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精彩语句
1、《论语》中感恩的句子有很多,今举其一例。
2、当有人不言行一致,空谈浮言,心口不一时,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
3、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6、“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能始终和颜悦色比较难,只在长辈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酒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尝,能算是孝吗?”
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释义: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释义: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1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15、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7、“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19、“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释义: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2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1、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22、"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5、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26、“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释义:“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9、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论语里的精彩语句
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2、译: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5、《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36、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7、这章经文,就是感恩的经文,体现了人们的感恩精神。慎重的办理父母的丧事,追祭远逝的先袒,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感恩的行为。所以说曾子说的这句话也是具有感恩成份的话。
3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0、《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2、《论语学而篇》
43、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4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4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6、译: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4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50、“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释义:”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5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5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53、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54、关于《论语》的精辟句子很多,如:
55、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56、——《论语·子罕》
57、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58、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5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0、这是孔子评论弟子颜回的话。遇事迁怒与人,同样的错误犯两次,这两种毛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颜回正是因为杜绝了这两种毛病,才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论语里的精彩语句
6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译: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6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4、大富大贵,是我们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到的,我们宁可不要。
65、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6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释义: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
67、孔子的名言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6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69、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0、拓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71、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7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73、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74、——《论语·颜渊》
75、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7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77、【原文】
78、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9、【译文】
80、“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81、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82、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释义:孔子说:“活着的时候,用礼来侍奉他;死了以后,用礼来埋葬他;祭祀的时候,用礼来祭祀他。”
8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8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
85、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8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8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8、这里的“三”,意思是多次,不是具体数字。因为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很难察觉,所以一天要多次的反省自己。
89、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90、"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释义:“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论语里的精彩语句
9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9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9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94、译: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9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9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9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9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失并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99、【运用】
10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0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0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10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04、译: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