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1)、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2)、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3)、司马昭也并没有因为刺杀了曹髦而一劳永逸,曹髦之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用来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借口。首先是刺杀曹髦的直接凶手成济被夷灭三族,成了政治斗争下的第一个牺牲品。后来成济的兄弟为其鸣不平,又被剿杀。其次,被推上皇位的曹奂,通过曹髦之死,彻底地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唯命是从,而小心翼翼。然后是朝中有些旧臣始终只肯自称“魏臣”,即便是是到了西晋司马炎时期,还有如司马孚这样的人自称“魏臣”来羞辱司马政权。后,“弑君”的罪名也让司马昭以及司马氏的名声彻底臭了,很多时候在强权的压制下,众臣敢怒不敢言而已,背后的非议却是一直存在的。这也导致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也只敢言孝,不敢言忠,一系列因素为晋室埋下了亡国之患。
(4)、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5)、司马师也明白,自己到了大限,连忙喊来弟弟司马昭,把权力交给弟弟,等于司马师跟司马懿一样,是被吓死了。就这样第三匹马,司马昭登场了!所谓的“三马同槽”,也就进入到了收割果实的阶段。
(6)、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曹髦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慌和激动,急于求成地想把司马昭永绝后患,所以为了鼓动人心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千古名言。而细思之下,这一切似乎都是司马昭一步一步布下的陷阱与圈套。
(7)、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8)、(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9)、对司马师来言,什么三马同槽,分明是马化飞龙——没有我爹,你曹魏能扛得住诸葛亮吗?没有我爹,能平得了辽东吗?没有我爹……总之吧,没有我爹,你们曹魏早就完蛋了。
(10)、尽管司马懿没有动手,但却无司马师、司马昭几个儿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一心想要废掉曹髦,司马昭的野心连路边的乞丐都知道了。
(11)、说起这曹髦,可真是不同于其他的傀儡皇帝,有胆识,有见地,属于少年英才。十四岁被司马师立为皇帝时,就在司马师与钟会的对话中,被钟会誉为“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文采可以同陈思王曹植相比,武略堪比魏武帝曹操)。
(12)、抱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种政治阴谋的逻辑来看,那么曹髦无疑是令人惋惜的,一个有心正乾坤的有志青年帝王,却恰恰迫于实力和心智,选了一种极为不明智的方式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成济无疑是悲哀的,恰如历史上的大多数,抛开所谓的气节、忠义,一心只想求得更好的政治前途,却在有意无意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还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贾允无疑是可耻的,不顾廉耻地心甘情愿作为一个帮凶,再多的荣华富贵也得不到历史的认同。而司马昭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可怕的,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者,对于历史和道德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13)、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14)、可四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急急忙忙地称帝了,也算是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做了一个圆满的备注。
(15)、所以当年,皇上的脸蛋你曹丕能捏一把,我司马师就捏不得了?哪料司马师还没伸出手来呢,皇帝曹芳却率先动手,中书令李丰和国丈张缉,开始启动废掉他这大将军,改任夏侯玄的进程,所谓“诸曹夏侯不分家”吗。
(16)、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17)、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18)、他说道,楼主作为包子男的同伙,发如此肉麻的主贴为包子男进行吹捧,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9)、当年5月,曹髦找来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后说道: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无路可走了,那我就只能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去诛杀司马昭!
(20)、刺杀了曹髦不光是一种政治试探,也是一种政治清算。随着曹髦身死,新上位的曹奂更没有主动权,也更没有威胁力。那些在背后敌视司马家族的大臣们也失去了政治核心。整个魏国的政治大权开始真正地、彻底地落入了司马昭手里。此后,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简介
(1)、曹髦死后为了追究责任,为什么司马昭会把成济夷灭三族,而贾充却相安无事?
(2)、因此钟会曾对司马师,如此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说,曹髦文采如曹植,武略似曹操!当时吓得司马师黑着脸说:真太好了,这可是我大魏的福气啊!实则,此刻司马师已经后悔了!
(3)、司马师疯了,我还没捏你呢,你却先要我断子绝孙。于是司马师强力反扑,诛杀了李丰和张缉三族,至于张皇后也被废掉,改立了王皇后。同时逼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让曹冲的弟弟曹据为新帝!
