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还是来谈谈唐诗的风格的变化。我们知道,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诗坛流行的还是宋齐梁陈那样的红粉的暧昧的靡靡之音,还没有形成唐朝诗歌自己的特色。这种风格,实际上统治者也发现了,觉得大唐都建立了,诗坛还是那么小资那么暧昧,这个肯定不能体现大唐的雄浑气象,所以从李世民开始,就提倡一种新的风格,就是一种刚健的积极、有为、昂扬向上、苍茫高远的风格。
2、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鼎盛的时期。
3、今天晚上鄜州的月亮,只有闺中的妻子一个人看。
4、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著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唐诗三百首赏析)。
5、《唐诗三百首》并不是蘅塘退士一个人编的,这其中还有他的继室徐兰英的功劳。所说,徐兰英还有一个“江南女士”的雅号。有意思的是,《唐诗三百首》有名的注本也是位才女注的,她就是桐城派大师姚莹的外孙李世芬的妻子陈婉俊,字伯英,自称上元女史。
6、这两句用的是抒情手法,寄希望于以后某一时刻,能够合家团圆,夫妻双双坐于帷帐之下,手拉着手擦干眼泪共话离别之情。
7、将来的作文,你可能“出口成章”,不需要反反复复说一堆“口水话”。
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还是写景,但是这个景色完全是那种令人心胸开阔的,这也符合盛唐的特点。盛唐人写景,是那种大场面。你看王维写大漠,他竟然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写登上鹳雀楼,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年轻时写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要是再看晚唐,杜牧李商隐那些诗人,在境界上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这句话我认为是全诗美动人的部分。风平浪静,风帆高悬,这不正是人生一帆风顺大步向前的象征吗?所以,好玩的国学建议,给朋友远行或给学生们的临别赠言,这句话为适合,因为他代表了盛唐的精神,代表了人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9、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著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相传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自唐代就有人开始就在这里修建寺观,现在的建筑和旅游景点则多为清代所建。
12、蘅塘退士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选择了张九龄的五古作为这一卷的开篇之作。而第一卷的开篇,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著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构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14、《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三百一十首,按蘅塘退士的说法: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那有哪些体呢,每体各多少首呢?
15、而到了中晚唐时代,诗歌的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刘禹锡还能有一些豪壮的精神,其他人,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李贺,等,虽然他们都是天才,但他们躲不过时代的裹挟,他们变得消沉了,变得有些小伤感,这种小伤感,到了李商隐那里,变成了低沉悲凉大悲剧,这也代表了晚唐诗歌的特色。
16、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