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1、 可能性极小。我们即便撇开诸多关系疏远的争论点:比如王维转官吴越、王维游历(寓家)越中等,单单从组诗的题目来看,也是很难直接得出“若耶溪是《鸟鸣涧》的创作地”这一结论。此组诗是王维为好友皇甫岳的云溪别业而作,没问题;五云溪即若耶溪,也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云溪非特指五云溪。因此,皇甫岳云溪别业可能不在越中,不在若耶溪畔,而在丹阳甚至就在长安东南的辋川。此处打上第一个问号,概率降为50%。若王维游历(寓家)越中也非史实,或者说“转官吴越”为真,但已在润州、江宁一带止步,那么此处应打上第二个问号。可能之可能,概率已降为25%。其他疑点我们姑且不论,比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描写的似是今天的江南之景,但若知道唐代的平均气温比今天要高出1℃,那么,这种今天看来的江南之景,完全可能出现在唐代辋川别业附近。这时,概率又下降50%,使总概率下降到了5%。若依据这区区仅八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断不能写下“王维《鸟鸣涧》诗当作于若耶溪”“王维不但到过浙东,并且曾寓家”这样的论断的,至少,应该在文题中加个“似”“或”“可能”“也许”等带有探究性语气的字词,这样反而更容易被读者所认同。
2、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鸟鸣涧)。
3、点灯人教育将陆续推出儿童吟诵一线名师与优秀学员的精彩案例分享,希冀给予更多的老师启发与帮助,我们一起践行古诗文吟诵教育,传承诗教传统,带领儿童更好地去认知、把握、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4、《中华古诗词100首》65王安石《泊船瓜洲》
5、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2006年1月)
6、明月升起洒下皎洁的月光,惊动了山中栖息的群鸟,春日的山涧中不时地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
7、皇甫岳(皇甫恂子、镜几孙)世系图(引自刘思怡《新见唐皇甫恂墓志考述》)
8、一般的诗人,都会改掉“春山”的“春”字,或作“此山”,或作“众山”,以避重字和出律。
9、《鸟鸣涧》是王维的山水画中具代表性的诗作。清净的山林、清雅的桂花、清澈的山涧溪水、一轮清亮的明月、一两声清脆的鸟鸣、还有一位清闲的赏景人悠然展现。这是多少奔波于喧嚣世界生活者所梦寐以求的“人间仙境”啊!
10、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11、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12、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也代表着诗人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13、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1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5、 封评:此论断不足信,甚至可笑。东湖的这座小山,相传是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嘉泰《会稽志》卷九记有:“箬蕡山,在(会稽)县东十二里。《旧经》:秦皇东游,于此供刍草。俗呼绕门山。”“箬篑”(ruokui)也好,“箬蕡”(ruofen)也罢,反正东湖的这座小山在绍兴土话中发成近“niaomian”音,嘉泰《会稽志》记“俗呼绕门山”,十分可信。因为绍兴土话中“绕”并不发“rao”音而是发成“niao”音,“门”也不是发“men”音而是发“mian”音(我的这种发音标注很不规范,仅仅只为方便阅读起见,具体可详见附图《绍兴方言》著作截图)。另外可见,直至南宋嘉泰元年,越州民间尚无“鸟鸣山”之说,不然必在同文记之,显然这个称呼只是后人的附会。
16、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17、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
18、因为我是要用吟诵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习这首诗的,所以我要自己搞搞清楚,普通话的诵读与吟诵的区别在哪里,于是我就用两种方式反复诵读,老师们在这种反复诵读中也一定会发现,原来真的不一样。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我们来体验一下:
19、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20、 谭优学认为:王维的名篇《西施咏》中“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官妃……”的描述,很可能是他泛若耶、游云门,想起这位古代美人的即兴抒感之作。作出这样的判读同样也是十分轻率的行为。古往今来,赋诗歌咏西施的文人成百上千,难不成他们都是来过若耶溪?
21、 史先生在这里记上“鸟鸣山”一说,本以为是强有力的证据,却不料掉进了绍兴方言的深坑,弄巧成拙。而桂树在绍兴到处可见,“山上多桂树”更不能作为佐证。
22、在《鸟鸣涧》这首诗中,王维以娴熟精炼的笔法,用“以动衬静”的表达手法,营造出静谧的意境,仅仅用二十个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幽静宜人的春山月夜图。起初,诗人感受到的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忽然,月光穿云而出,仿佛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轻盈的薄纱。山野空旷,幽谷安详。这是诗人独辟蹊径,精于创设艺术意境,他巧妙地赋予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之美,以动衬静,使画面的壮美达到。
23、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虔心向佛,后世称为“诗佛”。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主要的则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存有400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24、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25、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26、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27、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亚热带北界(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28、唐玄宗李隆基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不论经济、军事、外交,均达到全盛时期,唐朝国力空前强盛。社会发达也使得文化空前繁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等赫赫有名的大诗人都生活在开元时代,留下无数不朽篇章。王维的这首《鸟鸣涧》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29、 王维与皇甫岳确有见面吗?见面地点就在越州若耶溪吗?
30、春夜寂静,四处无人,桂花轻轻地飘落着,由于"人闲",感觉到花落的声音。更显得夜静,夜静青山空更显得夜静。月亮出来惊动了栖息的鸟儿,而发出鸟叫声,愈显夜静。
31、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2、 论断五:我们再回到“桂花”的解释上。我们知道,桂树多生于南方,我们认为,诗中“桂花”为实指,但写的不是长安附近的秋桂,而是若耶溪边的四季桂。
33、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34、 唐代正处在“中世纪温暖期”,长安城不仅有“桂”,甚至有“春桂”,还有竹、梅、柑橘等今天只在秦岭——淮河以南生长的物种。就如“黄河象”的故事,今天我们只能在西双版纳看到残留大象的痕迹,但曾经的中原大地上,却是大象的天堂,河南省的简称“豫”,明明在告诉着我们: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骑在象背上举着长矛勇敢战斗,誓死保卫着自己的领地。
35、 既然王维到过越中,那么,为什么诗作绝无仅有,又不见记载呢?其弟王缙曾对代宗说过:“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可见其散佚之多。既然越中之作散佚殆尽,写史者当然无以为据了。
36、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37、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38、唐代温暖期的作物种植北界相关论述(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39、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一般在八月开花。
40、莲花坞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41、 (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编撰县志之王元臣将此诗录于云门山下,并妄加“云门上方”四字,有失检点。因为开篇名言“一公酒太白,高顶出风烟”。此太白即太白山,“一名太白峰,跨连三邑(按,指诸暨、嵊县、东阳)。其在诸暨目东白山,在嵊日西白山,在东阳曰北白山。”(见《光绪诸暨县志》)但录存此诗也可见王元臣之眼力,即王维此诗作于越州。 王维尚有《西施咏》诗,存《全唐诗》卷一百从咏叹的口气看,亦象越中所作。
42、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43、毕宝魁《人间美是清秋——王维传》(2017年1月)
44、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45、 论断四:我们认为鸟鸣涧在若耶溪,这还可以从诗句本身找到证明。这首诗四句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这两句诗明显化自六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两句诗并非简单地套袭王籍的名句,而是意境上的点化。王维是触景生情,游若耶而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才有了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