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29 03:20:44

二十条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2、我异常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3、《传习录》89条:“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4、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那么紧要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让自己的心灵修行,探寻那种云淡风轻、明月如斯的空灵与幽静。

5、《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而穷其理,是为了实现致吾之知、诚吾之意。但阳明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不是穷事物之理以扩充吾心之知,而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同于前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学者“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其实,正如阳明自己所言:“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6、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对我们的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但要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方可明其万刻苦专研十年,并身体力行,当有小成。名著读书随笔(精选9篇)

7、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8、《传习录》284条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9、王阳明的心学,讲格物致智,知行合当代也不存在过时之说。

10、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他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要把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更不是要把人变成无情无欲的死灰槁木。既非提倡“禁欲”,也不赞成“纵欲”,而是教人“节欲”。“专注一个天理”,把人性当中的“好色、好名、好利”等项一应私心扫除洗净,遵循合理正当的原则,防止情感的泛滥和欲望的膨胀,从而让人在物欲横流、名缰利锁的红尘俗世中立定脚跟,做自己的主人,不盲从,不迷失,不颠倒,不异化,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心灵的自由。

11、而就我们当代的社会来看看,来到书店,会发现琳琅满目的书是那些讲成功学,如何在官场职场左右逢源等等之类的书籍。尤其一些打着什么“速成”标题的书籍,往往受欢迎。其实经典早就有结论,很少有人是通过看这些书取得成功的。有人说“成功学”是当代社会的一大毒药,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成功学”的毒就毒在“急于求成”而流于浮躁这一点上。

12、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13、王阳明先生曰:志不立则事不成。这说明了人生志向的重要性。

14、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名著读书随笔8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之后,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15、一了的解释 .指了解或明白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南史·陆厥传》:“人之著述,不能无病, 曹 陆 又称竭情多悔,不可力强,今许以有病有悔为言,则必自知无悔无病之地,引其不了不合为闇,何独诬其一合一了之明乎?”《

16、而心学的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17、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同样贯穿着我们国家发展建设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有力量,有智慧,完全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致富心愿。改革开放几十年得到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很伟大!

18、这句话很容易解读,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颗纯洁之心。上天赋予我们的本能,吃喝拉撒仅仅是为了生存,我们不贪求太多,对于食物的色香味类,我们也不挑剔。

19、有人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共才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然而曾国藩、梁启超、蒋中正等曾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一直都视王阳明为自己的心灵向导和精神导师。日本的明治维新三杰也都十分崇拜王阳明,尤其是率领日本战胜强大沙俄的“战争之神”东乡平八郎,将阳明心学奉为处事智慧和无上经典,留下“一生俯首拜阳明”的美谈。可见其哲学思想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

20、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此刻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必须要继续读下去的,并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名著读书随笔9暑假里,我读完了《海底两》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探索海底世界的故事。

四十条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①。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来,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2、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3、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5、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7、关注外在生活的同时,必须向内寻求,找到和发现引起外部世界变化的原因,是我们人生的根本和努力的方向。只在外在的果上和相上动脑筋,无异于隔靴挠痒和缘木求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8、这就是第三点:知善知恶是良知

9、很多人都在读关于王阳明的书,这是对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肯定。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是指导思想,人的行为要跟随内心去做事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1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1、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用语言来表达,是为了传播不得已而为之。对《传习录》只是翻译为现代文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并且融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所谓“变化气质”。

12、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13、知道了善恶,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不是应该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人,说天性如此这类鬼话,实则是对自己的放纵和堕落。

14、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应是从学校教育抓。

15、在王阳明看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可分离;知识行的出发点,是用以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已在行中;行是知的归宿,是知的实现,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明察知在起作用;知行工夫统一的目的,就是去除“不善的念”,使心恢复善性,因而,知行统一就是“致良知”,而“吾心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这一功夫的两个环节。

16、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的复杂性,我们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我们难免被它们所扰动,做出违心之事。

17、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18、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9、这就是我理解的阳明心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引。

20、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提出“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而本条却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好像是颠倒了心物之间的主从关系。

六十条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3、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难捉摸。”

4、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5、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来,见仁见智,愿对有兴趣的听众或读者有所助益!

6、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应是从家庭教育抓。

7、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8、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9、(3)《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0、他们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周蓼州的忠义品节在朝廷上显现出来了,追赠了显赫的溢。这五人也所以被后人所敬仰。经过他们墓碑的人没有一个不到墓前凭吊并且流泪的。若是这五人能保住脑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过一生,身份比他们高的人都能够役使他们,怎样能使英雄豪杰们俯首屈身在他们墓前,扼腕痛心,抒发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为他们也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幸运呢!

