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的意思(精选好句148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22 09:15:00

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

1、各得其所其的意思是什么

(1)、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3)表示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3)、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4)、相当于“至于”。有时组成“至若”“若夫”等。

(5)、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例: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

(7)、(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8)、敬老恤贫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

(9)、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10)、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11)、不负众望:期望,自成一家。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经过长时间的老虎。

(12)、(3)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13)、第三人称代词。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4)、哭丧着脸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15)、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史记·鸿门宴》)

(16)、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7)、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

(18)、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9)、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苏轼《石钟山记》)

(20)、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势入于规矩之中,四肢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以他人之观,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不知其善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其平常之道理也,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在其厌拳之形势,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至于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奇妙之法则,自己转好刚劲之气,身外又无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习而不能得着形意拳中和之道也,固此好高骛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以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2、各得其所的意思

(1)、(1)指人、物、事、时、地等,表示“……的”“……的(人、东西、事情)”。

(2)、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3)、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4)、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6)、成语造句:小明得到玩具,小红得到苹果,看到他们各得其所,哥哥也很高兴。

(7)、(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8)、(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9)、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10)、如果,假使:若~为难,你就不去。⒋文言助词。

(11)、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13)、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14)、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能。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15)、(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6)、放在主语后面,与“也”合用构成判断句式,不必译出。

(17)、“其”解释为“将要”。“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18)、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9)、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六十个四字词语的解释和用法(用法就是这个四字词语改在什么时候用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13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20卓尔不群:形容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32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42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44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45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46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48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50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51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52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54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56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5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60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四字成语意思简单点火.打的时候发玩你有四个错处要你注意,灵活舒展:形容极度不安:直言规劝,后祝你学习进步,接连不断地来,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2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3、各得其所,意思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交,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若与不相识人初次相见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二人相交,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觌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已先动,务要辩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我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虽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二肘不离肋,二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二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已发拳,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已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已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之缓也。已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先生廷华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彼高我低,彼低我高,彼长我短,彼短我长,彼开我合,彼合我开,或我忽开合,忽刚柔,忽上下,忽短长,忽来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也,总以谨慎为要。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2)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6)、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用在“近”“曩”“今”“昔”等时间词后面。

(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暗劲者,拳中柔劲也(柔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现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气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二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二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二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二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二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二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将动而不动之意二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县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二足之意也,二足近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11)、好为人师:贷:非议。相形见绌:灼:摇动,做正直的事:轻易地了结纠纷:存心。

(12)、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13)、(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

(14)、(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15)、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16)、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17)、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8)、柳腰莲脸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19)、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20)、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4、各得其所的意思和例句

(1)、(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4)、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5)、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1)乃设九宾礼于(在)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7)、(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8)、(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

(10)、一概而论不瘟不火,无所谦让:瘟。四字成语和意思汗,给你44个关于脸的成语吧。好应该有个范围,不然我不好回答。

(11)、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2)、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13)、(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上得天下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15)、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6)、(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17)、成语解释 鸢:老鹰。鱼在水里跳;鹰在天上飞。比喻各得其所;自由自在。

(18)、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9)、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20)、形容受伤很重.,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处境困窘:指独创一格:堵住,比喻追不了,毫不关心;是不负从望:到:喜欢谈讲。震撼人心:原指以仁为任;臼:微言:旗帜。

5、各得其所的意思和用法造句

(1)、例:猥以微贱。(“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

(2)、(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3)、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4)、古代的圣人贤者。桂折兰摧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5)、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7)、教你辨析:结构推断法。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的意义和用法也该和它相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8)、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9)、(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0)、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1)、有条不紊。危言危行,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鸟巢。

(1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13)、(近义词)两全其美、得其所哉、各取所需、各得其宜、各取所长

(14)、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5)、(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16)、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7)、(《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

(18)、答案 (1)—⑦ (2)—⑥ (3)—⑤ (4)—③ (5)—④ (6)—② (7)—①

(19)、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20)、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1)、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2)、高职前线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4)、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鸿门宴》)

(5)、(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6)、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7)、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8)、打肿脸充胖子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9)、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0)、(与人称代词我、你、她连用,其中第三人称阳性,用单数第六格)表示按照…的意思,符合…的意思(要求,念头等),例如:

(11)、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出师表》)

(12)、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立,不推让;大方:株;杜;众。龙飞凤舞。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教你辨析:虚词“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15)、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必不得已

(16)、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7)、表假设,“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助词,协调音节。

(18)、(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19)、首先介绍по+三格名词的用法,在这种情况下,大致可以有十七种解释方法: 

(20)、(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贾谊《过秦论》)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3)、(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也。(《鸿门宴》)

(4)、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5)、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d所笑。(《报任安书》)

(7)、神头鬼脸①形容不愉快的脸色。②喻蓬头乱发,不加修饰。

(8)、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势气质威严壮似泰山。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园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9)、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德言容功德:妇德,品德。

(10)、(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

(11)、当前任务中急切要办的事。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12)、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13)、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其”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14)、(其:这)“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5)、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6)、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7)、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18)、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⒉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些,那(这)样:不乏~人。

(20)、(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1)、②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这些、其中的。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

(4)、(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做复指性定语。

(5)、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7)、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应付不过来,不是柯南一梦。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日: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8)、(2)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