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简介【文案86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7-28 04:37:32

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简介

1、作为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苏步青教授专长微分几何,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一生潜心科学,著作等身,他还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包括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科学人才,桃李满天下。苏步青多年来还始终关心着高等教育的基础——中等教育,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还亲自为中学教师上课,帮助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着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因此,德国着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着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3、苏老住浙大招待所,起居饮食都很规范、简便。他吃得很清淡,以素食为主,不吃高档菜,如果我们客气一句,请他多吃一点,他就风趣地说:“老蝗虫到,吃光用光。”苏老每次来杭,都从上海带来一瓶低度白酒,中餐和晚餐都要饮一小盅,这并非是苏老嗜酒,而是一种习惯。现在看来,也许是苏老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4、为了让丈夫和孩子吃饱穿暖,松本米子在十余年里竟没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然而,当她有一次听到学生说苏步青教授的衣服满身都是补丁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

5、苏步青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演奏者才会抚出如此悦耳绕梁的琴音,便探头向舞台中央观望。

6、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简介)。

7、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8、2012年9月23日,是苏步青诞辰110周年的日子,在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4位院士的提议下,苏步青铜制胸像在复旦大学子彬院落成。

9、“……”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位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10、温州自清末民国初以来,孕育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卓有建树的数学家。温州因此有着“数学家之乡”的美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温籍数学家——苏步青。

11、陈景润,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院,当代数学家。

12、在苏步青三年级时,学校新校长名为洪彦远,到任不久,却常听别人提到苏步青;当他亲自看到苏步青的作业时,心花怒放,决定好好培养这个学生。在一次数学课上,苏步青证明一条定理用了24种方法,同来旁听洪彦远当即对周围人说:“将来要让这个孩子留学的。”洪彦远调到北京去后,仍然为苏步青寄来200块大洋,助他完成学业,让他踏上了远赴日本留学的巨轮。(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简介)。

13、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14、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着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15、苏步青在东京帝国大学的学业已经结束,一面是与陈建功的约定,另一面是自己的妻儿,是去是留,一时间无法做出决断,不由整天唉声叹气、茶饭不思。细心的苏松本发现了丈夫的异样,在苏步青抽闷烟的时候问他是否有心事。苏步青把心事和盘托出,表达了他回国建设的愿望。出乎他的意料,米子听到了他的打算,并没有阻止,反而鼓励说:

16、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17、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8、苏步青将诗词的感性与数学的理性结合,对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文理兼通的全才了。

19、时间久了,松本米子了解了苏步青的一切,她不仅没有嫌弃苏步青是个中国来的穷小子,反而被他的上进心和聪明才智所折服,再加上两人每次相见都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说是情投意合、心意相通。

20、苏步青一生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呈现出良好的苏步青效应。苏步青取得的杰出成就,是数学界和教育界的骄傲。(王中毅评)

21、浙江大学搬回到杭州。尽管国民d政府的各项政策使教育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也出现了不少积极分子,但数学系的研究空气,仍然坚持不衰。学生们在参加学运的同时,仍然认真跟着老师们学习和做研究,讨论班进行得有声有色。苏步青和陈建功看到了数学各分支之间联系的必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决定让两名成绩突出的学生谷超豪和张鸣镛同时参加“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浙江大学还为设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输送了几位高材生,也有几位学术上已有成就的教师被选送到国外深造,这是他们为扩大对外交流、博采众长的一项措施。

22、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23、后来,受战乱的影响,浙江大学不得不进行转移。在那个年月,粮食短缺,危险重重,长时间的迁移竟让苏步青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养护和照顾。

24、“苏教授来了!苏教授来了!”1972年9月的一天,上海江南造船厂传出了一则令工人们开怀的消息。

25、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26、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27、在帝国大学举办的一次校园晚会上,坐在座位上的苏步青满脑子正想着他的那些数学推导算式,却被一阵柔美清扬的古筝曲子唤回了现实之中。

