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派
1、林徽因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1)、陆小曼和林徽因一样,同是民国时期的白富美,同是才华横溢之人。陆小曼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描得一手好画,对戏剧也深谙其道,可以说在个人才华方面不输林徽因分毫。而且陆小曼是上海滩出名的交际花,据说出门就有十几个男人争着给她拎包,在当时的旧中国,说她是万人景仰的女神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
(2)、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这一双伟大的原则——尊严和健康。尊严,它的声音可以唤回歧路上彷徨的人生。健康,它的力量可以消灭一切侵蚀思想与生活的病菌。我们要把人生看作一个整的。(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3)、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风”是抽象的,却由你的爱你的“笑响”将它“点亮”,使人由听觉到视觉,从各个感官角度来感悟体味。春的“光艳轻灵”都缘自于“笑响”,这是对“爱”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就越是刻骨铭心。
(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自古以来,桃花便是诗歌中的宠儿。“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更是与佳人相连,成为历代诗人心中的寄托。面对灿然的桃花,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从“色”着笔“一树嫣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眼中的一朵朵桃花都带有“露凝的娇艳”,每一朵花儿都热情娇美,与露珠为伍,自有玉洁冰心。诗人巧妙地用“一句话”为桃花写下“玲珑的字眼”。被赋予人化的桃化,光彩照人、芬芳四溢、顾盼有情,这里诗人将自我物化,达至物我交融之境。后,诗人通过联想与想象,吟出“在三月的薄唇边”的浪漫。诗人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独特的体验,写出了内心别样的感受,是唯美精神与浪漫情调的和谐。徐志摩说,《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属同一种境界。
(5)、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
(6)、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7)、有人深感当下诗歌比较小众并正在走向没落,就此请教余光中。先生认为,当前的阅读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大趋势,而诗歌是指向心灵的艺术,只要人们在精神层面有需要,它便永远不会落寞。
(8)、我们无缘途经她的绽放,却永远嗅闻着她的余香。
(9)、1984年,林徽因诞辰八十周年的时候,萧乾写文章怀念她,并在文末感慨道:“她写得太少、太少了。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这当然是不可实现的奢望,约翰逊博士历代不乏,博斯韦尔却只有一个。然而在众所钦慕的言辞丰饶之外,林徽因亦有给朋友写长信的习惯,所以更为现实一点的念想,是希望那些收信人不至于都像萧乾那样因为畏祸而一烧了之,有更多林徽因谈论文艺与生活的书简能够慢慢见诸于世(新近公开的致陈岱孙六封信加深了这样的希望)。目前坊间能看到的林徽因书信集因故缺省太多,即便如此,我们从中也能隐约感知到一种类似济慈书信式的珍贵存在(目前好的林徽因传记当属费蔚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而它的基础,就是林徽因写给费慰梅的一封封长信)。艾略特标举济慈书信中观点的高明与深刻,说它们是“信札中的模范……揭示出了一个令人喜爱的性格”,奥登认为济慈的书信具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活力,可能有一天会比他的诗有更多的读者,这些夸奖移用在林徽因身上,一点也不过分。
(10)、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 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 “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 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11)、有人问我,读诗歌理论会不会束缚自己?我说,读诗歌理论非但不会束缚自己,只会使自己进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更能了解自己诗的未来。国外的艾略特、希尼、布罗茨基,国内的孙文波、臧棣、西渡、姜涛、哑石、王东东、胡桑、茱萸等,既是诗人,又是诗歌批评家。他们的读诗随笔、诗学文章,都可以看看。诗人多多说,诗人写的文章和诗有关系。正是因为是诗人写的,才能从中直接探索到诗歌发生的秘密。
(12)、这是一首美的诗,但也许并不是林徽音好的诗。这种由诗的内容决定的容量上的窄小与情绪上的虚幻,作为一种局限性,随着女诗人个人生活中那种如花似梦的青春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得到克服。时代所赠予诗人的,大多是苦痛的历程,而不是什么笑声灿烂的日子。她的诗中也就多了几分灰暗和沉凝,少了一些明朗与艳丽,唯美精神与浪漫情调也被一种忧郁的气质所逐渐代替。在诗人的艺术自觉精神的反省以及同时代其他诗歌流派的影响下,林徽音后来的诗作就比较少有《笑》这样的对表面形式的追求了。