(4)、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初司马懿在曹爽手中抢夺兵权的事情,自从曹爽失去了兵权以后,曹魏江山便彻底被司马懿掌控了,司马懿不仅仅控制了朝廷,而且拥有强大的兵权,司马家的地位也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司马懿始终没有称帝。
(5)、因为曹髦不仅拉拢群臣——别管是司马家铁杆,还是骑墙观望者,他还敢分化司马家族的人,比如对司马望就异常器重,没事也找他探讨历史问题!这一切都做得是正大光明,让司马师无话可说。
(6)、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7)、原本钟会大军皆被姜维挡在剑阁,后勤补给困难,伐蜀几乎功败垂成,不想邓艾偷渡阴平,行七百里无人之地,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开城投降。司马昭此次的伐蜀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从出兵到灭蜀仅过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8)、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9)、曹髦选择的“密谋亲信”为何会转头就向司马昭告密?
(10)、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权力,他甚至直接废掉了皇帝曹芳,然后拥立了曹髦为新皇帝,但是曹髦手中其实一点权力也没有,满朝文武都听司马师的话,司马师还手握兵权,曹髦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
(11)、当一切按照司马昭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时,曹髦也就必死无疑了。司马昭所忌讳的那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捅破了。
(12)、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司马昭耳中,司马昭勃然大怒,身带佩剑上金殿兴师问罪。曹髦忍无可忍,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五月初六夜,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王经、王沈、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其辱,今天我要带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13)、曹髦带兵去围攻司马昭的路上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为何没有加以阻拦,难道真的是惧怕皇帝的?
(14)、终究还是曹髦太年轻,在焦虑和屈辱的双重刺激下,一脚踏进了司马昭的陷阱。当初司马师病死在许昌的时候,曹髦就打算趁机收回大权,那时他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在自己认清或者扶持自己的嫡系力量的前提下,贸然而幼稚的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所委派的官员都是自己的信得过的心腹,结果所托非人,致使计划失败。
(15)、话说六月的一天晚上,司马懿做了个恶梦:被他杀掉的王凌,还有早已去世的贾逵等曹魏忠臣,齐齐指着司马懿的鼻子喝骂,仿佛随时扑上来要咬他一口,司马懿被吓醒了,是一身的冷汗!
(16)、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帝曹髦。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17)、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曹操生前已经是大权在握,但没有称帝,他死后十个月,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称帝的一切准备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打汉献帝刘协这块招牌了,于是就逼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宝座,称帝建立了魏国,就是史称的魏文帝,同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可惜的是曹丕仅当了7年就死了,传位于他的孩子曹睿,曹睿在位十三年,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军事上依靠司马懿也顶住了蜀国的进攻。曹睿死后其子曹芳继位,时年9岁,这时候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曹魏政权,曹芳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大权,随着曹芳的年龄的长大,对朝政也要发号司令,司马师觉得曹芳越来越碍事,于是就罗列了曹芳的一大堆罪名把当了十四年皇帝的曹芳赶下了台,并立了曹氏嫡亲曹髦当了皇帝,这时候司马师死,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髦是个典型的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心自己做个傀儡,对身边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于是不顾自己身单力薄率宫中的卫士和杂役数百人冲出宫去,要与司马昭见个高低,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大将刺死,这件事震动朝野,人们议论纷纷,司马昭迫于舆论的压力把杀害曹髦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手下大将身上并杀了他,这才平息了这场乱子,司马昭除掉曹髦后本想取而代之,没有想到舆论会这么大,于是赶紧就找了曹氏后代中一个15岁的曹奂接替了皇位,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其子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其实这时候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没过几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总揽朝中军政大权。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司马炎完成当皇帝的一切准备,效仿曹丕代汉的故事一样,逼曹奂禅让,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
(18)、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19)、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在他临终前自然将权利移交给自己的二弟司马昭,而司马昭跟随父兄经过数年的锻炼也是当时合适的人选。
(20)、比如,司马昭在平叛“汝南三叛”的后一叛“诸葛诞之叛”时,便强令郭太后和曹髦,离开洛阳,跟随自己的大军行动,就是要死死抓住曹髦,不给一点空间。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下一句
(1)、司马懿在魏明帝和曹爽的联合压制下,不得不装病三年,后凭借高平陵政变才大权在握,可紧接着就是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起兵声讨,只不过被司马懿事先发觉而迅速剿灭。司马师接过乃父的权杖,独掌朝政,但先是是魏帝曹芳阴谋除掉他,后是毌丘俭、文钦起兵反了他,司马师虽然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司马昭手里,有了父兄的铺垫,司马家的权势更是一时无两。
