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论文【文案52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7-28 05:26:18

儒家思想论文

1、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度相生律(又称三分损益法),在音程关系上,五度相生律比西方广泛采用的十二平均律更加和谐,即在五度相生律中,同时弹下任意两个音,总有一种“和声”之感。这一点在古筝“刮奏”手法(经常用来模拟流水的琶音)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3-4组不同音高的五音被连续奏响时,给人的感觉如同置身山水之间,十分旷远协和,原因就是五度相生的律音之间普遍存在着“音音之和”的音程关系。此外,“五声音阶”,即“宫(1do)商(2re)角(3mi)徵(5so)羽(6la)”,相比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音乐作品中多采用的“七声音阶”,缺少了两个具有强情感倾向性的音,即下属音(4fa)和导音(7si),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不容易通过普通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出浓烈的情感,进一步决定了其“旋律柔和”的特点。

2、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中庸》学说是儒家建立的,其整个理论框架建立在“中和”(或“和谐”)的基础之上,其核心与归宿,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一思想,在以后一些儒家学派代表人的论著中,表述得更为明显、直接。如公孙尼(约生于公元前798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嵇康(233~263)的“音专用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体”,和周敦颐(1017~1073)的“溃”、“和”等。在音乐机理层面,我国传统音乐调式体现着“音音之和”与“旋律柔和”的特点。

4、孔子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者了。他不是那种看见别人家死人就喜形于色的人。给别人办丧事的时候,看到别人哭,他也跟着流泪,一天都吃不下饭。孔子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一听到别人哭就跟着哭,只要这一天他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个富有同情心、多愁善感的“暖男”。(儒家思想论文)。

5、儒家思想虽生于春秋末期,但其对中国产生普遍影响的时期却不早于汉朝。因而在汉朝以前,准确来说,无法严格考证儒家思想“作用于”中国音乐艺术这一因果关系。(儒家思想论文)。

6、“有教无类”。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都可不必顾虑家世出身。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为君主服务。我们可从《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略窥孔子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诲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贫寒但学问富足的弟子。

7、(图源:中华珍宝馆APP《曹全碑》清代拓本;王明《元明书翰第六卷·王明隶书唐人诗两首》)

8、其代表人物包括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第一代第二群: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徐复观;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此外,现代新儒家阵营中,还应包括如下人物:陈荣捷、陈大齐、谢幼伟、张其昀、胡秋原等。

9、安宁等在《面向儒家地缘政治》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名为“儒家地缘政治”的模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首先,文章概述了儒家的经典理论,强调了儒家经典理论所主张的“和谐、等级和秩序”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古代中国是如何在地缘政治维度对人类所生活的空间进行划界和空间管理的。后,文章探讨了古典儒家理论是如何参与到现代中国的地缘政治叙事中的。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全球政治实践和思维不仅仅是简单的儒家经典理论延续和继承,它还吸收了多种其他理论思想。据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混合的儒家地缘政治理论,作为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当代地缘政治叙事联结的视角。

10、王梦鸥(注译)王云五(主编):《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六版。

11、随着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与人物研究的开展,两岸三地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为此学生书局策划出版“当代新儒学丛书”,由郭齐勇、高柏园担任主编。丛书收辑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学者共三十位。选取其中精辟之作,以论文集形式出版。每册书后附作者简介,与该作者新儒学研究论著目录。目前已出蔡仁厚、郭齐勇、李明辉三册。

12、  《礼记·乐记》中讲正乐“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在“唱念做打”中,京剧老旦侧重面以唱念为主,其声腔特点与《礼记·乐记》中讲到的正乐不谋而合。老旦西皮唱腔调门标准不低于六字调,二黄唱腔调门标准不低于正宫调,带有一定老生刚强、直立的声腔特点与韵味,又添加运用雌音,进行唱念时高而不尖,宽厚深远,顺畅刚毅,洪亮而又具有韵味,注重丹田气息与共鸣的结合运用,其中以导板、慢板、原版、嘎调等为主要板式,传统戏念白均使用“韵白”。优质的声音带魂入心,有声必有情,如京剧《杨门女将》中“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钓金龟》中“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哭灵》中“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滚滚”等唱腔,《徐母骂曹》中“老身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行路训子》中“想当年你父不幸身染重病”、《遇皇后》中“哀家李后,只因癸未年间是我身怀六甲”等大段念白,铿锵有力,唱腔与韵白相互呼应。出正声,则必有正象,声腔与人物形象相辅相成,经典唱腔朗朗上口,传唱不衰,使观众有大快人心之感。