(13)、《山中一个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徽因。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的全部诗歌作品,十馀篇散文,包括书信,以及文学性较强的《平郊建筑杂录》等。她的诗玲珑剔透,情感纯真炽热,意象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微妙的艺术感受,具有明丽
(14)、林徽因与梁思成,可以说不是文学伉俪,却是事业上的伙伴。林徽因参与并指导了国徽的设计,并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15)、她带着父亲深沉的爱与期许,独立行走在人世间。
(16)、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17)、《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微因众多诗歌中具艺术高度的一首诗。诗歌融内容美与形式美于一体,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讲求格律的和谐美、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跳跃美。意象清新,感情自然。四月是春天中的盛季,一年中美妙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序里,诗人写下了心中的爱,写下了一季的心情。诗人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倾诉的心语。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鹅黄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散发着白莲花般的美丽和爱的光辉。在诵读中能深切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爱、温暖和希望。
(18)、人间四月,万物生长,百花吐蕊,百鸟鸣春。今天适逢林微因逝世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诵读其清雅柔媚的诗歌,以缅怀这位超凡脱俗的人间精灵与天堂精魂吧。
(19)、他们一起外出游玩,一起讨论书中那些充满柔情的诗句,一起憧憬着浪漫的生活。
(20)、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为了表现四月天的柔和恬静,诗歌捕捉的意象动静结合,风光自然。“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虽动却也不失恬静安宁。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无处不在。
2、林徽因是什么派代表诗人之一
(1)、期待各位能够进入我的批评视野,现在90后研究文字中已经有100多人进入了,后应该有200多人进入。而进入批评视野,是一个诗人成熟的表现之说明有一定的写作高度与完成度了。这部90后专著,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现在,国内批评家并不太关注90后的诗歌表现,我曾经提出90后诗人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群体,值得研究和发掘。但是由于学术的策略,学院派批评家对90后的研究比较慎重,民间批评者比学院派更能自由地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毕竟学院研究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更要考虑研究风险的问题。
(2)、作者投稿文本一律采用word格式,音频文件要求mp3格式,大小不超过20M。
(3)、目前,网络的发达一方面可利用的诗歌资源多了,一方面不好的影响随之而来。例如由口语诗滑入口水诗。你们要懂得辨别诗的优劣,避免误入歧途。要多读经典,进入经典。200多年的现代诗歌,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的诗歌财产。外国从波德莱尔开始阅读,国内要从新诗发始的诗人比如李金发开始读,戴望舒、穆旦、艾青、冯至、昌耀等一路阅读下来。你们的路子一定要走正。90后诗人,以及00后,你们这一代具有很多资源,要懂得使用。就怕你们这个群体写作的不确定性,有的人写着写着就戛然而止了。当然,随着阅历的丰富,不要一直处在青春写作的状态,那就要做好诗学铺垫,多读诗和诗歌理论,读诗人的诗学随笔,诗人传记等,以进入经验和知性的层面,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4)、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赴英讲学,在伦敦学院的漫天落叶之下,她结识了多情才子徐志摩。
(5)、诗:《林徽因诗集》(1985年)、《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
(6)、出版诗集《冬日的恩典》(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4年)、《街头的证词》(南方出版社,2017年),批评文集《河南先锋诗歌论》(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语象的狂欢》(南方出版社,2017年)。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研究中心(社会事务)执行主任。现居郑州。
