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1、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原文
(1)、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chuan喘)立见消亡。
(2)、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上,古人认为,形式必须服从、服务于内容,因此,家训之类的文章,一般都用楷书写出,以体现书写者恭敬、认真、虔诚甚至是诚惶诚恐的态度。如果用龙飞凤舞、迂回曲折的草书和篆书写出,则会影响和破坏阅读者的情趣,(因《治家格言》的接受者通常是儿童)而只剩下了它的保存和传世价值。
(3)、《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4)、文·杨清汀 图·「锦绣三阳川」及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5)、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6)、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7)、出自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家中和气顺达,虽然贫穷吃不饱饭,也能使人感到很快乐。钱财和需要要纳税的捐物品,应当尽早缴纳,即便钱袋中所剩的钱财不多,也会感到十分快乐。
(8)、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9)、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10)、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11)、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
(12)、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13)、《治家格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
(14)、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5)、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1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7)、杨清汀先生与其父所书《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中堂,来自于石佛村某家庭,石佛镇常同昌拍摄。
(18)、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19)、凡事应当事前应当有所准备,就像没有下雨,先将房子不善修复;切莫临时抱佛脚,就像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开始掘井一样。
(20)、朱柏庐生于1627年,卒于1698年,享年71岁。本名用纯,字致是朱熹“三服内”的第十三世孙。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2、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多少字
(1)、我熟悉《朱子家训》较早,受父亲影响,是从写楷书中堂开始的。农村人讲究不多,但每家上房总要挂一幅中堂,《朱子家训》楷书中堂尤受欢迎。宣纸装裱太贵,也无名家来写,当地许多人就从外面进来了晒图纸,背面光洁白净,尺幅宽大,正好用来写字。父亲常用这种纸给人写朱子家训,他认为字是上房挂的,和先人牌位摆在一起,是一家的门面,所以写起来如对神明,很工整。我其时没有父亲的楷书功夫,不过干净、匀称,还是能做得到。但习之既久,好之愈切,竟也能熟诵它。予生也钝,疏于自律,难望朱老夫子项背,知之少而行之不能,就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也做不到。好家训的原因,其一是用它来打过楷书的基本功,其二是总想痛快一观别人真功夫写就的治家格言。遗憾的是,现时的真书家虽曾有过童子功,成名成家后,大多不屑或没时间去写,不愿为朱子传名,难得一睹上乘之作;假书家满天乱飞,拙于写或干脆写不了,可以忽略不计。见得多的,还是父亲在硬纸上为农家写就的。父亲的楷书在欧、虞、褚三家间游离,和他的为人一样,方正中透出几分灵性,满纸干干净净,和蔼可亲。十多年来,父亲写的朱子家训不下千幅。不过,父亲的字看得多了,熟了,又冲淡了我欣赏的感觉。心向往之的,倒是一批前清名儒为我家所写的治家格言。听父亲说,任士言山长、翰林张育生、哈锐、刘永亨、刘尔?、杨思诸先生,都为家里留下了朱子墨香,一年轮换着挂,字都很有味道。但有两个人的字挂的时间长,一个是任山长,因与我家为世交;一个是本家的润身公(字雨亭,光绪戊戌进士)。先儒的家训,或因家道败落送了亲戚,或在三年困难时期被祖父换了烧饼,或在“破四旧”时化为灰烬。总之,我无缘得见!不过,父亲常念叨,竟也能想象出一些风神。只在十多年前,见了巩、秦、阶道姚协赞和侍讲学士景瑗的中堂对联,虽不是《朱子家训》,但笔墨委实惊人,遥想时人在书道上的故弄玄虚,真应该增一些惭愧心。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tui2)堕自甘,家道难成。
(4)、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阐释其意。
(5)、书留千古。刘三民的书法艺术,多见于青州古城的各个名胜古迹题刻,如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云门山上的“望海亭”、仰天山上的“龙骧塔”、凤凰山上的“凤凰亭”、驼山上的“拜佛台”,以及牛角岭、尧王桥、青州偶园古街牌坊楹联等多处,都是先生亲自撰写。
(6)、来之不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成功来得不容易。
(7)、《朱子家训》本为朱柏庐教育子女所用,他在家训中要子女安分守已,勤劳节俭、敦睦人伦、慎冬追远,将古代圣贤理想用平白的话语说给子女们听。这可以看作是儒学齐家思想在一个具体家庭中的实践。所谓训,就是训诫、准则。这些准则,从整体上看,体现了儒学的观念形态,立身正大,从容静气。中国旧学的齐家之说,此为通俗的读本。由训诫而提出的立身之法,为士林所重。本书由于它的深刻、精警,而又明白如话,发人深思,故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话语,迄今已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为百姓所乐道。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8)、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9)、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
(10)、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1)、笔名佛石,一九六四年生,甘肃天水石佛镇石佛村人。
(1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1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4)、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1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6)、因事相争,焉(yan烟)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17)、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8)、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庐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他常对夫人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这里的“居身务期质朴”,就是对立身处事行为习惯上的要求。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
(19)、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20)、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3、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繁体小楷书法
(1)、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他一直在家乡侍奉母亲,设馆授徒,足迹只限于吴中。
(3)、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兰州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甘肃画院、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天水市文联d组成员、副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学论文《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高奖,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出版有散文集《清汀散文》等。
(4)、见富贵而生谄容者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5)、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6)、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7)、书如其人。刘三民的书法成就,还体现在他的人品——为人真诚、从道谦虚、做事严谨,待人既有青州人的热情豪迈,又有学者的严谨有度。青州文化底蕴深厚,学习书法者无数,凡到“三民书屋”请教者,他是倾情教扶谆谆善诱。
(8)、明末清初,朱柏庐其父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随后其为侍奉老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局势稍定后,朱柏庐返回故里潜心教学,为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其注《朱子家训》一书。
