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意思
1、梭罗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字简单、凝练,乍一看都看懂了文字的字面意思,但却不容易理解其深层含义。他在创作这部文学作品时,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信手拈来,巧妙引用印度宗教典故,旁征博引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并用英语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是文学经典之作。
2、5月18日晚上7点半,韦林名著精读首席签约讲师许乃夫将带大家一起领略文学巨匠的作品,浅谈跨文化翻译。
3、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4、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终实现为止。
5、适用于“孤独”、“城市生活”等主题。比如,写“孤独”主题时,可以像寨主这样用:“尽管白天喧嚷热闹,晚上灯红酒绿,但这只是城市的表象。在梭罗笔下,于个人而言,城市的内核是孤独。偌大的纽约城,也不过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6、不必给我爱, 不必给我钱, 不必给我名誉, 给我真理吧。
7、梭罗出名的一本书叫《瓦尔登湖》,他的家乡康科德镇离波士顿不远,镇子外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叫做瓦尔登湖。
8、爱情失利与兄弟逝世使梭罗备受打击,他再没爱上过任何人。然而痛苦还没结束。1849-1859年间,其姊妹海伦、父亲约翰相继去世。更令梭罗陷入精神困境的是,他发现自己与师友爱默生的生态观念也在逐渐背离。
9、梭罗性格中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梭罗的意思)。
10、本文为原创内容。撰文:李妍;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11、《瓦尔登湖》的早中国译本,是由徐迟翻译、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10月出版的《华尔腾》。显而易见,在当时天地玄黄、百废待兴的中国,这样一本寂静的书是不合时宜的,它只能面对被遗忘的命运。
12、百万册畅销书籍及配套网络视频课程《恋练有词》作者;
13、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14、简洁到口语化的诗行里,倾诉着年轻的诗人对梭罗的认同和仰慕。我们从海子包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内的那些以自然、土地为意象的诗歌创作中,也容易体会他与梭罗的情感共鸣。
15、他聊女性主义:“人们可能不知道女性主义都有什么理论,却能记住伍尔夫说的: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自己的房子。”
16、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7、事实上,梭罗的接受在他的故乡美国,也是循着一条类似的路。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和《瓦尔登湖》,都应者寥寥,甚至受到批评和讥讽。但20世纪40年代以后,梭罗在美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美誉。1941年,梭罗学会成立。1985年,《瓦尔登湖》被媒体列入“塑造了美国民族性格的十本书”。曾经仅被认为是爱默生门徒的梭罗,名望和热度超过了他的导师。
18、而或许更重要的是,海子将他对梭罗的喜爱,介绍给了同为诗人的朋友苇岸。苇岸回忆说,1986年冬天,“当时海子告诉我,他一九八六年读的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还一无所知。”从此,苇岸成为梭罗在中国或许忠实的“门徒”。
19、5月18日晚上七点半,真诚邀请爱书、爱读书、爱读好书的朋友们一起在CCtalk直播间一起交流、讨论。
20、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21、通读《瓦尔登湖》你很容易把梭罗与国的魏众多隐士联系起来,他们都是看透人生却不抛弃生命,真正实践自我和艺术的人,将个人和自然生活推向的大师。但仍有所不同,中国人多是抱负不得而郁郁归隐,梭罗开始便认为生活在别处,心系自然,至死不渝。梭罗也用他的行动为我们后人诠释了还有另外的一种生活。
22、且看在中国文人眼里与自然关系密切的陶潜,其出名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暗藏的就是一种大隐于市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中国文人将自然融于人境,形成田园生态文化诉求的心理基础。对于这种心境的概括,北宋理学家程颢做得较好,其诗作《秋日偶成》中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句,点明了中国的文人墨客面对自然景致时的普遍心态,即不论所观何景、景在何处,终都是要归于我心的。
23、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24、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25、(2)Mensaythat astitchintimesavesnine,andsotheytakeathousandstitchestodaytosaveninetomorrow.
