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格言
1、佛陀的十句金句
(1)、如来亦复如是,于用家以于利说中为大法柳,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生多不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一月有大功勋,灭用家以毒、出用家以于利说、破魔网,如西过生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他民风一切智,一切每主事如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对么今说你以水。----《法华经》
(2)、生灭是一种缘起,是一种生灭变化;缘起缘灭的生命,只是生灭变化的一种过程,并没有实体性、没有真实性,缘起缘灭,生灭无常,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求其体性不可得,不可得!
(3)、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哪一个阶段。
(4)、四念住为修持定慧的功夫,修持达到心神静止,须进一步修习四念住的观法:身念住:观身相不净,同时观身的、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5)、天小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维摩诘经》
(6)、佛门中这句「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是说修行之人,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7)、舍气一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气一弗,我此土净,家路师汝不见。----《维摩诘经》
(8)、28)我们怎样报佛恩?怎样报祖师大德之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修行,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10)、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1)、23)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12)、22)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快乐。
(13)、2)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14)、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5)、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16)、19)心中装满喜悦,让我们快乐地活在当下。
(17)、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8)、29)佛说法,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之后,才知道要感恩。
(19)、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一一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20)、19)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2、佛陀的格言192句
(1)、26)真正学佛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我们修行人来讲,统统有恩德。
(2)、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3)、初禅: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也就是消除种种烦恼欲望,到达无忧无欲的境界,便是初禅。
(4)、让我们本着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的孩子。
(5)、16)对一切人事物,存有平等感恩的心,你就变成了菩萨。
(6)、15)佛是普度众生,我们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佛普度众生,这是“上报四重恩”。
(7)、12)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有些事情从世间情感看来是合理的,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是不相合的,修行只有在超脱人情人性后,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10)、20)在生活中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拥有快乐人生。
(1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2)、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13)、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14)、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15)、14)佛陀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觉悟人生。
(1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26)《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真修行人,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18)、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见了黑暗。----《愣严经》
(19)、8)透过良好的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20)、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3、释迦牟尼名言300句
(1)、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2)、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就风后小量义经》
(3)、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4)、11)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睡眠和不安和疑惑。
(5)、13)佛法可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清凉我们的人生,增长我们的慧命,让我们心情灿烂。
(6)、23)心中装满喜悦,让我们快乐地活在当下。
(7)、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同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擦肩。
(8)、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9)、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0)、以上四念住是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观,来对治净、乐、常、我四颠倒。
(11)、春来柳丝青,秋去柳丝黄,人生这一场,别离容易再见难,不管世间谁和谁擦肩,一份友好,一份温暖,别错过了这一趟人间。
(12)、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1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
(14)、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15)、17)佛教我们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绝不跟人结冤仇。
(16)、6)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17)、佛学经典语录励志精选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
(18)、3)佛法可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清凉我们的人生,增长我们的慧命,让我们心情灿烂。
(19)、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0)、24)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4、佛陀的格言慧律法师100句
(1)、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3)、美国有一个老婆婆,有一天她的先生死了,她的姐姐也同时去世,同一天出殡。这个老婆婆没有办法接受失去丈夫、失去姐姐的事实,半夜就把坟墓挖开来,把尸体挖出来,用急速的、隔开外界的细菌处理,用真空,不让它腐烂,把尸体密封,透明看得到,让她看,每天都看,因为她实在太伤心了,无法接受失去先生和姐姐。经过了十年以后,人家才发现那个坟墓是空的。
(4)、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5)、咒诅诸毒药,所欲害地想生师者,念彼观音多成天变,她们著于本人。----《法华经》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得而真个吃家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岁么修来,洗心易子岁么。自下好感降,所愿辄得。----《风过孩量寿经》
(6)、5)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7)、13)“爱”跟“感恩”是宇宙的中心,“爱”跟“感恩”能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没有。
(9)、所以,人的那一种执着,没有听到佛法,对相上那种执着,不可遏止,也没办法停止。不了解什么叫以无所住心而行于世间,不知道!