(7)、著名诗人、建筑学家,旷世才女林徽因的诗,善于捕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8)、音顿和义顿可以一致,亦存在错位的可能,声音停止的地方意思还在延续,反之亦然。这些变化可以说正是诗不同于散文的地方,如同建筑物的间架错落,音顿与义顿的相协与对抗构成了一首诗内部的句法空间。这种摆脱旧诗的、力图将形式与内容合二为一的新句法空间的营造,是新月派或者说格律派的用心处。后来废名等人一味强调以“内容”来作为新诗的特征,认为“新诗要别于旧诗而能成立,一定要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要是散文的”(《新诗讲稿》),其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在他自己的诗歌实践中,那号称“散文”的文字却反倒是走向难以卒读的古奥和拙硬,而其后世流弊,则是将写诗等同于写论文。
(9)、现代抒情诗重要的特点就是情感的纯粹化,或者说纯粹情感的抒发。西方现代抒情诗人很多,比如兰波、瓦雷里、马拉美、庞德、艾略特、里尔克、叶芝等等,其表现各有不同。意象派诗人庞德是靠唐诗起家的,就是说,他的意象诗受到了唐诗的影响。象征主义诗人则沿着波德莱尔开创的象征主义前行。超现实主义也属于现代诗的范畴。还有兰波、马拉美进行的纯诗实验性写作。所有以上流派共同构成现代抒情诗的宏大阵营。而到这个时候,抒情诗就不再是单一的抒情,而是渗透、掺杂了其他诗歌元素的复杂抒情,诗歌的呈现效果也变得更有深度。特别是策兰、里尔克把知性的顿悟带入诗歌,诗歌的语言更加具有力度和深沉的思考。
(10)、听审委员:魏静凝竹左儿 云卷云舒 王晶 银色雪原楚楚
(11)、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她的绯闻。
(12)、民国三年(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
(13)、 旭日 温州雨哥 连华
(14)、注:仙鹤徐志摩笔名。林徽因参与了国徽和纪念碑的设计。
(15)、他虽毕业于日本,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抗日派,曾担任过大学校长、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一生为民请命。
(16)、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将彼此的命运牢牢绑在一起。
(17)、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犹如熊熊燃烧的大火,激烈而短暂;那么梁思成的爱就是涓涓细流,无声而持久。
(18)、以下按照发言次序和问答顺序安排。提问者为青年诗派或绿枫诗社成员,不具体注明。
(19)、九叶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林徽因是什么诗派
(1)、但他总是温柔的,沉默地陪伴着她,为她遮风挡雨。
(2)、徐志摩的到来,为她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3)、诗歌题材不同,需要展示的精神向度也不同。但悲情的东西,悲剧性质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有一句话说,在文学中悲伤忧郁永远是文学的主体,文学因此显得更加深沉与高贵。爱伦·坡在评论一首诗的时候,也说过:诗人表面上在乐滋滋地谈他的坟墓,可从这表象下面却硬是涌出一股浓浓的悲郁,于是我们感到心灵在颤抖,而诗歌真正的高尚就在这种颤抖之中。
(4)、Emergingfromspring,itfloatstothesurface
(5)、《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6)、男性批评家对女性抒情诗批评时,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认为缺少知性,多情感。90年代女性诗人,池凌云、蓝蓝,她们的诗理性和情感都有,写的高贵而有节制。爱情是要有的,但爱情不是像空气一样必需。诗人首先也要生存。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缺憾的美,更有一种悲剧的震撼,也更能让人写出好作品。
(7)、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
(8)、两人以朋友的身份交流相处,不仅让林徽因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也锻炼了她的思维写作能力。
(9)、“你不能通过观察较低的人得出较高者的原因和动机,任何这样做的企图都将可笑地把真相歪曲。”阿兰·布鲁姆说。古代人通过仰首注视那些较高者来校正自己,当代人则通过把玩自己的脚趾来揣测较高者。是否承认人就其本性而言有高低之分,以及,究竟是以差异还是一般性来衡量人,这构成古今思想之间的巨大分歧。当古希腊哲人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他们心里想的,是理想的人;拿破仑称赞歌德说,“这是一个人”,他也在重申古代关于人的定义,即堪作事物尺度的、完整的人;这也是《论语》中“子路问成人”的意思,“成人”就是成为人。霍布斯以降的现代思想家篡改了人的定义,人性的真相从此取决于其中低劣、丑陋和一般性的部分。浪漫派可能是后一波企图恢复人的古老定义的思潮,在现代中国,新月派就是它的嗣子。
(10)、抒情诗的内涵是纯粹的情感。情感的高贵纯粹由精粹的语言呈现出来。纯粹的情感是内容,精粹的语言是形式。多多、蓝蓝、池凌云等诗人的诗歌语言就显得十分高雅。另外,就是形式短,一般20行左右。
(11)、 后一节呼应开头,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节奏相同,以词句变格融入更多不得不离去的淡淡的哀愁,“轻轻的”外在行动,“悄悄的”内在心灵,将浓的化不开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出来。
(12)、但在此之前,我们尚且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她为数不多的诗作上,甚至,是集中在几首诗上。诗人赢得荣誉的方式,有点类似于跳高运动员,他挑战的始终是自我能够跃至的极限高度,而令我们记住的,是他做得好的一次。
(13)、问题四:写诗中,情与理哪个先行?情感酝酿和知性思考,您的年纪里比较认同哪种写作?
