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个人生活
1、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黑格尔
2、黑格尔根据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提出的其他一些重要原理,如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矛质统一,认识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等等,也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辩证思想。
3、《耶稣传》的意义是双重的。
4、总之,黑格尔在他的唯心主义的、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之所在,也是黑格尔伟大历史功续之所在。
5、年,黑格尔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6、一方面,如果耶稣不过是施特劳斯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并无神奇之处的人,如果《圣经》上记载的耶稣基督那个“神人”并没有历史的真实性,那么整个基督教信仰就没有历史根据,整个基督教就不能以历史事实作为基督教真理的证明,而基督教如果没有了历史真实性的耶稣就如同天堂没有了创造世界的上帝一样不可思议。
7、然而,正如青年马克思所指出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对于青年黑格尔派来说,世界的现存状态如同法国的君主专制一样,是真实的但不是合理的;黑格尔的思想不能仅仅作为现存政治和文化形态的合理化方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是静观,而且应当是哲学式的行动论。
9、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10、同样,黑格尔论证过,普鲁士这个基督教国家的君主政体与耶稣基督的独特性,完满性和性是相符的,因而二者分别是精神在政治和宗教两个领域内的体现。
11、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基础。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精神”或“观念”。黑格尔所说的“观念”,“精种”不是别的,不过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的概念从人的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的神圣的物。
12、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的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不过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比他的前辈要多得多。
13、前者被贴上了右翼的标签,因为他们力主以哲学式的宁静去适应现存的世界,人物一切都将趋于完善,世界中的恶不过是表面上的附带现象,合理性就潜伏在他们之下。
14、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的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权应当保护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可以参加国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15、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16、面对施特劳斯的宗教批判,老年黑格尔派不得不予以回击。后来倒戈为青年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主力的布鲁诺.鲍威尔(1809~1882)当时就是正统派中极端的代表,虽然他当年只有26岁。鲍威尔是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任务,一生著述等身,哲学,宗教,神学,历史,文化乃至社会政治学科皆有所成。他于1836年创办的《思辨神学杂志》,后来成为老年黑格尔派的报。然而,在他批判施特劳斯的同时实际上也参加了由后者展开的宗教批判活动,尽管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黑格尔精神和老年黑格尔派的精神,但他却更为彻底的推进了宗教批判,以至于他后来的无神论观点比施特劳斯的泛神论观点还要激进。
17、这些对立性终导致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世界的对立。而人与世界的对立是人无法获得自由的根源。
18、世纪的德国,积贫积弱,迷信成风。这为黑格尔的宗教批判提供了土壤。
19、宗教是导致时代对立性之根源,宗教的对立性表现为宗教教义与情感意志的对立性、规则律令与具体生活的对立性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对立性。
20、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21、耶稣当然实有其人,不过他只是在拿撒勒长大并在那里创立了一个教派的历史人物。
22、初的老年黑格尔派主要包括戈舍尔,加布勒和埃尔德曼等学院派人物,他们大多参加了《黑格尔全集》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撰工作。这些人关心的是如何保持住黑格尔的传统,他们所补充的充其量是对继承下来的伟大主张字斟句酌的评论。结果,这些人的名字限制已被人遗忘,对哲学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3、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管理。
24、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5、相反,他认为只有主体,即个体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圣经》的内容具体生动,色彩鲜明。具体说,福音故事是怀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的创作。
26、法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黑格尔的,它的形成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不同的学派,每个学派都秉承了不同的理念与观点,“有的从神、有的从精神、有的从物质中寻找(法的根据和本质)”,而“黑格尔则是从精神的发展中找到了法的本质”并形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的学派。
27、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黑格尔
28、我们可以用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作为划分原则:
29、另一方面,《耶稣传》暴露出黑格尔思想中保守的和革命的双重因素。
30、由上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其现成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所以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利用黑格尔辩证法的时候,认为第一件事就是要对它作一番透彻的批判,剥去其唯心主义的外壳,使辩证法依其本来的形式呈现出来。黑格尔辩证法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伟大领袖马克思、思格斯的批判、改造,才能成为指导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的的武器。
黑格尔个人生活
31、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32、历史上的耶稣确实伟大,但与耶稣基督的伟大不是一回事。