(2)、当然,我们再去哀叹这段历史的不幸,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我们被再一次提起这个典故的时候,我们能够清醒予以反思和回应。“君子有所为有不为”,引导我们向前的力量永远不仅仅只有权力和欲望,还有道德和原则。
(3)、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
(4)、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5)、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6)、这句话体现出司马氏对夺取天下的野心,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句话跟诸葛亮有关,前面有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后来才有司马氏建立政权。
(7)、其中尤以宁安为首,在她四下打探之后,才发现原来正尧曾经就是河东队的一员,如此一来,正尧给柳彦拿药到现场去自然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8)、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9)、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10)、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11)、王经死后,有人对司马昭说:“王尚书在治理国家上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不该杀掉他啊。”
(12)、让人没想到的是,出了成济这种无脑笨人。
(13)、及至再度读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细思之下,才发现曾经的自己终究还是过于浅薄和武断。我们经常沉迷在历史的表象中而自鸣得意,这种浅尝则止的史学观让我们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要真正了解司马昭的“路人皆知之心”,一切还要从头细说。
(14)、以曹魏政权为例,从魏明帝曹睿大兴奢靡之风起,内生性危机的种子已然埋下,世家宗族子弟只知享乐不知社稷,文武百宫贪敛盘剥而不知恤民。无论是营芳还是营髦,凭他们的资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种危机的。在外,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
(15)、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16)、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17)、所以,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甚至不惜夸大自己的意图,这样能给年少不成熟的曹髦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毕竟,天赋不错,成长得也不错的曹髦同时也给了司马昭很大的压力。
(18)、显然曹髦的这个结论,是另有目的!当然你也可视为,他是在逼群臣站队!因为曹髦是以少康自比,故而潜台词就是,支持我这结论,你就是我的人,那就跟着我光复曹魏!
(19)、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0)、曹髦亲自驾车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的府邸,到达南阙时贾充率领兵将阻挡曹髦,但相府中的兵将见皇帝亲自挥剑指挥,无人敢上前迎战。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司马昭又有如神助一般,派邓艾、钟会的灭蜀之战异常顺利。司马昭的登基之路尽在咫尺,可惜司马昭却在这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逝世了,从而给他的政治阴谋留下了一处空白。
(2)、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3)、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在他死后刚四个月,其子司马炎便迫不及待的代魏称帝,国号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至此立国四十五年的魏国正式灭亡。
(4)、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5)、公元257年,魏国第三次发生叛乱,镇东将军诸葛诞联合东吴为外援,率军讨伐司马氏。或许有人会问诸葛诞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
(6)、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7)、如今一提曹髦诛杀司马昭,人们只记住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认为曹髦太年轻啊,或太鲁莽啊,总之不应该,因为随后他就被成济给杀掉了。但可知,其实后面还有这么一句吗,尤其是“况不必死邪”(不至于死掉)!
(8)、曹髦在声讨司马昭的过程中被“意外”刺杀,先不说这背后是有意还是无心,但不得不说,这对本已羸弱不堪的曹魏皇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后来被推上皇位的曹奂再也无力甚至无心再起反抗。
(9)、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10)、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11)、之后,曹髦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派的成济所弑。王经因为没向司马昭报信邀功,他及其家属被拘捕交付廷尉处置。王经被诛杀的那天,他旧日的随从向雄痛哭流涕地去法场上为王经收尸,悲哀之情感动了整个街市之人。
(12)、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13)、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14)、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万般无奈之下曹髦只得让步,但他的悲愤之情郁结于胸,愤而写了一首《潜龙诗》:
(15)、对司马昭的这番操作,罗贯中是这么评价的: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16)、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17)、曹髦死后不久,历史如司马昭所愿地进入了司马晋朝。可是就在司马炎消灭东吴、统一全国的第12年,西晋就开始了“八王之乱”,进而把中原大地带入了史无前例的“五胡乱华”的乱世,遍地狼烟、哀鸿遍野。更让人感到绝望和悲哀的是,晋朝的那些贵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恢复国威、保护民生,而是自顾自地周全于自己既得的利益。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司马昭当初的“夺权”是有多么的自私。
(18)、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听起来是一种政治态度,但实际上还是一种权力阴谋。
(20)、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近义词
(1)、公元264年,司马昭灭蜀之后居功至伟,曹奂下令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想当年曹操就曾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所以这个阶段基本就是篡权的前奏了。
(2)、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当时的情况是,贾充也束手无策,成济却凑过来问:“该怎么办?”