(14)、同一个人是否可以既充当激情的爱人,又充当真挚的朋友?这个问题甚至让爱与友谊变得更成问题。爱与友谊都要求忠诚与排他,而这一要求很有可能使它们相互冲突。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声称自己是更高的东西。恋爱中的男人或女人或许有一个朋友,但我们很难让一个爱人成为这个朋友的朋友。为什么爱人不可以也是朋友?也许可以,但这比我们平常认为的还要困难。不管怎样,爱与友谊提出了无法轻易分开的共同需求。对于这个问题,不存在教条式的解决办法,只有生活能教导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能力得到爱与友谊的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理解爱与友谊的多层体验是认识自我的关键。
(15)、问题十二:刚刚说的劳动题材,也就是悲情主题,写作时情感容易泛滥,还有其他主题,写作时又容易狭隘,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16)、不是什么题材都可以写。故乡就难写,年轻人不主张写故乡。要写,也要从小的方面去挖掘。秦三澍有一首《低空》很漂亮。由年少时对病的感受进入诗歌。王清平也很赞赏这首诗。这首诗的成熟度和完成度都高。题材不一定要大,要追求后诗的完成。
(17)、(原作刊于1931年10月《诗刊》第3期)
(18)、问题十五:什么才是伟大的诗人?是要有家国情怀,还是诗主题的伟大?
(19)、她一生中重要的三个男人,一个给了她爱,一个给了她家,后一个,却让她成为了她。
(20)、 对三新诗派的宗旨目的风格和追求深信不疑,愿意宣传三新诗派的精神和作品,遵守三新诗派的游戏规则。愿为三新诗派发扬光大奉献。
4、林徽因 派诗人
(1)、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夫妇还共同受邀,参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后,诗词君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林徽因的诗,这首诗用来注解她的一生,再好不过:
(3)、这“形式的生命”,在《莲灯》一诗中,首先呈现为一系列明亮的韵脚。亡魂弥漫的夜色与悲哀,在此刻为“一剪光”所聚拢,照耀,对友人的怀念被大程度地转化为一种自证。岩井俊二电影《情书》末尾,女孩子冲着面前的雪山高喊,“你好吗?”然后再对着那山谷中传来的回音喊道,“我很好。”这样皑皑如雪的自问自答,堪作《莲灯》一诗没有说出的旁白。
(4)、那时的徐志摩也不过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
(5)、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开始将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名字对号入座了。
(6)、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抒情诗。其实抒情诗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文体,荷马时期的史诗(以及随后的行吟诗人)就囊括了叙事、抒情、对话等多种文体的成分,只是抒情诗还没有作为独立的诗歌形式确立下来。经历了13世纪但丁,抒情性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8世纪的歌德,写出了很多抒情诗。直到浪漫主义的兴起,以济慈、雪莱、拜伦等人的诗歌为标志的抒情诗正式成为一种文体,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的:"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但后来的抒情诗太过娇情了,乃至于滥情,绚丽的语言,不加节制的情感抒发。人们后来意识到抒情诗的问题,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批判与颠覆。直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面世,成为现代抒情诗的开端。
(7)、 他认为:“诗的真妙处不在他的字意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康河开启了他诗文的灵性,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发轫之处,《再别康桥》又一次攀登诗坛的巅峰,令人眼眸为之一亮,心弦为之一振。
(8)、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9)、Isit?Itmadetensofthousandsofwindbellsring
(10)、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11)、后来他们曾陪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了我国许多地方,又有了一段眉目传情,可是却花而不实,没有结果。
(12)、七月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13)、她另有一种悲哀,是关于世间的无限和个人的有限,几乎可以上接陈子昂、李白,又不同于男诗人的金戈铁马为出路,她的出路是爱,并且不满足地追索爱的道理,后给出了绝望的勇气。我以为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14)、1919年,也就是林徽因随父亲赴英的前一年,18岁的梁思成便到过林徽因家中拜访。
(15)、或许第一次,在百年新诗的历史中,我们如是遭遇“爱与友谊”的并列。
(16)、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7)、徐志摩飞到天堂去了,文学风景留在大地,“新月”落下了,林徽因的文学之路还在月下行走。
(18)、但不同于徐志摩的狂热,她的爱是克制而纠结的。
(19)、1920年,林长民离世之后,他还专门给梁思成写信,让他好好安慰林徽因。
(20)、诗歌的形象纯真文雅。首节的“清泉”,涌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闪着光亮,灿烂而分散;次节“花儿”,轻盈中透着细香,随风拂过,散发着生命的光芒;尾节“百层高耸的古塔”“万千转动的风铃”,向空间无限拓展。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意象,清新明快,古拙灵动,声色俱全,使诗歌充满古典蕴味。
5、林徽因的诗派有哪些
