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昌龄的诗出塞(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27 02:33:41

20段王昌龄的诗出塞汇总

1、[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3、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和“在看”哦......

4、[1]王世懋:《艺圃撷余》,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77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出塞》第二首,《全唐诗》复作李白诗,题为《从军行》或《军行》。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朱警辑《唐百家诗》本《王昌龄诗》三卷、嘉靖三十三年(1554)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本《王昌龄诗》二卷及明铜活字本《王昌龄集》二卷并作《出塞》,无第二首,则二诗是同题合并,非组诗,故不论。

5、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6、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7、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8、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

9、就是因为王昌龄加上了秦时、汉时的时间限制,让当下的空间交错融入了时间,把眼前的景象变成了世世代代的共同悲剧,格外悲凉。

10、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1、《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唐代:王昌龄

12、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3、李陵没有效仿伍子胥兴兵复仇,也没有像管敢、李绪等降将那样率军肆暴或为匈奴练兵以备南侵,而是“居外,有大事,乃入议”。起初他自叹“无面目报陛下”[14],后又对苏武说:“然陵不死,罪也!”远托异国,他深感“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以至“每一念至,忽然忘生”[15]。江淹《恨赋》形容说:“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16]有国难报、有家难归的心迹剖白,不无自责自谴的痛苦,是李陵留给汉唐文士的主要印象。

14、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15、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16、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17、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1]。围绕该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龙城飞将”之所指。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怀来)。汉军分四路迎击,卫青由上谷、公孙敖从代郡、公孙贺从云中、李广从雁门出兵。出征的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斩首700余级,史称“龙城大捷”。这是汉朝对匈战争的首胜,极大振奋了军心、民心,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持久回响。

18、[33]黄震:《黄氏日钞》卷《史记研究集成》,第559页,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19、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20、我们在阅读这些边塞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40段王昌龄的诗出塞汇总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塞

3、[5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10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5、[54][59]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31页,第26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6、[30]庾信:《庾子山集注》,倪璠注,第27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7、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8、《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9、[6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368页、第7848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11、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12、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13、王昌龄在当时,名气比李白大得多,外号“诗家天子”。他写的七绝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人们称他“七绝圣手”——写七言绝句厉害的人。

14、(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1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16、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17、《长歌行》唐代:王昌龄

18、点击“阅读全文”收听更多古诗!

19、[3]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是平冈(刚)、徐无、土垠、白狼等。平刚考古也发现了大量西汉遗迹及印信,如“渔阳太守章”“白狼之丞”等封泥及“部曲将印”等铜印。参见张郁:《内蒙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4期;冯永谦、姜念思:《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20、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60段王昌龄的诗出塞汇总

1、[53]参见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王昌龄行年考》,第90—11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事迹考略》,第103—141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2、王昌龄《出塞》是七绝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4、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5、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6、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7、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8、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9、王昌龄出身山东琅琊王氏,跟王之涣、王翰一样,也是豪门后裔。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甚至比王之涣还差,王之涣还可以不考试当个县官,王昌龄快40了,终还得自己去考进士。考上后担任的官职是低级别。

10、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11、其“秦时明月汉时关”,兼指秦汉故事,寓意对匈奴战事绵延。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既是写景意象,也是抒情意象。明月是照见、见证之意,如戎昱《从军行》“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23]。汉武帝时,李陵任骑都尉,驻守边关,“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24]。此地古长城又称“遮虏障”,乃李陵出征之地。明月、关隘见证了数百年的对匈作战,总是成少败多。后来有“关山月”的乐府题专写边塞事,如“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等[25]。在“明月”和“关”两词前加“秦”“汉”两个时间性限定词,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边关。

12、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13、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4、[21]王昌龄:《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5、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16、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17、王昌龄的诗《出塞》中是“长征”。全诗如下: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18、徘徊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于丹)

19、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20、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80段王昌龄的诗出塞汇总

1、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95]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第210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卷

3、关键词王昌龄;龙城飞将;李陵;《从军行》;互文性

4、[27]陶渊明:《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第7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5、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6、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7、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8、这明月和边关的景象就没有改变,

9、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0、但为什么是前三首才是第一梯队呢?一个泱泱大国,评选的七言绝句第一名如果只是讲友情、讲寂寞、讲个人或讲深宫女子,未免太小家子气。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凉州词和出塞的大的共同点恰好就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11、[71]钟嵘:《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上,王叔岷笺证,第14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13、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14、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15、《塞下曲》唐代:王昌龄

16、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17、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18、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19、《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20、释义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不是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全诗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指地名,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100段王昌龄的诗出塞汇总

1、王昌龄《出塞》也是乐府诗

2、[69]钟赓起编纂:《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第746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3、边塞诗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也是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4、“少废话,先背出来再说”

5、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6、[110]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卷第20页b,明崇祯吴兴凌氏三色套印本。

7、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8、[3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第12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余人。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广后得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其冬,匈奴数入盗边,渔阳尤甚。[8]

10、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11、[61]沈约:《宋书》,第23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14、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5、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16、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17、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

18、[100]萧子显:《南齐书》卷第993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20、频繁的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王昌龄已有反思和批判。“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74],无休无止的战争使戍边士卒整天提心吊胆,愁容满面。“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75],揭示了边将建功心切,不由控制的乱象。“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76]“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77],写士卒们出生入死,舍身卫国,后却因边将赏罚不分,甚至被黜下狱,令人心寒。“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78],更是对投笔从戎、立功异域充满质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