28、●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9、从1931年到1949年,这位“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带着他的学生在美、日、英、法等国的期刊上共发表100多篇论文。

30、苏步青深受触动,从此改头换面,潜心学习,终以第一的成绩考入浙东南的高学府——省立十中。

31、“应该尽快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他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看到放样工人几个月才能把船体的三向剖线光顺好,已到古稀之年的苏步青急在心里,甚至忘了自己头上还戴着一顶“反动学术”的帽子。

32、在日本求学的日子极为艰难,初到日本的苏步青不懂日语,他只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过与日本房东日常交流的方式,就初步掌握了日语,并以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33、与老师的这段对话,华宣积多年来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34、舍不下丈夫和孩子的松本米子咬咬牙硬是没有回日本。

35、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有“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之称。

36、铜像上的他目光深邃,深情地凝视着眼前这片土地——当年他开垦的一切早已绿树成荫,而他未竟的中国数学事业和强国之梦正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中传承、实现……

37、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38、这一看不要紧,他一下子就对那名正在轻抚古筝的女孩子产生了莫名的好感,那如初绽的樱花般的女孩子低头抚琴的模样既温婉又娇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又尽显贤淑之仪。

39、1928年,苏步青与松本米子正式结为夫妻,暂居于岳父家里。

40、为了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给妻子带来幸福的生活,婚后的苏步青依然一心扑在课题研究上面,十分专注。

41、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42、每课一练、每周一练、高考真题,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免费资料库。

43、苏步青曾动情地说:我的成功,离不开米子的付出和陪伴。

44、后来,苏步青考入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在第一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感慨道:救国就须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数学乃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吾辈爱国者必当学好数学。

45、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后一面。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46、●1982年1月,领导成立了全国计算几何协作组。

47、谢先生用怀疑的耳光看着我:“你是怎么做的?”我听后感到莫名其妙。要知道,我小时候阅读了许多优秀的古典名著,有些篇章我还能背诵出来。作文的笔法不少是仿照名著的。

48、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49、这句话在苏步青心头久久萦绕,不能散去,他当晚即彻夜难眠,为国家学好数学的志向已经悄悄埋下。

50、苏步青家境不好,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国文老师也轻视他,他便对国文课产生了厌恶之情,加之玩心极重,对县城的新奇事物十分好奇,沉迷于花花世界,便荒废了学业。一学期过去,苏步青的名字出现在了成绩单倒数第一的位置。学校屡次劝说苏步青父母让孩子退学,但父母却不顾家里负担,十分坚持要苏步青留下。可苏步青却依旧我行我素,一直稳坐倒数第一宝座。

51、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52、“想读研究生是好事,没有错。但你考虑问题先要想到国家需要,现在学校急需你担任教学任务,你应该服从。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工作时刻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我们全部的生命贡献给生育和栽培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53、苏松本随苏步青住到了中国,不久日本便对中国发起了侵略。在抗战时期,苏步青收到一封来自仙台的特急电报:松本教授病危!苏步青看后陷入沉默,他与岳父的关系是很好的,但因牵涉到国家的问题,他无法去往仙台探望他老人家。他把电报递给妻子,想让妻子独自回仙台看望父亲。苏松本听了他的话,低下头略略思考了片刻,说出了让苏步青震惊的话:

54、陈老师对着周围的人说:“有这样的学生,也算不枉度此一生。”我连忙接着说:“没恩师当年教诲,学生不敢奢望有今日。”

55、我听完陈老师讲的故事,心里激动,奋发向上的信心一下子增强了许多。我想通了,作文是我写的,老师怎么看是老师的事,和他闹别扭反而影响自已的学习,实在不合算。现在,陈老师又介绍我认识一位朋友——牛顿,我感到自己仿佛与少年牛顿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我有了学习的榜样。

56、年轻的大学生们,时代在召唤你们,历史的责任在激励你们,d和人民在期望你们,愿你们投入到为社会主义祖国前途而奋斗的行列中去吧!

