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第一篇)
1、没有马关条约,日本人就来不了辽东半岛。他来不了辽东,哪儿会有九一八事变?而没有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也不会屁滚尿流的往陕西跑,他不去陕西,哪儿有什么西安事变?
2、情况紧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拯救变法,背水一战。谭嗣同冒雨会见袁世凯要他率兵杀掉荣禄,对西太后实行兵谏。袁世凯表示:一定竭尽死力,诛除奸贼,保护圣上。谭嗣同以为乌云散走了,袁世凯却飞驰京城将谭嗣同此行密报慈禧,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3、(编者按)今天,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哲学家,“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诞辰153周年,特编发谭嗣同的《绝命诗》,缅怀嗣同公,以飨众宗亲。
4、谭嗣同本可以像他人一样外逃,他却决心成为近代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只愿壮士英灵长眠,先烈精神永存。
5、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没来,第二天他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带了他写的著作与诗文稿本几册、家信一包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
6、当时还有日本志士数人,极力劝说他东渡,但都被谭嗣同拒绝,他说:
7、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8、这哪里是送别哥哥?这分明是一个爱国少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热血生命来帮助仁人志士去挽救国家!
9、而且戊戌变法的目的并不是要进行革命然后建立新政权,而且要改变清朝的政治体制,效法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谭嗣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者这句话是错误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杀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这时的湖广总督是张之洞,这是张之洞第二次出任此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决心维新变法。由维新派领袖、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谭嗣同于同年9月被光绪帝征召入京,授与四品军机章京,参与维新。
10、汀洲芳草歇,何处寄离忧?
11、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12、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谭嗣同的老爸叫谭继洵,这个人勤勤恳恳,不贪不占,在官场上很能忍让包容,官声很好。
14、其实对于谭嗣同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标是救国救民,维新也好,革命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维新能够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何乐而不为呢?换言之,在1898年之前,谭嗣同的思想是维新和革命之间摇摆,没有一定的倾向,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两者区别不大。
15、电影《谭嗣同》剧照一连驾驶班黄怀君
16、帝子遗清泪,湘累赋《远游》。
17、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18、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有上万人,谭君神态慷慨没有一点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走开不听,谭君于是从容就义。唉,多么壮烈啊!”扩展资料作者简介:
19、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0、随后,谭嗣同就在浏阳会馆“莽苍苍斋”静待捕者。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谭嗣同简介(第二篇)
1、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2、1898年9月,荣禄命聂士成的部队驻扎天津,董福祥部队驻扎长辛店。
3、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4、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5、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6、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7、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他自动走向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价值。
8、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党人。
9、湖光千顷月,雁影一绳秋。
10、对于这个转变,李喜所在《谭嗣同评传》中称:“如果说《船山遗书》为其变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漫游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践依据,那么,接触西学则是注入的一剂效果灵验的催化剂。”三年之后,谭嗣同再次来到上海,他又拜访了傅兰雅,此次傅带他参观许多科学仪器及标本,而这一切也让他大受震动,比如他看完远古的化石之后,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于傅兰雅座见万年前之殭石,有植物、动物痕迹存其中,大要与今异。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已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谭嗣同明白了天地万物没有亘古不变者,一切都将过去,世间事物变化如此之快,他觉得自己更要加快速度勇猛直追。
11、在故居中发现不一样的谭嗣同
12、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3、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
14、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
15、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封面
16、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17、谭嗣同虽是典型的官二代、公子哥,但身上没有纨绔子弟公子哥习气。一生喜好结交名士,任侠好义。在北京时,就跟侠士大刀王五结交,还一起谋划借兵救光绪。
18、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19、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书牌
20、“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简介(第三篇)
1、可见当时,维新变法参与者跟是否豪门是没用关系的。谭嗣同参加维新变法很正常不过。
2、谭嗣同是9月24日在浏阳会馆被捕的。在谭嗣同被捕后,他的父亲、湖北巡抚谭继洵并未对其进行营救。究其原因,谭继洵对儿子谭嗣同必死的结局应该是早有预料的,如果不计后果地进行营救,不但于事无补,甚至无异于飞蛾扑火,祸及家族。
3、革命精神激励一代代浏阳儿女
4、浏阳为谭嗣同的变法维新提供了试验场。谭嗣同坚决反对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维新。他把家乡浏阳作为了他变法维新的试验场。从1895年开始,他和唐才常、刘淞芙、欧阳中鹄等浏阳进步知识分子一起,花三年时间筹建了浏阳算学馆。浏阳算学馆是湖南开展新学的先驱,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从此浏阳风气日开。在他短短的四年维新生涯中,他为家乡浏阳的各项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他鼓吹开发本地的煤矿,并亲自在南乡经营一个矿井,以发展浏阳的经济;他联合浏阳的志士仁人,成立了南学分会——浏阳群萌学会;他还在家乡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动员妻子李闰带头参加。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谭嗣同把改变家乡的面貌,与整个国家的变法维新运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5、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6、刚走近故居,谭嗣同半身石膏像映入眼帘,石膏像额头饱满,眉头紧锁,似乎正忧愁国家命运之飘零,这是由著名雕刻家钱海源精心雕刻而成。