33、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34、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上的许多新成就,不断地冲击着旧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大体形成的星云学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拉马克和哥德的进化思想,无不向人们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必须从发展的观点研究周围现实。作为当时尚有一定进步要求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家黑格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接受了发展的观念,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并吸取前人的若干辩证思想提出自己的辩证法。
35、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6、这恰恰是施特劳斯的宗旨:
37、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38、在黑格尔的时代,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至于前者从后者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则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法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从哲学角度和运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正如黑格尔所述:“法的概念就其生成来说是属于法学范围之外的”。
39、求学于图宾根神学院的黑格尔,在青年时期,甚至将时代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
40、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黑格尔
41、黑格尔的批判中不止有对基督教的批判,也有对犹太教的批判。
42、施特劳斯认为他的著作受到了黑格尔思想的激发。他确实是因为听黑格尔的课才转到柏林大学,虽然只听了几个小时的课,授课人就病逝了。他也曾深入钻研过黑格尔的笔记,深受《精神现象学》的影响,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黑格尔大相径庭。
43、不过,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纯粹思维出发的,它在极本性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建立在反科学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仅仅是在他的唯心辩证法中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而决没有科学地认识到辩证地发生着的客观实在过程;相反地,它实质上是在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形式中歪曲了这个客观实在过程。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一、“精种”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当它达到自我意识的时候,发展就终止了,黑格尔宣布,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精神”所达到的完满的自我认识,是后的的真理;二、自然界作为“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看来,就根本没有任何发展;三、黑格尔认为,当“精神”达到自我意识时,人类历史也达到了终点,不在前进了,他把普鲁士王国看成历史的顶峰,这样,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黑格尔反动唯心主义体系的重压下就被完全扼杀了。
44、由上可见,黑格尔的“精神”象宗教上的“上帝”一样,是世界万物的创造主,实际上,它就是用哲学语言来称呼的“上帝”。费尔巴哈曾说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
45、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46、另一方面,尽管福音故事并不意味着历史事实,但他们既然是个体的创作,就必然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和历史背景。
47、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黑格
48、这是一种解读黑格尔的方式,或许亦符合黑格尔的观点,因为他曾经这样比喻哲学:“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这暗示哲学家不适合做历史时代的改革者或预言家。这种观念历史悠久,一直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哲学静观的理论态度。
4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50、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的物质性的东西——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上,“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后,“精神”在人的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于是它就摆脱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形式——精种的形式。因此,“精神”的发展,就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按照“精神”的发展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51、鲍威尔反对施特劳斯用宗教团体这一神秘实体的无意识创造来解释神话的产生,因为这无疑会使福音书乃至社会历史都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所支配。
52、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
53、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54、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区别在于合理化的方式不同,而他们的基本共同点则表现为激进的人道主义的无神论,因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所以黑格尔派的分裂是首先发生在宗教生活方面。
55、如果历史上的耶稣与世俗的历史人物了无二致,那么不但耶稣基督的神性消失了,普鲁士君主政体的整个神学基础也丧失了。
56、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
57、在黑格尔眼中,社会历史问题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因为宗教是对理性的爱的大束缚。基于理性精神的“自由的爱”,则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王冠。
58、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59、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30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60、年,老年黑格尔派恶宁静一下子被打破了,青年黑格尔运动正式出现,因为施特劳斯(1808-1847)出版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耶稣传》第一卷。这是第一步超出了正统黑格尔学说的著作,他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的理性观念,而不是神学观念。
黑格尔个人生活
