列索落的秋雨,太阳重新露出脸来,着着青布单衣叼着烟管的人们在雨后斜桥影中交谈。果树结了一颗颗果子,果实在树叶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17、第三段是一幅晨院感秋图。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18、秋槐落蕊图
19、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20、《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21、描绘北国之秋具体的意象:槐树、蝉声、秋雨、果树,这些只属于秋的意象顿时在读者心中勾勒出北国秋天的画面。槐树的落蕊铺了满地,扫过之后留下淡淡的细纹,细腻、清闲,却有一丝落寞。
22、第四段:槐树,是北国的秋的意象之一,给人古老的画面感,昏黄的色彩的联想,落蕊,宛如秋露,清新,晶莹,平凡中自有风致。
23、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24、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5、“唉,天可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它触动了作者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但人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
26、运用短句,节奏性强。
27、秋晨小院图
28、芦花(清白),柳影(斑驳),虫唱(寂寥),夜月(残缺),钟声(寂寥),浓茶(苦中带些悲伤),破屋(陈旧,沧桑),蓝色、白色的牵牛花(给人冷清之感,可从色系来看)
29、引入口语,使语言活泼起来,“还有秋雨哩”一个“哩”字表达了对南方秋雨的热爱之情。
30、北国的秋厚重、宁静,一层秋雨一层凉,味更浓,来势大南国的秋,温润清冷,总体凸显出“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