7、战友们虽然都是群众演员,但是拍起戏来却都很认真,都很开心,且都过足了戏瘾。
8、这个过程中,谭嗣同写了一部名为《仁学》的书,此书分五十篇,总计五万余字,此书的内容就是,谭嗣同在接受了王夫之思想以及西学概念之后,所做出的思想观念总结。他在此书中也描绘出了一个无暇的世界:“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经过他的这番描述,如果在地球上能够实现,那真是全人类的福气。
9、历史业绩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谭嗣同把希望寄托在伪装支持维新派的袁世凯身上。他身带光绪密诏去找袁。袁两面三刀,假意应允派自己的军队杀掉荣禄。
10、(高必胜万明先谢昌利万天海刘义家吕万伟陈庆兵杨廷立)
11、将所有奏折请这四人来阅览,这已经达到了宰相的职权,于是此四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比如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校、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对外派留学生、训练新军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人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哭诉,太后决定制止光绪帝的这一系列变法。
12、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13、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14、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富朝气的一省。
15、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6、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7、但是现实泼了谭嗣同一盆冷水,变法失败了,对于康有为等纯粹维新派来说无非是再找机会卷土重来。但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一切的意义是不同的,他开始隐约明白在中国维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革命。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鼓动袁世凯起兵,这其实已经是革命派的手段,也就是说谭嗣同的思想或者手段终还是回到了革命派的行列。
18、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19、9月18日当夜,谭嗣同就夜访居住于法华寺中的袁世凯,告知其实施“围园劫太后”的计划。袁世凯答应了谭嗣同的要求。
20、战友们脱下军装,换上清兵服装,战友们都感觉到很新鲜。有一场戏,导演要求大队清兵从城门里面往外冲,嘴里还要大声喊:冲啊!
谭嗣同简介(第四篇)
1、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3、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4、但袁世凯随后立即向荣禄进行了告密,这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在9月21日宣布训政后,囚禁光绪帝于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9月28日遇害。
5、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6、谭嗣同热爱自己的家乡浏阳。谭嗣同对家乡浏阳的感情是深厚的。他先后上十次回家乡,曾以家乡“物产殷阜,矿质充韧”而自豪,给浏阳冠以“东方小瑞士”的美称,并为家乡的道吾山、枫浆桥等名胜古迹写诗。他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命名自己的书斋(“菊石影庐”),多次以家乡特产菊花石雕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并且至少创作了菊花石砚铭8篇。他还为浏阳夏布创作《浏阳麻利述》,详细介绍夏布的生产过程,并自豪地称“中国之麻,吾浏阳所产者有名”。他为家乡黎少谷的《浏阳土产表》作序,积极推介浏阳矿产,就浏阳矿产开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充分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7、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8、诗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9、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10、维新人士决定铤而走险,杀死荣禄,控制在颐和园居住的慈禧太后。
11、编辑、策划、摄影:Putian★1983
12、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13、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14、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15、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16、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吧,环视天涯,哪里还有神州?
17、“浏阳盛产菊花石,谭嗣同钟爱家乡盛产的菊花砚,将自己书斋命名为‘石菊影庐’。并将所读之书、所思之感,写就《石菊影庐笔识》……”讲解员彭银发将谭嗣同的一生娓娓道来,在她的口中,游客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谭嗣同。
18、“每年都有不少人自发去故居或是谭嗣同墓瞻仰。”谭嗣同故居馆长任伶俐介绍,不少“谭粉”由于多次前来,更是和故居的工作人员成为了朋友。“谭嗣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却长盛不衰,永存人们心中。”
19、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20、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谭嗣同简介(第五篇)
1、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
2、光绪实际被软禁了,他传出密诏:“今朕位几不保……设法相救……”
3、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4、谭认为做爱这件事跟蒸汽机的运转没什么区别,跟鸟兽交配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因此,把“淫”提到大的高度简直很无聊。通过机器的运转能够批判落后观念,可见谭嗣同的思维跳跃度是何等之大。
5、“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6、月20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自己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派。
7、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后一首诗——
8、谭嗣同(左二)与时务学堂教习合影
9、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10、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1、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12、其时谭嗣同已经成家,媳妇也是湖南的大户人家,叫李闰,知书识礼,颇有文采;诗歌辞赋,无所不能。夫妻感情甚笃,虽舍不得谭嗣同离开,但李闰不知轻重,并未阻拦。
13、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14、个人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主要成就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人物评价国家积弱当有勇士赴汤蹈火,才能震撼国人,谭嗣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大义。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嗣同
16、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17、还在深刻的影响这世界。
18、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1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20、但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对孩子只养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