(9)、字本泉,号天镜斋主,1944年生于山东青州。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书法自唐楷入手,对颜、欧用功勤,小楷习黄道周、王宠,隶书学张迁碑、石门颂,后又对北碑进行临摹,作品力求秀润敦厚,闲雅自然。学习书法之余尤爱写鱼,师从张鹤云先生,后被收为入室弟子。作品散见多家报纸、杂志,并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10)、翻译: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11)、后来还经常将《治家格言》中的一些名句抄写成对联送给满族的官员和他们的孩子,并将《治家格言》引入宫中,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一起,作为皇子、皇孙们的必修课。
(12)、施恩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13)、狎暱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4)、毋恃(shi是)势力而逼凌孤寡,毋贪口腹而恣(zi自)杀牲禽。
(15)、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6)、不要营造华美的房屋,也不要贪图良好的田园。
(17)、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18)、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用足。”
(19)、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20)、因此,很为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被历代土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费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书籍
(1)、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2)、民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凡书香门第和官宦富商之家,都会人书写《治家格言》贴挂在厅堂之上或书房之中,讲究一些的家庭还会选用高级木料请艺人刻制成匾悬挂于厅堂之上,作为家教训文、家规准则和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教材范本。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纵观历史,做人也好,为官也罢,其成功者大都离不开一个“俭”字,绝无奢华而流芳百世者。鲁相季文子,身为正卿,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却提出了“以德华国”的千古名言。蜀相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只将身后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传给子孙。宋代宰相司马光以“训俭”二字示其继子司马康。他们身为高官,当然并不是过不上奢华的日子,但他们却以俭律己,以俭诫子。
(5)、翻译: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6)、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三阳川某家中上房的《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中堂,图片由中滩镇许玉霞拍摄
(9)、王献生小楷《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书于粉笺册页,共692字,此件作品代表着王献生的小楷风貌。整体看这件作品,格调高雅,柔中寓刚,用笔外拓,点画娟秀中处处流露着厚重的笔风。用笔温润中透着爽利,虽为小楷,却有大字气概,笔画起伏顿挫自如,纵横开阖,笔意连绵,“疏密虚实”、“轻重缓急”和书法艺术的笔墨性情、“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0)、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1)、一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季文子看到国内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身为国相的他感到惭愧。诸葛亮则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子孙一旦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还会有远大的志向吗?
(12)、黄自元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心得撰写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1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4)、自己生活时候一定要勤俭节约,而请朋友的筵席上不要吝啬。
(15)、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1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7)、出自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做事情而是想要别人看到,这便是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沽名钓誉;做了坏事,担心别人知道,而是怕人知道,这便是大的大的恶行。
(18)、《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作者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1627~169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因为敬仰二十四孝中为怀念父亲王修而终生不面向西坐,还曾在父亲墓前攀柏悲号的王裒,就自己改号为柏庐。
(19)、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0)、责任撰稿人 ▷ 东石 特约摄影师 ▷ 兔兔娃
5、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读后感
(1)、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而今,城里人不必说了,高楼大厦之中,名利场内场外,谁还挂《朱子家训》?有趣的是乡里许多农家,新房盖起之后,仍要想办法挂一幅《朱子家训》中堂。至于能否看懂,能否按格言去做,也管不得许多。是一种情结,抑或是一种装饰摆设,一种习俗惯势,也说不清。不过无论城里乡下,现在多的是三口之家,家庭关系全看夫妻之间,紧张也罢,和睦也罢,治家格言逐渐少了规范对象,这恐怕是朱老先生预想不到的。
(3)、心可挽乎命,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4)、《治家格言》中很多内容是对个人生活习惯的指点,教育子孙在做小事中形成一丝不苟的个人习惯。在家训的开篇,朱柏庐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他还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朱柏庐如此关注起床、打扫、锁门、饮酒这些极为平常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平常的点滴小事积累起来就形成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对整个家风、甚至家族子弟的性格、行为和修养都有重要的作用。
(5)、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6)、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7)、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8)、家训诞生地昆山及其周围苏杭锡常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话,到处传唱。
(9)、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0)、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校友书画社社长、浙江大学云南校友会副会长、云南艺术学院外聘教授、省政协特聘书画家。曾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评委、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1)、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幸心!
(12)、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3)、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学论文《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高奖,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出版有散文集《清汀散文》等。
(14)、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1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6)、朱柏庐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17)、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1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9)、宜未雨而绸缪(mou谋),毋(wu无)临渴而掘井。
(20)、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
(2)、出自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说话过多,话说多了必定会有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