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其物候知识(精选好句6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06 07:05:08

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有关物候的农谚及意思

(1)、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2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3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4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5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立春后的模样。四字词语概括了四季特点和变化。词语具有概括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3)、(注)立夏刮东风即下雨,麦子就会毁了收成。芒种刮北风,意味着天气干旱,田里的青苗自然也就长不好。

(4)、关于文章的说明顺序,小学老师可能已经跟学生说过“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辨认这三种顺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时间、空间很好辨认,剩下的就是逻辑了)。难点在于:逻辑顺序具体包括哪些逻辑顺序?课文第三部分(物候现象来信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就是“从主要到次要”?凭什么说“纬度”是首要因素,而“经度”只能“第二”?对此仍然不求甚解,满足于找到“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的语言标志,是教学浅陋而无效的病症。

(5)、   “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6)、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7)、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接近”一词准确地说明其相似性。)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这四层意思,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排列,说明了物候学在这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8)、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9)、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10)、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12)、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1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14)、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15)、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6)、 一位老师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首长诗,请大家欣赏。

(17)、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在农诊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秋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被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旧时以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因此祭车神成为了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相传,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的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之意。

(18)、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19)、(2)简单地“辨认”说明方法而不去深究这种方法的用意,不和内容理解紧密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20)、课下注释对作者身份的介绍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没有说“物候学家”。这引起了你什么思考?

2、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其物候知识

(1)、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2)、投影重点词语匹配:请将左侧的词语与右侧的解释相匹配:A-B-C-D-E-F-

(3)、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构成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仅有的两个说明文单元。根据比较,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再重复“抓特征”“讲方法”“品语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理清顺序”“读懂事理”“分析推理、质疑问难”方面。

(5)、“候”字从古代的本义到现代义,失去了哪些意义、保留了哪些意义?改变和增加了哪些意义?

(6)、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7)、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拟人 )

(8)、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物候知识):春天如果下场雨小苗就会长的好,秋天就会多收不少庄稼,秋如果寒冷,产生霜降,收成就会受到损失。

(10)、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11)、(1)这不是本课的重点,既非文章本身的整体特点,也不是教材设定的教学重点;

(12)、方法指导:寻找中心句、寻找设问句、寻找关键词

(13)、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14)、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15)、延伸探讨:物候的研究,在当今时代还有没有意义?“大自然的语言”,除了跟农业有关,还有什么应用价值?(如地震预报等。)

(16)、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句将大地“苏醒”后的种种现象一一道来,“次第”是依次的意思,贴切地写出了花开是有次序,先后开放,引人联想;“翩然”是动作轻快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飞翔动作的轻快活泼,进而体现了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一词,本义是怀胎生育,这里用拟人修辞,把植物的成长写得生动形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变黄”“簌簌”两个词语,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声色俱备,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三个词语贴切形象,抓住特征,富有表现力地渲染了冬季的萧条肃杀气氛。)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是”是“这样”的意思,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准确概括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及景物特征,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候的概括说明。)

(17)、(物候知识):东方出现朝霞,而西方天空有厚云,受西风带所影响,将有系统性降水天气。西方出现晚霞,则一般西方天空没有大范围云层,阳光直射大地,这是系统性天气已过境的征兆。

(18)、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19)、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20)、(物候知识):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3、物候的农谚语

(1)、先跳出“说明文教学要点”的窠臼,从科学文本(科技作品)的角度想一想:科学文本,应该教什么?

(2)、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些自然现象”看似直接指代“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其实不然,综合看第二自然段,应该指那些同气候有密切关系,可以预报农时的自然现象。)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农谚和物候关系密切,“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很多与物候规律有关,但不是所有都包含物候知识,“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介绍物候学的研究内容:记录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3)、 精读第7段,划出8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图。讨论:哪一句是本段的焦点句?就是第一句“首先是纬度”吗?

(4)、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为了读懂课文,必须进行“提取整合信息”)

(5)、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6)、(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7)、“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物候学就是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这些说法不是科学的定义,等于什么也没说。

(8)、④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9)、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10)、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清醒、苏醒、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连续、陆续)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悄然、欣然、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纷纷、刷刷、簌簌)的落下来。

(11)、(1)小学阶段,教师已经讲了各种说明方法;

(12)、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9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对物候和物候学进行下定义,先说古代农谚到近代研究农业生产。具体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意义。农谚有哪些,也许是现在孩子不了解的。课堂上要涉及一些,让学生去理解。)

(13)、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14)、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5)、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6)、“物候”中的“候”,是“时节”的义项,还是“事物变化”的义项?

(17)、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18)、(特别说明:其他课文,可能集中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或“文化传承与理解”)

(19)、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20)、(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用人性化词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