13、(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2

14、在这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从九场讲座以及与同学老师下午探讨哲学话题时大家展开的无数哲学侧面中,意识到哲学是一门十分庞大,卷轶浩繁的学科,愧于自己作为在哲学面前知识面的浅陋,却更添对其的神往。这几天的哲学经历带给我的改变是巨大的,哲学知识的增盈不仅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语言修辞的准确与优美,学会了从哲学的视域探索我所好奇的学科领域(音乐学便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所领悟之哲学不再留于引用几句哲学家的名言,搬运几个艰深晦涩的哲学词汇,而是一种立体的,非片面的思维模式,一种将理论与与现实生活建立桥梁的人生智慧——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互联网时代,如何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警惕逻辑和情感的陷阱;在学习生活中,为何要时刻审视自己,追问自我行为的意义,而非失去自由,累于外物,盲目地被生活的浮躁裹挟着前进。

15、示例一: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及影响。(2分)

16、谭水清,《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的中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卷,14-16页

17、“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18、他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文学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业,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荣华富贵也有尽头,只有作品及作品的思想,能流传后世。

19、■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亚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重磅推荐: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小论文汇编

21、什么儒家思想,谁的儒家思想?汉语社区与对话式的地缘政治

22、对于“中”的诠释,朱熹指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其具有“正确”的意思,这样的理解都是比较接近儒家真实意图的,“中”是一种端正的态度,我们要将自身向着“正确”的方量端正;在“庸”的方面便出现了一些小分歧,朱熹认为“庸,平常也”,而朱熹引程子的话则是:“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的“平常”可以是一种不变,但“不易”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平常”——平常可以理解为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坚定不变的理想信念来指引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前进方向。

23、(3)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1

24、上海市儒学研究会成立2015年,随后每年组织展开一次上海儒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第三届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

25、■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院教授

26、(图源:笔者亲自在上海博物馆“鼎盛春秋”特展拍摄

27、从中国书法这个整体本身来讲,历史上争论激烈的莫过于“碑帖之争”,究其原因实乃中国书法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用到艺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书写工具、文字演变、文字载体等等,由此中国书法分化出了实用性与艺术性。

28、而碑派书法的基础则像是艺术性。不可否认艺术性源于实用性,但这一实用与“二王”之实用有较大差别——在石头上刻的字。现存大量的石刻作品,无论是《石鼓文》这类的先秦碑刻、《曹全碑》这类的墓志、《石门颂》这类的摩崖还是《始平公造像记》这类的宗教碑刻,都具有其实用价值——长久保留文字。而这并不能说碑派书法就是实用性的,因为书法还是用毛笔在纸上写而非用刀在石头上刻,碑派书法所崇尚的是探究笔和刀、纸和石之间的关系,其艺术性就在于以纸为石、以笔为刀,这也是其与帖派大的不同,同时这也是之后论述的重要基础。

29、LilyKong系全球知名地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任教,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位,现任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

30、这一思潮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既有性的信念信仰,又不与自然或科学相对立,坚持社会文化理想与具体理性,扬弃工具理性,开启了21世纪中国重释、重建传统与批判现代性弊症的文化走向,又延续至今,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继续发挥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在西化思潮席卷全球、包举宇内的时代,国人把儒学弃之如蔽屣,洋人视儒学为博物馆、图书馆,当此情势下,有现当代新儒家兴焉。

3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2、陈燕:《知、仁、勇:论的三达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3、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

34、LawAM.(2021).SituatingstrategicorhybridConfucianism(s):Issuesandproblematics.DialoguesinHumanGeography,11(2):257-2doi:1177/20438206211017772

35、重磅推荐|2010-2019年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建议收藏)

36、Gonzalez-VicenteR.(2021).WhyacriticalgeopoliticscannotbeConfucian.DialoguesinHumanGeography,11(2):248-2doi:1177/20438206211017769

