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孔子论语经典语录集锦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5、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8、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9、(《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0、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言是宥坐之器。
11、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重点字词解释: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看齐贤:德才兼备的人焉:句末语气词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3、2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4、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15、(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6、·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17、(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
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9、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做事只需要晓以大义,小人则不同,需要动之以利害。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0句孔子论语经典语录集锦
1、·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古人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人学习为了沽名钓誉。
4、其妻曰,“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5、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7、12)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1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对于普通百姓,只能让他们听从而去做,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14、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15、即使所有人都厌恶一个人,或者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我们都要仔细观察,不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16、孔子语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
17、·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外表严厉内心虚弱,若用小人来做比喻,大概就像个钻洞爬墙的小偷吧!
18、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見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9、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0、《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60句孔子论语经典语录集锦
1、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保持自得其乐。
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4、·近者悦,远者来。(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让附近的人高兴,远方的人自然就来投奔。
5、계로가귀신을섬기는일을묻자공자께서“사람을잘섬기지못다면어찌귀신을잘섬기겠는가?”셨다.“감이죽음을묻겠습니다.”자,공자께서“삶을모른다면어떻게죽음을알겠는가?”셨다.
6、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9、(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由此引申开来,也可以理解为:能够投身于有价值的事情中、能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人,早晚都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学习知识后经常用实践来检验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13、15)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
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美名远扬,诗经论语堪称国粹,唐诗宋词万古流芳,外邦亦来学中文,我中华儿女怎能不将中国话,行中国书,写中国字,扬中国名。
1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20、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80句孔子论语经典语录集锦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樂贤哉回也
2、·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划。
3、(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4、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别人,但是即使他和别人有不同意见,他也会和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6、42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7、·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8、来唤醒你那真挚的情缘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0、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2、孔子语录: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13、(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15、(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9、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2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100句孔子论语经典语录集锦
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儒家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完成的,孔子有这样的主张,曾子就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善于严于律己,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断反省和提升自己。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5、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6、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8、子曰不知命无以爲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它告诫人们需要务实地脚踏实地,把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够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度过浪漫红尘的几十年。
10、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论语》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不分白昼和夜晚。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光,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学习。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4、礼之用,和为贵。
15、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孔子(BC551年9月28日―BC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远离怨恨了。
19、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