26、深沉的老人是睿智的美,活泼的少年是灵动的美。
27、与宦官扰乱朝局、忠良无处可立的社会背景不同,梭罗的对手不再是少数虎视眈眈的野心家,而是整个所谓“文明时代”。 当然,梭罗回归亦有个人层面的契机,爱情的失败和其兄约翰的死亡是其中重要的事件。1839年7月,梭罗与其兄同时爱上了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可惜的是,艾伦并没有接受兄弟俩任何一个的爱意,她后嫁给了一位牧师。求爱风波过后,梭罗与约翰的关系没有因此而生疏。1839年9月,兄弟俩造了一条船,顺着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逆流而上,一直行驶到新罕布什尔州。在那里,他们徒步爬至华盛顿山顶部,接着再顺流而下回到家里。这段美妙的行程后来被梭罗记录下来并集结出版成《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书。
28、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29、为此,乃夫老师呼吁还在梦中游荡的人们,跟着他一起读《瓦尔登湖》,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瓦尔登湖。
30、你们知道梭罗和云说话,你们知道梭罗和树,和水,和小路说话吗?
31、There is no odor so bad as that which arises from goodness tainted.
32、l 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后都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
33、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34、很多人问他文章为什么写这么短,梭罗从来不解释。后来,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关于水,我不知道能说什么,只有深入它,沉进去,我才可以知道它,但那时,我已经死了。
35、没错,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了两年,并且在此期间确实没有断绝与家人和友人的来往。但这是否构成一种瑕疵甚至“破灭”?个人生活上的一些过失或所谓“劣迹”,是否影响到了其著作和思想的真实?何怀宏在《读书》1997年3期发表的《事关梭罗》一文中,逐一反驳程映红文章中的论述,又引述理查德森说梭罗想去隐居的理由,包括“想独立生活几年”和“写出他早就想写的书”,所以“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读者们对梭罗“隐居”的苛刻要求,也许包含着一些误解。
36、梭罗对儒家文化如此钟爱,以至于他常常恰如其分地引用《论语》里的话论证他哲学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7、l 要知道,美的趣味好在露天培育,在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管家。
38、(1)Itrustthatnonewill stretchtheseamsinputtingonthecoat,foritmaydogoodservicetohimwhomitfits.
39、有时候,他还会深更半夜待在小船上垂钓,这些经历让梭罗难以忘怀。“在水深四十英尺处抛了锚,离岸约莫有二三十竿远,有时好几千条小鲈鱼和银色小团鱼团团围住了我,在月光下用它们的尾巴使湖面上出现了涟漪。”
40、通达智慧,不是通过克制和严格,而是通过放任和孩童般的无忧无虑。你想了解任何事,请保持心情快乐。
41、在中国,梭罗的《瓦尔登湖》早在1949年便经徐迟译成中文出版,但实际上在此后的三十余年寂寂无闻,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渐渐大热。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读者是以怎样的心态接近梭罗和《瓦尔登湖》?为什么梭罗的著作里独独这一本受到了如此热捧?发生在梭罗身上的争议又怎样影响了他的形象?
42、有一个追求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美丽的一件作品。
43、因为和路亲近,梭罗美丽的文字是写在路上的,这些文字那么长,以至于世界上大的纸张都装不下,所以这本书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版,我们也没有机会读到它。他写的关于路的文字,总是那么美:
44、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要看你为什么而勤劳。
45、本人的情况也不怎么好,他终生未婚,只爱过一个女子,有一个亲密却早逝的朋友,一个欣赏他的前辈好友(爱默生),和一间木屋(就是书中提到的木屋)。
46、Itisnotenoughtobeindustrious;soaretheants.Itdependsonwhatyouareindustriousabout.
47、读完本期推荐《瓦尔登湖》,您又有哪些感悟呢。在文末留言您对本书的看法或所悟,截止至10月18日中午12:00我们会选取留言点赞前5人送出这本书,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宁静的瓦尔登湖。
48、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梭罗)
49、他曾在美国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50、“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51、l 《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先生如此评价: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52、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53、有一个追求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美丽的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