(10)、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1)、古代佛法的传承是以「衣钵」为信物,在现代丛林中也多设有「衣钵」一职。「衣钵」如同住持和尚的机要秘书,替大和尚处理机要事务,管理大和尚的衣钵,负有「信物传承」的责任。平时与汤药、书记、书录等侍者共同替大和尚「安排行程」、「侍候汤药」,处理大和尚私人事务,即做「资料存查」、「文书供应」,提供住持之需;尤其「典藏保管」常住的山志、规约、文献、契约、法物、秘笈等珍贵资料,并负责「经营会计」、「预算编制」等财务的管理。
(12)、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1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4)、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15)、27)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16)、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7)、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一一柳公权
(18)、所以来到这个讲堂,师父就用三十几年的修行的经验,对心性有所体悟,我能做的,就是把佛陀的真理传播出去。上苍给我不错的口才,后天有相当高的学历,我对弘法利生特别有兴趣,所以师父每天都发这个善愿。我们近布施了三千万(台币),大量的印制法宝,救了全世界的众生。务必要让佛教兴盛,时时刻刻都是发这个愿。
(19)、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20)、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一一孙过庭《书谱》
5、佛陀的格言全部视频
(1)、10)《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真修行人,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2)、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也想第。----《学外认量寿经》
(3)、4)佛陀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觉悟人生。
(4)、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5)、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6)、现在的丛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闭关修行,一般闭关的人有两种目的: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数月,也有数年的。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7)、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8)、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着高尚的愿望。这个很重要的,你想要得到幸福,记得!你的愿望要实现,你就会得到幸福,可是你这个愿望是高尚的愿望。
(9)、15)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言行一致,身心自在。
(1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1)、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12)、4)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13)、26)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14)、佛教主张戒杀素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慈悲心,增长修道者的智慧。「放开肚皮吃素菜」旨在提醒修道者,平时多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爱护一切苦海众生。
(1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16)、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17)、6)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如果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他人的优点,人生就会和谐美满。
(18)、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19)、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生说;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来风香味触得其生说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第你能为也;----《维摩诘经》
(20)、憨山大师这两句格言意在提醒修行者,出家修行是为了生脱死,而了生脱死的方便的修行方式是提起正念,精进用功。不能以经忏佛事为业,这样反而会使自己因造作恶业而堕落。
(1)、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2)、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因此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唯有佛陀开示我们的正道,让我们解脱,这个就是永恒的真理。
(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6)、16)佛家教导我们“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别人对我们好,这有恩,我们要知恩报恩。
(7)、7)原来那些统统是佛菩萨应化,来成就自己圆满的道业,你怎么不感恩戴德?
(8)、客堂是丛林中对外开放的视窗,客堂的知客是丛林中对外交往的重要僧职,举凡信徒进入山门,或为接洽事宜、求助、倾诉,或是参观、礼佛而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知客。知客「接待十方」、「送往迎来」,必须掌握来客的身份、目的,给予适当的待遇。
(9)、19)真正感恩的心,是依教奉行。感恩与慈悲的意念,平时就要养成。
(10)、18)脸上的灰尘一洗而净,心灵的尘埃需要一生去打扫。
(11)、法念住: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12)、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13)、20)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如果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他人的优点,人生就会和谐美满。
(14)、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15)、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16)、18)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17)、21)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18)、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19)、10)如果用残缺的心看待世间,不是世间不美好,而是我们的心已经残缺了。
(20)、现代许多从林的客堂具有很大的许可权。他们既负责调解僧众之间的纠纷,又负责维护佛门清规。既负责重大佛事活动的人员安排,又负责寺院中重大事务的挂牌示众。
(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调节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3)、7)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4)、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5)、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6)、经忏佛事原本是超度亡魂,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等经忏佛事,既要诵经,还要持咒,更要有盛大庄严如法的仪式,所谓严道场、净三界、赞叹申诚、忏悔观行种种,均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近世以来,许多出家人不是将经忏佛事作为超拔众苦、弘法度众的方式,而是作为谋取资材的行为方式,那种荐亡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经忏佛事反增加了僧人造作恶业的机会,因此,近代以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反对出家人整天忙于做经忏佛事。
(7)、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8)、20)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9)、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10)、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1)、我是每主事如尊使,处众还种吃都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法华经》彼复便你风言:‘岂有他国许非他国论耶?’我答言:‘有。自再会想把非于汝及以一切种不道能知。的地好以故?以于种不法虚妄分能中于生执是眼利的地故。若能了们作有好生自再会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能中于不取种不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的地好?不起分能中于。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唐门!略时看言起去,随的地好处中心识利的地来死生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于爱于于能自再会心时看生计是眼利的地,皆汝他国论非是我法。----《愣伽经》
(12)、26)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1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4)、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15)、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16)、还门:收心还照,知道能观之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明朗,所以是第五妙门。
(17)、1)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言行一致,身心自在。
(18)、6)如果用残缺的心看待世间,不是世间不美好,而是我们的心已经残缺了。
(19)、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20)、佛陀讲这一句话,特别特别的重要。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7)包容是一种责任,包容是一种喜悦,生活中多一点包容,就会少一点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