11、“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与“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一句结合起来看,先说心是功夫之发端处,不能“义袭而取”,然后说“心无体”以否定这个“始”而从“终位”说心体,这正如《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子思不说“始终”而说“终始”,因为一说“始终”就外化而不能“至诚无息”,可结合阳明提出的这两个命题来领会其中的差别。所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即“顺其天则自然”“无有作好,无有作恶”“物各付物”,其实这是性德之圆满的表现,正如大程子以“无适”来说“主一”。“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在物为“理”,在心为“义”,孔子所谓“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良知只是个分辨是非的心,是非只是个喜好和厌恶。只要明白了喜好和厌恶也就明白了是非,只要明白了是非也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阳明先生又说:“‘是非’这两个字是个大原则,而灵巧掌握则在于每个人的造化了。”

13、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多,来源以《左传》多,个人以韩愈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14、《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可是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15、《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6、《传习录》129条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于此不察,直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17、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8、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9、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0、人是血肉与灵魂之躯,那使灵魂飘逸于尘世之上,感觉沉甸甸重要的便是精神。人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同样也是精神世界成长的过程。

八十条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2、据说,王阳明在六岁的时候便开始阅读朱熹的著作,开始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他曾在他的朋友的院子里对着竹子“格物”了七天,病倒了,但依然并没有能悟到物的道理,弄不清“理”在哪儿。知道他三十几岁时,因上书要求制止宦官专权而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王阳明在龙场日夜静思,才悟出了心学的真正道理。这就叫“龙场悟道”。

3、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说了这么多,可能被饶了。其实就是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行动改变自己,让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转变,不断否定自己,继续朝着新的自己转变,直到后成为自己。

6、这个月读的书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实这本书也是朋友推荐,在一次闲聊中他近看的是玻璃大王——曹德旺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见解,他建议我从源头去感受这种思想。

7、这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如果放大了整个社会中洋溢起善意之火,充满温情和暖意,那么恶念就没有机会祸患人间,人间也得以祥和了。

8、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9、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0、(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1、同样广博无垠,深不可测!

1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心外无物;良知;本然与明觉;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

13、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4、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1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6、如果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上所写的内容全部忘掉也没有关系。阳明在《传习录》刚出版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增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这一点是所有读《传习录》的人首先了解的。

17、《传习录》288条:“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1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9、古儒,某种意义上是贵族。而贵族,其意义在于,足够的金钱其有足够的自由闲瑕来从事高等的精神活动,其生活方式足以为世人楷模。只是儒家思想中,无政体论思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无道,却没有以道改邦的思想资源,独善其身之时,难免释儒不分,心性之学遂生。心学之症结,正在于此。古儒而至宋明儒而至新儒家,其政治视野愈下,其因也在此。

20、首先,此书通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同时力图全景式地展现王阳明荡气回肠的一生,旨在让读者轻松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和智慧的精髓,以更好地能真正对当下迷茫的自己有所裨益。

一百条精选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我努力去追寻昨日艰辛,我努力去追寻艰辛的点点滴滴,方知今日生活的不易。人生之路注定是坎坷和不平凡的,但为了生活,依然砥砺前行。

2、阳明先生以致良知来解《大学》“致知在格物”,也是为了实现“为学须有本原”。“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格物致知如不从良知中涵养扩充开来,就会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如何能诚得自家意?阳明先生主张“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致知在格物”不过是致此良知于事事物物,此是“始条理也”,孟子所谓“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始条理”才能“终条理”,所谓“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这就从格物致知自然过渡到诚意正心。

3、王阳明心学,应该说是佛学

4、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人性,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6、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7、罗斯托夫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8、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好磨砺。

9、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10、先生又说:“眼睛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颜色作为它的本体;耳朵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声音作为它的本体;鼻子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气味作为它的本体;嘴巴没有本体,它就以万物的味道作为它的本体;心没有本体,它就以天地万物彼此感应中的是非作为它的本体。”

11、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2、为什么说王明阳的名言可以强大内心?也许跟他的经历有关:年少有为、升职贬职、被追杀、平定叛乱,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就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感悟,这种感悟自是给人强大的内心。

13、问:“这个良知恐怕是无方位、无形体,难捉摸。”

14、阳明先生在历史中只是个配角甚至是个跑龙套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明朝那些事》和主流媒体的影响,终于在历史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角,备受赞扬。

15、《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其中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被广为传诵;所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大量人物,形象丰满,风采各异。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人物之多、场面之盛,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16、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17、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8、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9、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20、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则”字吃紧,“心”不是能思之主体,“心”即是“思”,即是“知”,所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阳明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心无体”,其涵义是:心不是“能感”之主体,而是“心”即“感”。此外,也没有一个“所感”,“心”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感应之活动落在“心体”上,而不是落在纷杂的事物上。是“主一”,而不是“逐物”,专主一个天理,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如落在事物上,则是“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落在“心体”上,“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