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名言孔子【精选65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23 00:41:25

道德名言孔子

1、比如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教社会管理者们,如何逃避责任!那国难当头时谁来保家卫国?日本入侵时,你往哪里逃呢?只能当汉奸吧,他后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国人流血牺牲时,宴请日军还拍照留念!

2、《论语学而篇》中

3、无独有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政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4、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释义: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6、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释义: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7、素:索求。隐:隐僻之理。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8、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9、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10、致:达到。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便发育成长。

11、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仁为高道德准则。

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释义: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3、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是教人只要锦上添花,别雪中送炭。那国家有问题时谁匡复正道?天下有道,说明有能人治理,用得着你来搅和?你出来把天下搅的无道了,隐了,百姓可苦了。

14、道德是什么?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道德是不同的。看看庄子的盗跖篇庄子托盗跖之口对孔子的质疑就明白了,如果给老庄之道德下个定义就是,生存和延续不可或缺更不能违背之先天规则即道,明道而行即德。道德是万类种性之由来和归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15、孔子治国的主张是仁和礼。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视听言动都合于礼。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仁是人的内心,礼是社会秩序。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16、辟:通“譬”。迩:近。君子中庸之道,就像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17、做好事不求回报要奖励孔子的原话是,《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和他两个弟子子路和子贡的一段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

1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释义: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样真是个君子啊!

1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20、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释义: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1、中节:符合节度法度。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这句话提出“中和”乃天下之根本也,强调“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读出节奏和韵律。

22、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23、在这章经文中,君子食无求饱就是关于温饱的名言。

24、君子素其位而行。

2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6、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7、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称得上好学了。

28、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要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9、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释义: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3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释义: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道德名言孔子

3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2、同时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33、仁,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34、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过去政治思想遗产,创立了仁礼学说。

35、以我的浅薄理解,我认为孔圣人对于治国有一种乌托邦式的情节,缺乏实践,但儒家的后人们将其发扬光大,仁和礼更多适用于治世。春秋战国中耀眼的还是纵横家、法家,他们在乱世为实用,要富国强兵,非法家不可;要纵横捭阖,非纵横家不可;没有强大的国家做支撑,仁和礼都难以实现。孔子的主张无是好的,有点生不逢时的遗憾。

36、如果只赎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风气流行开来,就没多少人肯赎回那些奴隶了。行善之人必须要得到回报,否则就没人肯学做善事了。

37、原文是: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38、正名是孔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3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0、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41、而孔子是思考人性人道的,何谓人?有仁义情感为人。所以孔子是教人怎样认识自然规则和规律以发展壮大自身的。所以,他说有教无类敬鬼神而远之。

4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43、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44、儒家认为信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45、不提以后的儒家思想,只说孔子的思想,他希望人人成为君子,大家谦和友爱,打造一个礼制社会。

46、所以,礼是孔子思想的基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47、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以忠君爱国,宽恕待人,以仁德治国!

48、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49、孔子的初心是想把他的政治思想发扬光大,各处游历讲学。但是等到被统治阶层吃透了孔子思想的时候,社会就变了!因为孔子学说止于帝王。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于公元前134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深得法家精髓的帝王早就把仁礼德政抛掷脑后,儒家的政治思想只是古代统治阶层用来禁锢普通百姓的绳索罢了!通过所谓的儒家政治思想让统治者很顺利的建立一个“秩序和制度社会”

50、孔子活着的时候,连鲁国都治不好,只能叛国外逃跑官要官,所以他的政治主张也只能是个笑话。

51、重教化,轻刑罚。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反对过度榨取,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举贤才,孔子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5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53、所以才提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这些成为君子的准则。

5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释义: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55、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56、孔子关于温饱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57、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发挥自我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本性。

58、孔子是儒家学说代表,“为政以德”是他的政治主张,核心内容是“礼”与“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贵族是治理者和庶民是被治者。孔子的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高理想社会。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两千年封建王朝,90%都是基于儒家学说的德治,对近现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59、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等高必自卑。

6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释义:君主使用臣子时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时应该忠诚勤勉。

道德名言孔子

6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孔子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62、《中庸》原本为《礼记》中的一篇,被宋儒抽出,成为“四书”中的一书,《中庸》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子思著有《子思》23篇,现已不可考,只有《中庸》一篇流传于世。

6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6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65、后来他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功德无量。共同打造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或宗旨!为亿万子孙树立了的崇高人生蓝图或游戏规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