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心学(Ⅰ)
1、人生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
2、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性格决定行为,而是行为决定性格。并不是因为你是摩羯座,有了一个固定的性格来决定你的行为,恰恰相反,是你的行为在决定你的性格。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王阳明:人到绝境,必有转机。
5、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6、2第2集思想不是免费的
7、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8、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9、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0、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1、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12、站得更高,思想的层次越高,才越不会被眼前的事情蒙蔽。
13、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14、阳明高举“心学”大旗,其重视个体价值的特点与晚明知识界精英们要求张扬主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开端。比如泰州学派的王艮、王学左派的李贽都与阳明之学一脉相承。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是一位把“心学”平民化的思想家。据说他曾经后车载以老母,身着战国时代的宽袍高帽在北京城里招摇过市,实是“心学”要求张扬个性的激烈表现。李贽则从心学重视主体的基点出发,提出“夫心者,人之私也”(李贽《焚书》)的大胆言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色彩。
15、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16、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17、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18、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19、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
20、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明阳心学(Ⅱ)
1、遇到恶人,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2、这种记录的习惯,其实是对自己的生活每天在做一个整理。
3、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4、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5、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蒙蔽,就得“眼大如天”,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想。
6、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7、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8、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9、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0、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1、程朱理学在明初被树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后,一直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中叶。弘治年间,王阳明创立“心学”,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瓦解,由孔子开创的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深刻的真理是简单普通的真理。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才是高明的。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13、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14、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15、那么,既然心是宇宙万物之立法者,人应该追求怎样的精神修养呢?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而把“心学”推向系统完备的理论阶段。《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云:“良知者,心之本体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又云:“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业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国齐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虽然阳明说得玄妙,但我们也可从《传习录》中总结出主要的方面。比如,孝悌礼智信是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面则需要人们努力寻找。
16、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17、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
18、时光一去不复返,转眼之间,年华老去,不知道自己的功业是否能成。
19、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20、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王明阳心学(Ⅲ)
1、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2、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3、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4、王阳明提出过三个原则:你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你应该为你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你应该把任何事情当做你目标的实现手段。
5、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6、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7、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8、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9、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10、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1、王阳明:做个内心有光的人
12、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13、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4、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5、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6、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多的梦面对未来。
17、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18、比如,工作上遇到麻烦,我们可能会选择跳槽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19、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20、王阳明心学的特点如下:
王明阳心学(Ⅳ)
1、王阳明: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示弱”
2、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3、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良这种状况。
4、每年都有毕业生问:老师,找什么工作好?
5、在重要的著作《传习录》中,阳明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又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关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6、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天理也是人心的认知产生的,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
7、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8、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9、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10、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曾被谤逮捕下狱,锦衣卫来抓他时,他从容镇静,毫无惊恐之态,时人无不叹服,这就是一个有心学修养的人的受用之处,也是其做人牛气的地方。如果心学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逐步传播普及,聂豹就不会是一个孤例,而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11、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12、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13、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14、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15、每个人都有一个定盘针,指引着自己前行的方向,这就是人内心的良知。
16、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17、“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18、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
19、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20、?真正牛逼的人,都能分清成功中的实力与运气
王明阳心学(Ⅴ)
1、可惜世人总以为修行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总是在外面找来找去。其实,回到自身,专注当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够了。
2、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3、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4、做事是靠谱的修炼
5、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6、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7、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9、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
10、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
11、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12、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13、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
14、比如,下面这直指当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15、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重要、也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16、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17、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18、阳明心学合内外、一知行,形而上、形而下一以贯之,顾东桥昧于此,故而难明。而且,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是通过诚意而正心,意诚、心正、知致,知既致即是真知,真知即行,从而知行合与佛家的功夫也不同。
19、不要为了假的修行而蹉跎生命。人的一生,要持续不断,努力克服心中的私欲、贪念,要在实践中保持内心的良知。
20、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