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为什么去瓦尔登湖隐居【文案67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7-29 03:20:32

梭罗为什么去瓦尔登湖隐居

1、“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2、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1845年3月,梭罗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把斧子,只身一人走进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3、《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4、梭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追求,不同于城市人对金钱名利的执着追求,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他将其称之为——本能。像大多数人那样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阅读、交流、思考,但同时还追求原始状态和野性的本能,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释放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可以坐在树下,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坐在小船里挥舞着船桨击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听回响不穷。他的真性情,丝毫不作为的处事,让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纸张,透过近两百年的光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5、《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6、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7、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阅读梭罗、推崇梭罗的海子和苇岸,是《瓦尔登湖》由冷转热过程中的先行人。他们推动了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热从小部分文人和知识分子扩展到普通大众,也仿佛先一步确定了中国读者接受梭罗的角度与方式。(梭罗为什么去瓦尔登湖隐居)。

8、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9、“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夸大某一种生活呢?”

10、爱默生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拥有一片林地,欣然应允梭罗前去居住。于是,1845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梭罗就去了那里。梭罗为自己搭建了小木屋,尝试过一种自耕自食的独居生活。他在那里住了两年多。

11、Ticknor&Fields出版的《瓦尔登湖》首版,书封是梭罗姐姐索菲亚的手绘,这是梭罗在世时出版的版本。

12、《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13、几次提到“幻听”、“折磨”、“昏迷”,他写:“从上星期四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

14、梭罗曾说,致力于耕作时,我充满了难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从事劳动对未来信心十足。虽然从事劳动学时辛劳的,伴着甘冽的泉水品味着成熟硕果,这滋味难以言述!但他不止于此,他还想播种真诚、真理、朴素、信心、单纯等种子,这些珍惜的品质,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恳切地希望人与人之间少一点客套虚伪,停下忙碌的脚步善待这些珍贵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着头颅,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着这个资本社会,充裕的时间给予了他思维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里,带着对社会的批判,带着对他梦想的执着追求。

15、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识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16、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17、《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18、《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徐迟译。

19、梭罗的父亲从事于铅笔制造业,梭罗有时候也会研究一下这门手艺。一次,他研制出一种新型铅笔,当这个铅笔可以为他带来商业利益时,他又不想干这个营生了。

20、“在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见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妙的金属喇叭声一样。这是荷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这是一首多么美的诗啊!没有叫喊声,没有打闹声,没有车轮碾过的尘嚣声,又的是一种超于尘世的宁静祥和之声。我也有伙伴,“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因为它们虽然更有野性,但没有心机,没有欺骗,是值得信任的,和它们的生活虽然孤单,但轻松,自由。

21、自杀消息传来,常远本打算也去一趟山海关,被同事按住,学校通知他“不许外出,随叫随到”。

22、梭罗在自己创造的桃花源里,并没有忘却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反思和批判。

23、《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24、读完了《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其中也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25、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26、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27、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些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

28、捆扎的塑料绳被仔细编成了麻花辫的样式。5封“遗书”放在抽屉里。

29、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30、梭罗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与主张都未引发太大回响。第一位意识到《瓦尔登湖》价值的评论家是英国人乔治·艾略特,她在1856年1月发表于《威斯敏斯特评论》的书评中,盛赞了梭罗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文字诗意而感性”。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瓦尔登湖逐渐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代名词。

31、他独身于林间,每日与壮美的事物为伴,思考人生的的意义。他曾考上过哈佛大学,曾开过铅笔厂。可是已经成功了的事,他就不想再做下去。我想他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仅仅是想要体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只要活着,就生存在体验的海洋,无以逃遁。

32、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33、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

34、海子曾专门为《瓦尔登湖》作者写了一首诗《梭罗这人有脑子》。因海子的诗,使国内许多人知道了梭罗和《瓦尔登湖》。

35、有人称赞这本书,称赞梭罗不惧世俗,称赞他的特立独行,甚至羡慕梭罗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批判这本书,批判梭罗,觉得这是他逃避的借口。

36、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富,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不足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忘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亲密接触呢?“精神”应该怎样加快脚步,去追赶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

37、一年四季,在瓦尔登湖的日子里,那些生动可爱的小动物,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很好的伙伴,他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仔细聆听狐狸爬过积雪捕捉飞禽时发出的尖叫声;赤松鼠在树间跳跃;每天早晨,看人们带着钓竿穿过雪地去垂钓梭鱼;在起雾的天气里,沿着湖边散步;在阳光明媚的时候,用目光丈量湖的体质,而且还精准地算出它的面积,这一切,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梭罗眼里、梭罗笔下,却显得意义非凡。

38、《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朋友向我推荐很久,趁着这个难得的长假,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画,就被他朦胧的意境所感染。

39、希望我们重新以审慎的眼光,来看待他留给我们的字字珠玑。

40、女主角娜瓦尔在少女时期,与一名少年准备私奔,但不料两人的行为被娜瓦尔的哥哥们发现了,暴躁的哥哥直接开枪打死了少年,娜瓦尔泪眼朦胧跪在爱人的尸体旁,她心中充斥着绝望,只因她是一名基督教徒,而爱人却是伊斯教教徒,所以他们要被活活拆散,要面临生离死别。

