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对比ppt
1、老子《道德经》认为,高智慧者实行“不言之教”。因为高智慧者已经看到世间的道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所以没有必要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可以让别人顺其自然地发展。
2、“不言之教”是教育方法中的高理论。
3、苏格拉底说的获取渊博的知识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处在老子说的“为学”阶段。老子讲的,“为道”阶段求知欲望越来越少,后来会达到“无为”的境界,苏格拉底并没有想到。
4、相同点:
5、二、道德与知识
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出生在2400年前,在他以前的哲学家主要是研究宇宙和自然界的问题,那时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宇宙和自然界的哲学对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没有益处,所以他把哲学的研究转向了人本身,如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国家治理等方面,他因此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理论对后世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被称为古代西方的第一圣人。
7、一、教育对象
8、苏格拉底讲:人生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逆境是磨练人的高学府”。这反应出苏格拉底为了事业刻苦努力的思想。这相当于中国儒家孔子的思想层次。
9、孔子是对东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对西方教育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所以,苏格拉底又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这个两位思想巨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位的思想异同。
10、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认为应该由受过训练、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
11、二,教育理论的比较
12、七,人生结局的差距
13、“无为”的境界是因为已经把一切道理都悟透了,所以才不继续追求知识和道理。
14、虽然苏格拉底是为了唤醒雅典的愚昧促进雅典进步,而批评雅典的传统宗教和思想。但他的行为过激得达到被法院处死的程度,这与中国的老子得以善终相比,他的行为和思想水平还差了许多。
15、不同的人生结局是他们的不同做法和思想造成的。
16、四、尚贤与爱智
17、孔子生于乱世,处于专制社会,强调封建等级制度;苏格拉底生于古希腊,民主发源地,倡导民主制度。
18、五,治国理念的差距
19、二、教育内容
20、苏格拉底说,要有淹在水里奋力求生的强烈欲望,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21、老子《道德经》对修身、养生、做事、用兵、治国等问题的阐述,已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比较全面的阐述。
22、苏格拉底的求知理念,比老子相差很大一个层次。
23、都把德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孔子的德以“礼”为基;苏格拉底的“德”以法律与理性的至上精神为基础。两者都注重以身作则,节制自律。
24、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时,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用引导的方法,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明白过来。这属于中高层次的教育理论,与老子的“不言之教”理论还差一个层次。
25、老子《道德经》认为,“求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求学的阶段知识是越来越增加的。但求知的过程是物极必反的,当知识达到相当高度后,就进入求“道”阶段。在求“道”阶段,求知的欲望会越来越少。到后来达到没有求知的欲望,就进入了“无为”的境界。
26、老子“无为”的成功思想,比苏格拉底积极努力的成功思想,高出一个层次。
27、三,追求知识
28、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提出的有共同背景: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生活在中国与希腊。孔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末期,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的衰落时期。两人虽处于不同的时期与国家,但却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
29、思想的发展是物极必反的。更高层次的智者并不提倡用吃苦去锻炼自己,而是轻松地做事。
30、老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首。他的著作《道德经》是对修身、养生、做事、用兵、治国的综合论述,是对人生和社会规律比较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纲。《道德经》受到当时的诸子百家共同景仰,被称为万经之王。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对比ppt
31、孔子认为“入则孝,出则悌”,更加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和知识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识。
32、一、政治态度
33、开创启发式教学法。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世界上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苏格拉底“产婆术”,开启了西方的启发式教学法。
34、苏格拉底在现有古籍中的理论,对养生和用兵方面很少论述,对人生和社会理论阐述的全面性,比老子相差很多。
35、四,成功思想上的层次差距
36、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有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的原因如下。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古代的哲学家,他们都有着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从而孔子和苏格拉底不约而同的对理性产生了赞同,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是人类大的美。
37、“无为”治国是高的国家治理理论。只有在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自觉能力时,管理者才会不用作为。
38、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认为“天生德于予”,而自己的使命是“诲人不倦”,学生只能接受他的思想;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他只是“爱智慧者”。
39、学生来源广泛。孔子奉行“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打破了西周学在官府的局面;苏格拉底也广收学生,学生来源于各个领域与阶层。
40、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能简单轻松地完成工作,才是真正会干的。
41、老子的人生结局则是辞官回乡,得以善终。
42、苏格拉底说,他是神派给雅典的一只牛氓。他要紧紧盯住雅典,唤醒雅典,使雅典能从愚昧中清醒过来,快速地前进。但他对雅典的讽刺和批评过于激烈,引起雅典人的极大反感。雅典法院的法官以苏格拉底褒度神,惑乱青年思想为罪名,判处他饮毒酒自杀。由500名普通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也表决同意了法官的判决。
43、作为东西方教育的“领军人物”,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生于时代不尽相同,但二者都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甚至对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4、不同点:
45、孔子注重感悟与经验,认为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且孔子更注重于行,认为“力行而近乎仁”;苏格拉底则注重逻辑与思辨,认为结论需要依赖推理与论证过程,苏格拉底更注重思辨。
46、一,提高自身修养方面的差异
47、三、感悟与逻辑
48、老子认为高智慧者管理国家采用“无为”的方法。就是国家管理者没有作为,把权力完全下放给下属和人民,让下属和人民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49、三、教学手段
50、老子主张不争、尚柔,主张不与人相争,做事要柔和。这样的做法是不吃苦的。这是比苏格拉底更高层次的做法。
51、孔子肯定要比苏格拉底聪明,苏格拉底是蜇人,而孔子是闲人,两个人是不一样的,孔子对世俗更洒脱,两个人都不会牺牲,比如苏格兰底再喝下毒九千就一点也不害怕。
52、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理念,与老子的“无为”治国理念相比,相差很多。
53、苏格拉底认为,磨难和逆境是磨炼人格的高学府,提倡经受磨难来提高自身。这与儒家思想相似,属于中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54、老子则更进一步,认为高智慧者是没有作为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高智慧者无为而无不为。他没有作为,却什么都能做成。
55、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他认为,培养人应该先培养他的美德,其次是让他拥有广博的知识。他的这个教育理论相当于中国儒家孔子的层次。
56、人思想的发展也是物极必反的。初期时感觉做事不用什么努力。中期时感觉应该努力地做事。到高级阶段又会感觉应该轻松地做事,这样做水平更高。
57、苏格拉底
58、六,思想全面性的差距
59、本文对东西方两位著名哲学家进行简略的比较。从比较中也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
60、孔子也认为仁是人大的美德,苏格拉底重视人类理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