61、《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62、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精神”和“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63、因此,他转而研究基督教的产生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力研究在基督教中结成了一种体系的这些表象和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取得世界的统治地位的。
64、在《逻辑学》的第二部分《本质论》中,黑格尔考察了同一和差异、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等等对立范畴的关系,提出了对立统一、矛盾是发展动力的思想。黑格尔批评了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观点。他说,同一是“具体的”,即包含着内在的差异和矛盾的。例如上述的每一对范畴就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内在矛盾是概念所固有的,因此概念才表现出自己的活动,才有发展。用黑格尔的话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当然,黑格尔讲的矛盾也不是现实的矛盾,并且不需要用现实的力量去加以解决,在他看来,一切矛盾到了“观念”发展的高阶段,就自然地趋于的同一,和谐地自相调解了。
65、黑格尔,主要是在《逻辑学》一书中,第一次自觉地表述了辩证滋关于发展的三条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是黑格尔的一大贡献。但是,黑格尔辩证法讲的不是现实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是作为“精神”的各种规定或型式的纯粹概念、范畴的发展。黑格尔把这种发展了解为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过渡的运动,而这种运动的源泉就在于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66、在想方设法使人们的精神摆脱宗教的谬见和对人民进行真正文明的教育之前,政治的进步,至少在德国,不能认为是有保障的。因此,虽然施特劳斯遭到了基督徒的口诛笔伐,并丧失了去苏黎世大学任教的机会,却掀起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
67、在《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中,黑格尔研究了质和量的范畴及其辩证联系,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批评了认为自然界中没有飞跃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说,存在的变化不是平滑进化式的,不是只有量的增减,而是通过质量的相互转化,通过飞跃进行的。逐渐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渐进性的中断”,引起根本的质变。黑格尔曾引用了不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实说明质量转化的规律。但是,这些现实的例证只是作为他的唯心辩证法的注脚罢了。他所讲的质量互变,只是纯粹概念的逻辑推演。
68、黑格尔将宗教视为历史的和当代的深刻矛盾、冲突之表现及解决。他摈除对神的盲目崇拜以及人格神,并否弃对神的依附,而主张以思维把握神。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属无神论史范畴。它必然取代将宗教视为欺骗的启蒙思想家之幼稚的不信神说。黑格尔揭示了宗教信仰之合乎规律的产生和发展,而其理所当然的绪论是:宗教信仰自我退化,并趋于消亡。
69、于是,正统的神职人员昔日对黑格尔思想的潜在危险的怀疑一下子得到了证实,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不得不极力辩白,说施特劳斯认为黑格尔曾提出基督的历史不过是添枝加叶的神话是毫无根据的,并与神学家一起对施特劳斯痛加讨伐。
70、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充分、系统地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人,他用唯心主义观点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综合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一般的运动形态的,还要算他早。”(《资本论》第一卷17页)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关于发展的学说。
71、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了,施特劳斯本人随后发表的《黑格尔学派在基督论方面的各种派别》(1838)一文中,按照法国议会的做法,把黑格尔学派分为左中右三派,不久又出现了老年,青年的说法。
72、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的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说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这是坏的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的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矛盾的社会根源。
73、“否定之否定”的原则是构成黑格尔体系的一切部分的根本规律。所谓“否定之否定”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切发展过程,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正题)被第二阶段(反题)所否定,第二个阶段叉被第三个阶段(合题)所否定,第三个阶段所以叫做合题,是因为它不仅推翻了前阶段,而且把前两个阶段的特点、按照新的方式在自身中结合起来。黑格尔的三段式是牵强附会地硬套在现实之上的一个公式。但是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原则却包含着关于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运动的思想,他把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指出辩证法的否定不是一次的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以“扬弃”的方式保持了初被否定的东西,从而综合了前此发展所取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74、施特劳斯一方面用因果关系(自然律)来检查福音故事,另一方面指出福音故事的逻辑矛盾,把历史上的耶稣与基督教信仰中的耶稣基督区别开来,认为基督的形象完全来自期盼弥赛亚的神话。
75、老年黑格尔派人物存在的现实是合理的,而青年黑格尔派则正好相反。
76、黑格尔认为,“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初,“精神”完全处在自身之中,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逻辑的发展;然后,它
77、而前者之所以终变成了后者乃是因为宗教团体的无意识创造或捏造:“首先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救世主的渴望。我说过,起初有少数人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后来这样认为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而在这之后,这些人就坚信,过去期待于救世主的一切,一定会在耶稣身上发生,他们根据的是旧约圣经里的预言,预兆和对他们的通俗解释。。。由于人民的第一个解放者摩西创造了奇迹。。。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团体不仅不能够而且一定会编造出关于耶稣的故事。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宗教在编造这些故事。。。神话不是个别人有意识的,故意的虚构,而是整个民族或宗教团体的共同意见的产物。”
78、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