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散文【文案44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7-27 00:38:43

巴金的作品散文

1、《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

2、《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3、●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4、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5、《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

6、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7、《灭亡》,巴金1928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3年5月,19岁的巴金跟随哥哥尧林离开四川老家,乘船顺江而下,到达上海。4年后,他又去往法国。走出四川与出国是巴金人生的两大转折。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就是在法国巴黎写成的。

8、《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四川人民

9、外面风震撼着房屋,雨在洋铁板的屋顶上像滚珠子一般地响。今晚不会安静了。但这些声音却使我的心更加寂寞。我不喜欢这种好像把一切都埋葬了的环境。一遇到这个我就不舒服。这时我的确有点悲哀,但并非怀念过去,也不是忧虑将来,只是因现在的环境引起的悲愤。这意思很容易明白。我并不是看见花残月缺就会落泪的人。虽然明天便要跟一些人、尤其是三个月来和我玩熟了的几个小孩分别,而且以后恐怕不会再来到这个地方,但我也没有多大的留恋。因为我的心里已经装满了许多许多的事情,似乎再没有空隙容纳个人的哀愁。

10、(2)“在你的房间里,在我的房间里”意即“一回儿在你的房间里,一回儿在我的房间里”,故译为Youtalkedtomenowinyourroom,nowinmyroom。

11、在这个时代,战士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12、小时侯我有一个愿望:我愿在你的庇荫下做一世的孩子。现在只有让梦来满足这个愿望了。

13、《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文生

14、散文集:《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点摘》《生之忏愧》《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无题》《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大欢乐的日子》《谈契诃夫》《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友谊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大寨行》《爝火集》《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再思录》《随想录》

15、《—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中青

16、《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四川人民

17、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18、《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19、《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20、  我拉拉杂杂地讲了这许多,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我不想有系统地仔细分析我的全部散文。我没有理由让它们耗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在这里我不过讲了我的一些缺点和我所走过的弯路。倘使它们能给今天的年轻读者一点点鼓舞和启发,我就十分满足了。我愿意看到数不尽的年轻作者用他们有力的笔写出反映今天伟大的现实的散文,我愿意读到数不尽的健康的、充满朝气的、不断地鼓舞读者前进的文章!                                              1958年4月  

21、  我在前面刚刚说过我的文章里面的“我”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然而绝大部分散文里面的“我”却是作者自己,不过这个“我”并不专讲自己的事情。另外一些散文里面的“我”就不是作者自己,写的事情也全是虚构的了。但是我自己有一种看法: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我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写出文章;也不是只要编辑同志来信索稿,我的文思马上潮涌而来。我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够顺利地下笔。我有时给逼得没办法,坐在书桌前苦思半天,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终于留不下一句。《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曾经劝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两个钟头”。他说,要是写不出来,你就拿起笔不断地写:“我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但是他在写《死魂灵》的时候,有一次在旅行中,走进一个酒馆,他忽然想写文章,叫人搬来一张桌子,就坐在角落里,一口气写完了整整一章小说,连座位也没有离过。其实我也有过“一挥而就”的时候。我在二十几岁写文章写得快,写得多,也不留底稿;我拿起笔,文思就来,好像是文章在逼我,不是我在写文章一样。我并无才能,但是我有感情,有爱憎。我的文章里毛病多,但是我写得认真,也写得痛快……

22、雨一下,海就完全看不见了。我灭了房里的电灯,推开窗户去看外面。只有星星似的灯光嵌在天空一般的背景里。灯光因为雨的缘故也显得模糊了。别的更不用说。

23、《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上海启智书局

24、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25、《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民钟社

26、《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商务

27、《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平明

28、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29、《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文生

30、“五四”以后,从鲁迅先生起又接连出现了不少写新的散文的能手,像朱自清先生、叶圣陶先生、夏硏尊先生,我都受过他们的影响。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自己会时时到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有时它们还会帮助我联想到别的事情。我常常说,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子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譬如我前面提过的那篇日本作家森鸥外的小说《沉默之塔》,我正是读了它才忽然想起写《长生塔》(童话)的。然而《长生塔》跟《沉默之塔》中间的关系就只有一个“塔”字。我1934年12月在日本横滨写这篇童话骂蒋介石,而森鸥外却把他那篇反对文化压迫的“议论”小说当作1911年版尼采著作日文译本(《查拉图斯特拉》)的代序。我有好些篇散文和小说都是读了别人的文章受到“启发”以后才拿起笔写的。我在前面说的“影响”就是指这个。前辈们的长处我学得很少。例如我读过的韩(愈)、柳(宗元)、欧(欧阳修)、苏(东坡)的古文,或者鲁迅、朱自清、夏硏尊、叶圣陶诸先生的散文,都有一个极显著的特点:文字精炼,不拖沓,不覵嗦,没有多余的字。而我的文章却像一个多嘴的年轻人,一开口就不肯停,一定要把什么都讲出来才痛快。我从前写文章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其实我自己是喜欢短文章的。我常常想把文章写得短些,更短些。我觉得越短越好,越有力。然而拿起笔我就无法控制自己。可见我还不能够驾驭文字;可见我还不知道节制。这是我的毛病。