41、他聊女性主义:“人们可能不知道女性主义都有什么理论,却能记住伍尔夫说的: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自己的房子。”

42、西红柿大概是简单也是难种的菜。简单在于其成活率高,基本埋在土里,就能长得很茁壮。但也是难的,因为要想西红柿结的硕果累累,就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和耐心,浇水、松土、掐头、架杆、除虫。阳光要足,地要施肥,夏天炙热,每天都要喝水,要喝饱饱的,不能断,隔三差五不行。要每天想它一次,注意疯长的侧枝,稍有忽略,就不好好结果子。

43、书中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日子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考,所以书本推荐标准了这是一本集文学、哲学与博物学于一身的书籍。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李继宏翻译,文字没有过度优美,恰到好处,读来舒心,还能学习一些现在已经不常用但是略显古典的词汇,这些句子和词汇,就如一个优雅的女子,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素面朝天,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富有哲思的句子,虽然时隔快一两百年,依旧适用当今时代,不论中外。

44、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45、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46、他不吃肉、不喝酒,不学习任何职业;从来没吸过烟,没结过婚;不去教堂,也不向政府纳税。

47、在书中的《经济篇》中,梭罗与附近的农民们生活在一起,他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富人的生活生产了巨大的发叉,底层人民的生活艰难,当他们还在为谋求生计而兢兢业业的工作时,富人们却是骄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态,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梭罗感到不公平,认为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碍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碍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48、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49、更不幸的是,1842年,约翰不小心将手指划破,病势发展成破伤风。十天后,约翰不治而亡。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

50、在寂静无声的夜晚,翻开这本富含哲理的书,就像游览一个人的人生历程。

51、梭罗并不是喜欢隐居生活,而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真正的自由人,当不该因为世界中人的手都朝着同一方向乞讨,也就跟风的伸出自己的手;也不该因为有人欣赏,就固守一个方向不变。

52、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53、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54、梭罗逝世于1862年,所以他的作品早已脱离了版权保护期,成为可以自由出版的公版书。正因如此,其译本的多寡与数量能说明《瓦尔登湖》在图书市场上的热度。20世纪90年代,《瓦尔登湖》新出现了刘绯、许崇信、林本椿、王光林、张玲几位译者的中译本。而进入21世纪之后,《瓦尔登湖》的译本数量几乎是爆炸式地增长,如今在图书网站上搜索,能数出四五十种之多。这些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让比较各译本的优劣成为《瓦尔登湖》爱好者们不得不具备的本领。

55、由这个樵夫,梭罗想到,这个社会的底层也会生活着人类的天才,尽管没有被发现,他们却在真实地生活着,思想虽未开化,但却深不可测。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这个社会需要公平,需要给任何人机会。

56、在我院子一墙之隔的,是贴着墙的另一家院子,上来的第一年我就想一块租下来,但遗憾两家房东关系不太好,所以就只租了有大门的这家。直到去年年初,才把隔壁的院子一块租下来。

57、1817年,他生于老弗吉尼亚路上的一所房子里。随后,他们家搬到了麻省的切姆斯福德,后来又搬去了波士顿,梭罗7岁那年,一家人还是回到了康科德。

58、《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作品,据说为了创作这个作品,他专门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他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后来他在瓦尔登湖旁边隐居。

59、(Walden或LifeintheWoods),1854

60、与访客交流需要空间,太近反而无法倾听,谈话保持一定的距离,交流起来才是佳境,宏伟才被显示出来。窃窃私语,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显得人很猥琐。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里是天然的会客厅,人们在那里可以畅所欲言,一两个人时还可以用餐,访客多的时候,就只吃精神食粮。招待访客不必大讲迎接排场,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来取悦访客,这样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后再去拜访的可能性减小。重要的是有话要说,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灵高贵,越宁静越称心。

61、几百年过去了,梭罗批判过的美国政府没有垮掉,工业文明也没有停滞不前,但美国社会并未否定梭罗的“批判精神”。

62、阳光透过细密的树叶,被剪成细碎的鎏金洒落地面。树上,松鼠吱吱叫着,捧着一粒松果,睁着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树下,鹧鸪领着它的孩子在悠闲地散步。地面上,有一只褐色的蚂蚁,就好像是一个强盗,正拽着一只长有透明绿翅的、仿佛是一个公主的昆虫,在艰难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里,这又会变成一个怎样的童话。

63、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64、梭罗认为:美的趣味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预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65、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66、可是,朋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少去一些抱怨,少去一些责任的推脱。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剩余时间,只是有人将其用于手机,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那些时间来给生命留出余地。哪怕,他们只是坐在床边,发会儿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使用时间还不如打打游戏实惠,享受自然只是无所事事浪费生命表现罢了。无所事事固然不好,但碌碌无为又有何意义?留出时间,放松自己,沉浸自然,这样做决不是从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