57、他的传奇人生从牛背上苦读开始,他的求学之路经历过全班倒数第他的一生真的在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理念,他在高等数学教育讲坛上辛勤耕耘70余载,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栋梁。既然人人都知华罗庚,为何不去了解一下这位数学界的大佬苏步青呢?

58、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苏步青解释说:“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竺可桢惊愕了。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59、善解人意的松本米子发现了丈夫的变化,在了解了缘由之后就说:我爱你,所以也爱你所热爱的中国,我愿意跟你一起去中国。

60、苏步青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更是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61、“一代胜过一代,科学才能发展,事业才有希望。学生超过老师是对老师的光荣,我人老了,学问也老了,你们要超过我去开辟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

62、苏步青热爱诗词,他的一生一共写下了五百多篇诗词,即使步入晚年,仍然笔耕不辍,写下自己依旧不懈求知的愿景:

63、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数学家似乎是一群“怪人”,他们满脑子都是数字、公式、图形,生活单调乏味,但苏步青打破了人们对数学家的认知。翻开苏步青的人生画卷,是满满的诗情画意。

64、高斯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2+99=10。。。这样一共有50个10因此结果是50

65、尽管苏步青没有机会念书,可是,好学的他却经常在私塾的窗户外面听老师上课。没有课本,苏步青硬是凭借自己的聪慧天资,背会了《三字经》,知道了四大名著的故事。苏步青的父亲小的时候也上过三年私塾,终因为家中贫寒才辍学。

66、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被教国文的谢先生叫去谈话。老师指着手里的一篇作文问我:“这篇作文是你做的?”我拿过作文一看,脱口作出肯定的回答。

67、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以及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

68、苏步青(19023—20017),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发展了“K展空间”的理论,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69、苏步青作为“严师”,门下必有“高徒”。苏步青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上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逐渐形成了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派,谷超豪、李大潜院士都是苏老的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时,更有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胡和生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70、数学家苏步青和松本米子的爱情,跨越了国别、跨越了动荡年代,也跨越了60余载悠悠岁月。

71、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72、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73、苏步青(1902-2003)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共产d员。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2003年3月17日16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74、1988年3月,苏老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从那以后,苏老每次来杭,都必须报告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省政协、省政府办公厅给他安排住西子宾馆或西湖国宾馆,苏老总是婉言谢绝,坚持要求住浙大招待所。他说:“不要多花政府的钱,到家了,住在家里方便。”

75、苏步青在这所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成为了帝国大学想要高薪聘请的讲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日本乃至国际数学界都有名的人才,毅然决然的拒绝了日本的盛情挽留。

76、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77、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校园里,两名中国青年谈起了理想。

78、苏步青全身心投入,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即从参数曲线和参数曲面着手,解决大挠度曲线、空间曲线和曲面的问题。

79、在十中第二年,学校新来了一位名为杨霁朝的数学老师,刚从东京留学回来,看上去是位极有见识之人。第一堂课上,同学们包括苏步青都在期待留洋归来的这位先生会讲出怎样的高谈阔论,却只见杨先生双眉紧蹙,目光投向窗外,叹道:

80、而当时国内科研停滞,造船工业中还在沿用传统繁重的手工船舶线型放样方法,船体数学放样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81、江浙自古出才俊,1902年9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一个山村贫苦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的降生,父亲对这个孩子期望很高,给孩子取名为苏步青,蕴含着期望儿子有朝一日能平步青云之意。

82、年轻的苏步青俊朗、博学,是帝国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能够代课的外国研究生,因此也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83、这句话,改变了正在听课的苏步青的命运——他放弃了成为文学家的梦想,每天只专注于读书思考、解题演算。

84、●1989年,在苏步青的指导和关心下,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立。

85、●1919年7月,在中学校长洪岷初先生的资助下,前往日本留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