(1)、梁思成因车祸住院时,林徽因也每天都陪伴在他左右。
(2)、直到一年之后,经历了情伤的林徽因再次出现在他面前。
(3)、多么深情的告白,但林徽因却没有因此沦陷,而是用一封分手信,结束了二人的关系:
(4)、现代派: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她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并获得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微因精通文理,学贯中西,对文学和艺术,有天然的敏锐与感悟。她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多种文学样式。特别是她的诗作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诗派的优长,每首诗都是她的心绪和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和煦的春风。胡适誉其为“中国一代才女”。徐志摩赞其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6)、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王小妮、芒克、李钢、食指、多多、王家新、黑大春、傅天琳、车前子等。代表作品:北岛《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舒婷《神女峰》《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诺日朗》《大雁塔》,江河《纪念碑》,食指《相信未来》,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车前子《我的雕像》,李钢《蓝水兵》等。
(7)、回荡在这首诗里的健朗夐绝的宇宙意识,以及沉静流丽的句法和转韵,容易让人想起《春江花月夜》。闻一多盛赞这首初唐杰作用一己之力洗去了百年宫体诗的绮靡,而林徽因的这首诗之于当时深陷自恋、柔弱和愁惨情绪中的汉语抒情诗,在今天看来,或也有类似的振拔功用。
(8)、爱如四月天里的新鲜柔嫩。四月的花朵绚丽多彩,而诗歌写“鹅黄”、“绿”、“白”各种花,目的还是为了突出爱的无穷魅力——“新鲜”;爱的勃勃生机——“柔嫩”,以及“喜悦”之情与“期待”之意。诗人在此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对爱的热切期待。
(9)、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10)、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11)、诗可以有人文关怀,诗也需要情感的留白,或者说是隐喻。这个需要你的阅历、阅读量和对问题的把握度。
(12)、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原生家庭残缺的林徽因,长成一个独立清醒,无畏无惧的人。
(13)、她这一生,获得许多美名,也获得许多人的爱。
(14)、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她从小聪慧过人,林长民视她为掌上明珠。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5)、一个诗人的伟大在于诗的伟大,不在于主题的伟大。一首伟大的诗往往很日常,与生命和命运相关。杜甫《秋兴》八首是吸引人,秋兴里面的悲伤、生命意识,这是真实的东西。聂鲁达的伟大在于《二十一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不在于他那些政治诗。而艾略特的《荒原》,写的其实是他内心的忧郁和悲伤。他的妻子疯了,他自己的内心也很绝望。不是什么二战后西方世界的荒原,就是写自己的内心。所以,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才是一个诗人。否则就是虚假,那么,伟大就不存在了。
(16)、这个名字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人们提起他,通常只会说那是林徽因的父亲。
(17)、过去时、现在时与未来时的结构,一首相当完整而的三段式的爱情诗。分别是在手牵着手遥看星空的夜晚,有小船有水岸,重重的愁绪中选定了各自的方向;“你”上岸了,耕种了缤纷的花儿,“我”却依在江上独行,细弱的桅杆还在风涛里摇,远远地望见岸上的生动;也许有一天,思念与回忆,就会溢出思想的禁锢,变成带羽的响箭,私闯你的花园,回到“当年的边境”!林徽因真是出手不凡,诗的具象与意象都相当丰富、细腻而忧伤,同时有绘画般的大量留白,给读者以自由的想象空间。此后林徽因在同一期的《新月诗选》中,一口气发表了《笑》《深夜里听到的乐声》《情愿》与《仍然》,还有《诗刊》第3期的《一首桃花》,都是好诗啊!难怪徐志摩会用“新起的清音”来赞美,并为刊物能发表她的诗而觉“欣幸”。
(18)、说实话,现代抒情诗很难写。诗人,比小说家、散文家都难做。技巧可以说是诗人对词语的偏爱。技巧其实在熟练的诗人面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不存在我写一首诗之前,事先认定要用哪些技巧,这些东西都是语言训练之后融化在血液里的。写的时候,自然而然用到了。还是要多读,多进行训练。
(19)、“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林徽因的诗歌写作是从这个疑问句启动的。在诗人这初的诗中,借助对自身情感遭际的诚实体认,她已然意识到种种人之为人的荒唐、错位和无能为力,宇宙间不息的变幻是的确定,因此重要的不再是抗争和改变,而在于能否正确地理解这一切,接受它,并且爱它,进而以此为基础,仍旧为意志自由留有一丝可能性——“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倘若如此,生活就成为可以忍受的,而高贵和美也奇迹般地能得以保留。林徽因未必读过卢克莱修,但借助十九世纪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她想必已经深深领略了这种卢克莱修式的怀疑和坚定。
(20)、1924年6月,林徽因与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基于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在留学期间,林徽因同粱思成一道刻苦学习,互相探讨,努力钻研,终于学业有成。
(1)、 紫竹 如歌 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