(4)、初听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的背后是穿透纸背的狂妄。司马昭作为一个臣子,敢于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到“路人皆知”的地步,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又是何等狂妄自大?
(5)、高平陵之变后,整个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但司马懿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时机不到他不会轻举妄动,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虽然掌控力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废曹自立。
(6)、王经上前阻拦说:“从前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朝中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朝廷的力量十分弱小,千万不能逞一时之快而招惹祸端,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7)、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8)、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9)、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但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这是司马氏的权利越来越大,同时又趁机灭掉了蜀国、跟着又灭掉东吴,即将一统天下,但司马昭跟他父亲一样,也能忍,在世时没有废曹自立。
(10)、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11)、王沈、王业料定曹髦此举必败无疑,拉着王经想一块去向司马昭报信,王经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就算死了,我也不能出卖主上啊”。
(12)、一面却又跟大臣们,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概括说就是,曹髦强调:少康比刘邦更牛逼!因为少康在夏朝衰败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终光复夏朝,开创了少康中兴,其难度比刘邦开国都大!
(13)、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14)、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15)、结果成济过去就一矛刺死了曹髦,随后司马昭听闻消息后,立刻就吓瘫了!因为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杀皇上的事太骇人听闻,司马昭根本承担不起这罪名和恶名。
(16)、司马昭向太后上奏说:“故高贵乡公曹髦率领护驾士卒,拔刀鸣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怕双方交兵,即命令将士不得伤害任何人,违令者以军法处置。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进入兵阵,伤害高贵乡公以致丧命。我听说做人臣的应当守人臣的节义,至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能躲避祸难。那次变故突然发生,灾祸像发动一样迅速到来,臣的确想舍弃此身,等待一死,听候天子裁决。然而臣考虑到这次变故的谋划,意在危害太后,倾覆社稷宗庙。臣枉充宰辅之位,有安定国家的义务,即连续发命,不得迫近天子辇车。而成济私自闯入兵阵,以致发生这样的大事故,臣悲哀痛恨,五脏摧裂。成济违犯国家法纪,虽死不足以抵其罪,应逮捕成济家属,交付廷尉治罪。”
(17)、公元251年,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专权,欲起兵讨伐,结果消息走漏,被司马懿斩杀。不久,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独揽朝廷大权,也就是司马昭的长兄。
(18)、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19)、登基后的曹髦,别看是个小屁孩,但却明白如今的曹魏天下,已经被那三匹马啃成了啥样子。一面对气势汹汹的司马师退让,授予他“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
(20)、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1)、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2)、虽然诸葛诞的才能和名声不及两位堂兄,但他本身也是有过人之处。诸葛诞此次出兵汲取了前两次兵败的经验,做了充分准备,还联合东吴为援,东吴派遣第二次叛乱失败投降的文钦率兵相助诸葛诞。
(3)、就这样曹魏失去了有希望翻盘的一次机会。面对汹汹大军和杀气腾腾的司马昭,曹髦只得把司马师享受的一切,都给了司马昭,再寻良机。但很可惜,经过这次较量后,司马昭也意识到了曹髦的可怕,开始压缩曹髦的活动空间。
(4)、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5)、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6)、贾充奉命抵挡皇帝曹髦,没有司马昭的明确指示,为何敢任由成济杀死皇帝?
(7)、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8)、他理想的途径,是让曹髦如汉献帝,司马昭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哪料曹髦却来了这么一招。
(9)、没错,诸葛诞正是诸葛亮的堂弟,在魏国官处显任,此次出兵是不满司马氏专权。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自古以来就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说法,而“魏得其狗”说的正是诸葛诞。
(10)、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11)、于是贾充强撑颜面喝道:“司马公白养活你们了,这事还用问我吗?”
(12)、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13)、王经为人忠义耿直,对司马昭骄横跋扈、恣意篡权的所作所为很看不惯,但是眼看着对方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又没有能力阻止,只能在私下里暗自悲叹,感慨一番。
(14)、这其实也应是曹髦所预想的结果之否则他不会说“况不必死邪”。也就是说,曹髦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随即亲自讨伐,是在用帝王后的尊严,对冲司马昭的,把局面彻底搞乱——乱了,他才能有机会!根本就不是无脑送死或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