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家思想名言
1、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扬权》译文: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孔子孟子
3、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4、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5、国力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6、释句:出自《韩非子·饰邪》,大意是:明白地确立法制,抛开私人恩怨,这样才能做到有令必能贯彻执行,有禁没人敢于违反。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韩非子名言】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解释】圣人就是善于恐吓人民的统治者
9、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10、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11、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解释】儒家、道家都主张回到旧时,不变法统,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12、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
13、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14、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15、治国之难,不在治善,而在治奸。唯有惩恶才能扬善,所以想要私斗,惩治凶犯决不能手软。
1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17、世界著名法家是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18、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19、老兵不死不卸甲,便是等老秦人收复失地那一天。
20、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21、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2、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反对“以知治国”。
23、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2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26、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27、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28、烈士不朽,忠魂不灭.
29、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30、后世对董仲舒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董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古代法家思想名言
31、秦人硬骨,不能折腰
32、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富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33、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
34、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5、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36、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天之将明,其黑尤。
37、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38、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39、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
40、庄子的治国之道
41、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法家政治行不通)”【解释】法家不让人民安息,秦始皇调用全国四分之三的壮年劳动力做苦力,这样,法家政治虽然行得通了,但人民却要让统治者淤塞而死了。
42、只是中国二千年才出这么几个改革家,难怪国家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了。
43、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44、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45、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译文: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46、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47、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48、【韩非子名言】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安息)。
49、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50、明确法令制度,使人们知道何为守法,何为违法,违什么样的法给予什么处理,立什么样的功就给什么奖赏;在执法过程中又能公正无私,“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不以个人的恩怨好恶干扰法律的贯彻执行,这样,自然能作到令行禁止。
51、立法名言是:“卫鞅之志,为天下立制,为万民立法,绝不为自己安身立命谋职谋路。”
52、【韩非子名言】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
53、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主道》译文: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54、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55、秦国虽胜,却是惨胜阿,老秦人用后一股热血换来了这次胜仗,如此苦战惨胜,秦国还能坚持几次,再不强大,秦国就是等死。
5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57、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向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58、大争之世,争于实力!
59、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60、董仲舒幼年好学,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儒学。董仲舒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古代法家思想名言
61、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62、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于天下。
6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4、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65、君无见其所欲。——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主道》译文: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6、而在这一篇里面,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思想,意思是要我们不要去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圣贤”或者圣人,而且要放弃所谓的“巧智”。
67、首先来看第一个,在上一篇《·胠箧》里面,庄子提出了著名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都是庄子明确反对的,圣人因为有为,而圣人的出现,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盗贼的出现。
68、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修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69、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70、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
71、“春秋以来,名士以全身自保为功业至上者,不乏其人。然而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为国家流血,自然也包括我卫鞅的鲜血……鞅之生命,鞅之归宿,永远与秦国新法同在!”
72、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73、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其文学功底之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7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有度》译文: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75、商鞅在游走列国的时候,见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受到秦公吞吐八荒的志向感染,决心到秦国一展所学。但同时,他拒绝了与秦孝公渊源颇深的百里老人的举荐信,坚持靠自己的实力接受考核。这种不求安身立命,一心胸怀天下的大公无私之心,既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也符合中国治学治国的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6、战国·韩非《韩非子·心度》。这两句大意是: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他的“以法治国”的“法”体现的是国君的意志。他的法治主张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以法治国”的提法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人民通过立法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