31、  我的两篇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小说和几篇在朝鲜写的通讯报道,译为英文印成小书以后,有位英国读者来信说,这种热情的文章英国人不喜欢。还有人反映英国读者不习惯第一人称的文章,说是“我”讲得太多。这种说法也打中了我的要害。第我的文字毫无含蓄,很少有一句话里包含许多意思,让读者茶余饭后仔细思索、慢慢回味。第我喜欢用作者讲话的口气写文章,不论是散文或者短篇小说,里面常常有一个“我”字。虽然我还没有学到托尔斯泰代替马写文章,也没有学到契诃夫和夏目漱石代替狗和猫写文章,我的作品中的“我”总是一个“人”(只有一回“我是一个鬼”)。但是这个“我”并不就是作者自己,小说里面的“我”,有时甚至是作者憎恶的人,例如《奴隶的心》里面的“我”。而且我还可以说,这些文章里并没有“自我吹嘘”或者“自我扩张”的臭味。我只是通过“我”写别人,写别人的事情。其实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世界上岂止千千万万!每个作家有他自己的嗜好。我喜欢第一人称的文章,因为写起来,读起来都觉得亲切。自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文章,也有些作家一辈子不让“我”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也并非“生而知之”的,连用“我”的口气写文章也有“老师”。我在这方面的“启蒙老师”是两本小说,而这两本小说偏偏是两位英国小说家写的③。这两部书便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柏菲尔》和司蒂芬孙的《宝岛》。我十几岁学英文的时候念熟了它们,而且《宝岛》这本书还是一个英国教员教我念完的。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两本小说。《大卫·科柏菲尔》从“我”的出生写起,写了这个主人公几十年的生活,但是更多地写了那几十年中间英国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宝岛》是一部所谓的冒险小说,它从“我”在父亲开的客栈里碰见“船长”讲起,一直讲到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取得宝藏回来为止,书中有文有武,有“一只脚”,有“独眼”,热闹。它们不像有些作品开头就是大段的写景,然后才慢慢地介绍出一两个人物,教读者念了十几页还不容易进到书中去。它们却像熟人一样,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书中,以后越入越深,教人放不下书。所以它们对于十几岁的年轻人会有那样大的影响。我并不是在这里推荐那两部作品,我只是分析我的文章的各种成分,说明我的文章的各种来源。

32、《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美国旧金山

33、ThereuponIkeptmymouthshut.Iknewyouwouldneverappearstandingbeforeme.Ihadlostyou25yearsbefore.Sincethen,Ihadgrownfromafatherlesschildintoamiddle-agedman.

34、《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

35、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36、《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香港三联

37、Forcingmyeyestoopenwideranddrawingasidethemosquitonet,Ibegantosearchforyouinthepitchdarkness.

38、  我自己刚才说过,教我写“散文”的“启蒙老师”是中国的作品。但是我并没有学到中国散文的特点,可能有人在我的文章里嗅不出多少中国的味道。然而我说句老实话,外国的“散文”不论是essay(散文)或者sketch(随笔)我都读得很少。在成都学英文,念过半本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随笔集》,后来隔了好多年才读到英国作家吉星的《四季随笔》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essay等等,也不过数得出的几本。这些都是长篇大论的东西,而且都是从从容容地在明窗净几的条件下写出来的,对于只要面前有一尺见方的木板就可以执笔的我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倘使有人因为我的散文不中不西,一定要找外国的影响,那么我想提醒他:我读过很多欧美的小说和革命家的自传,我从它们那里学到一些遣辞造句的方法。我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中文的修辞学,却念过大半本英文修辞学,也学到一点点东西,例如散文里不应有押韵的句子,我一直在注意。有一个时期我的文字欧化得厉害,我翻译过几本外国书,没有把外国文变成很好的中国话,倒学会了用中国字写外国文。幸好我有个不断地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我的文章才会有进步。近我编辑自己的《文集》,我还在过去的作品中找到不少欧化的句子。我自然要把它们修改或者删去。但是有几个欧化的小说题目(例如《爱的摧残》、《爱的十字架》等)却没法改动,就只好让它们留下来了。我过去做翻译工作多少吃了一点“死扣字眼”的亏,有时明知不对,想译得活一点,又害怕有人查对字典来纠正错误,为了偷懒、省事起见,只好完全照外国人遣辞造句的方法使用中国文。在翻译上用惯了,自然会影响写作。这就是我的另一个毛病的由来了。

39、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40、2017年1月,华丽升级的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如约启动。为了让读者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在纸质投票方式之外,新设在线投票通道。欢迎您投出手中珍贵的一票,向那些曾带来美好回忆与内心悸动的原创文学佳作致敬!点击下图了解投票详情。

41、至少在梦里,我可以见到你,我高兴,我没有挂虑地微笑,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

42、有人要我告诉他小说与散文的特点。也有人希望我能够说明散文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我实在讲不出来。我并非故意在这里说假话,也不是过分谦虚。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①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近我仍然在写类似散文的东西。怎么我会讲不出“散文”的特点呢?其实说出来,理由也很简单: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我向杂志投稿,也从没有一位编辑先考问我一遍,看我是否懂得文学。我说这一段话,并非跑野马,开玩笑。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一个人要对人说话,他一定想把话说得动听,说得好,让人家相信他。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声调,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完全一样。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或者体裁并不能够限制活人。我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事先想到我这篇文章应当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想的只是我要在文章里说些什么话,而且怎样把那些话说得明白。

43、散文通讯合集: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