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语录经典语录20句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出处)《礼记·礼运》(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4、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6、③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为师矣。”(《为政》)
7、当然,由于贵族集团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势力,孔子的这种政治理想注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顺利实现。他在鲁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失败之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一个能实行他的主张,但终其一生,他的这一愿望都没有实现。
8、(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10、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1、接受这些文化知识的正规教育,本来是当时贵族子弟的特权。但到春秋后期,平民出身的人士多有通过自学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孔子便是杰出的代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种模仿大人摆设礼器的游戏,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物,以致身为鲁国三家大贵族之一的孟僖子都认为他将会显达,在临死前遗嘱两个儿子向他学礼,以便维护他们的地位。这表明,因为孔子对礼的讲求,上层贵族开始接纳他为自己的同类。
12、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13、志向与利益是每一个人心中必须面对的一组矛盾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志于道的传统,孔子对此也十分重视。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后世的假道学、伪君子们由此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观点,以致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比比皆是。
1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1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不可不懂装懂。
17、(释义)孔孔子说:“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18、2018想成“公”上岸
19、所谓知天命,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命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一对信仰范畴。
20、·未知生,焉知死?(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精选孔子语录经典语录40句
1、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5、(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6、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4、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高境界。)
1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9、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2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哪里还会简陋呢?
精选孔子语录经典语录60句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4、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
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8、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译文)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4、(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16、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泰伯》)
17、(译文)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18、03:道,不同,不相为谋。
19、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20、(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精选孔子语录经典语录80句
1、(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5、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7、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8、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为政》)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故也有人称为孔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12、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当有用处,老板给甲乙两名员工相同的任务,甲综合能力远超已员工,他很轻松的完成了任务,而已没有完成,这时不论是甲员工还是老板都不去挖苦已员工,而是给予理解和包容,终相信已员工一定会越来越好。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18、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19、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0、·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出处)《中庸》(译文)道不离开人而存在。如果有人离开人去修道,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
精选孔子语录经典语录100句
1、·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外表严厉内心虚弱,若用小人来做比喻,大概就像个钻洞爬墙的小偷吧!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6、“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9、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10、(《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1、(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后凋谢的。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13、(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下等的人。)
1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7、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8、小不忍则乱大谋。
19、(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20、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