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篇一)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译文)因此,圣人要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3、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4、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这句话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7、(翻译讲解):天下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坚硬的东西之中。
8、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道德经》
11、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1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世间凡种.种,都盛极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节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现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一种中庸之道,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譬如严冬熬过必会开春,自然延续了千万年的法则,人也应该遵守。所以“知道”后,人应该采取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谛。
16、大意:天下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7、(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18、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9、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篇二)
1、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
2、(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老子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把复杂的变动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着的双方,一方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矛盾的统一观,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如此,老子还提出事物的发展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是老子对“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认识。老子这些扑素辨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名句赏析):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5、(名句赏析):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6、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7、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8、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9、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0、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1、生命重在热爱的过程,因为结果都已注定,我们无法把握死神来临的时刻,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热爱当下的美好。
12、看过道德经经典语录的人还会看:
13、(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14、大意: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5、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1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7、上善若水。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老子说“上善若水”后,一连发出七个“善”的感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七善”,都是依据水的特性来说明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无为的方法治世,天下就没有不能够治理的。善者,吾善之。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善良的人会人为我很善良。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类对于人性的美好向往。善良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必然也是美丽的、互爱的。
18、27)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20、首先“道”是什么?他是世界初的圆点;演道为玄,难以说清的众妙之门;道之升华,人道合一的天人之境;道之居所,飘缈的人间仙府;道之人格化,烟霞中的神仙谱;道之德尊,众生的护法神:丰盈的道之意象,要从何处来说?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篇三)
1、《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好,感谢阅读!我是诗蓦原创回答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3、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4、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6、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7、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9、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29)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1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13、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14、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5、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16、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17、(译文)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1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19、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了太多身外之物:钱财、名誉、地位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
20、(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篇四)
1、如果一定要一句话来体现道的本真,那就是无欲,本真,任自然。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3、大道广阔无边,无拘无束,而真正的悟道之人也是不会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的。
4、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5、(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8、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长地久。
9、——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0、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11、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12、这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展开与运用。
13、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14、★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总结
15、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6、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7、——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8、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19、(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篇五)
1、——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2、1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3、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6、(名句赏析):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7、老子道德经中的格言警句
8、(名句赏析):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9、(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10、——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11、(名句赏析):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2、(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
13、——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道德经》
15、“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16、《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17、(译文)大的祸害是不知足,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19、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20、(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