37、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虽然兴起并广为传播,却因为不符合治乱、争霸的政治需要,不受重视,无用武之地;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皇权专制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毁灭性打击;汉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高度集权专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急剧攀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东汉末年,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儒学的性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清流等新思潮的流行,以及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唐统治者采取儒释道三教并行融合的文化政策,儒学复兴受到影响,但在唐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儒家“道统”思想、致力于复兴儒学后,儒学开始复兴;两宋时期,在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以及“重文轻武”的“文官政治”制度体系下,儒学进一步复兴,适应维护纲常伦理、巩固中央集权需要的新儒学和理学兴起,儒学地位继西汉后,攀升至中国第二高峰;明清时期,仍居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于强化专制集权起到了应有作用,但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儒家正统、批判专制,以及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儒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清朝末年,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打着孔子的旗号抨击封建专制和纲常伦理,宜传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篆性用,冲击了儒学正统以及清王朝专制统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张勋妄图借用儒家正统,以“尊孔复古”来复辟帝制,因违背民主共和潮流而失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批判尊孔复古、“三纲五常”、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宣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儒学糟粕进一步被荡涤。(8分。答出其中4条即可,其它能佐证观点的正确史实也可给分)

38、重磅推荐: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分题型解题技巧

39、  关于孝道,儒家十分重视这个真实实际的问题,“孝”不单单只是指子女要顺从父母这么简单,同时关乎于人性的存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在这个方面,老旦与其他行当相比之下是具有独特意味的展现。体现孝道,无非在于长辈与晚辈两种身份之间,而老旦常常塑造长者,剧情又多以两者之间的交流为主,作为弱者成其晚辈孝与不孝之举,成为孝道的感受者。老旦剧目体现的相对较多,问题明显实际,突出了每一个人真实的一面,同时,部分剧目选择了在一出戏里进行了相对应的对比,孝与不孝显得更加明显。如《金龟记》中康氏与张萱、张义,《八珍汤》(《三进士》)中孙淑琳与常天宝夫妇、周子卿夫妇,《李逵探母》中李母与李达、李逵,都是一位母亲与一对亲生儿子孝与不孝的鲜明对比。从观众角度来看,凭着自己内心真实深处的良知,都会对钓鱼奉母的张义、认养贫母的周子卿夫妇、冒险探母的李逵大加赞扬,这与人物的社会身份无关,但此时此刻他们在观众心里,都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做的是人做的事,心底会觉得张义活泼可爱,周子卿夫妇为人洁净正直,李逵虽鲁莽,但在此剧中显得粗中有细,充满一定的安全感,从他们当中获得了对长辈从内心里产生出来的深深的敬意,突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性特征。而对于为官忘本、谋财害弟的张萱夫妇,只认做官父,不认穷苦母的常天宝夫妇,还有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李达,心中会产生一个形容词——“禽兽”,没有做“人”该做的事,也不会有谁对他们的结果有一丝怜悯,更无任何人性可言。而这种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母亲的行为,而从母亲对不同儿子行为的反应体现出来的结果符不符合人内心深处的人性、道德评判标准,不言而喻。

40、“义绝”浮现的历程:作为历史表现的关羽神话

41、首先,他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他说文章有各种体裁,各种体裁都擅长的人是少有的。人们总是以自己所长轻视别人所短。他以“建安七子”为例,这七个人在文坛上是齐肩并驾的,但他们却各有所长,如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等等。

42、何香枝:《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3、然而,“礼乐制度”却也给“乐”的发展带上了“脚镣”。儒家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教化,所以极力推崇具有规范行为的“雅乐”,反对其它形式的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4、作者简介:王雪(1991-),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大学本科,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45、墨法者,墨之浓淡干枯变化也。碑派书法作为书写在纸上的书法,自然会与刻石有差别,这正是上文所讲的碑派书法在墨法上发展的原因所在。在这里,碑派与帖派有相通之处,都在墨法上体现出自然之韵;但它们又有本质区别,帖派之自然源于其实用性,是实用之自然,碑派之自然源于艺术性在宣纸上的表示之法,是一种在规则之下的自然。这样规则与自然的协调就是墨法之重点。再用一个例子(图七)来说明这个问题,

46、(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1

47、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化主体之一。它具有深邃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对后世的思想影响两方面作一简单梳理,从而为现代教育思想提供参考。

48、性回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儒家思想内涵着手,浅析

49、这揭示了为什么我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听觉上给人的直观情感体验总是“平和恬淡”的。同时,“中和”的音乐观还体现在创作者的创作手法上,“曲与词和,声与情和,音与调和”是贯穿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核心。

50、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1、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