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论据(Ⅰ)
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篇》)
2、(点评:抓住了正方二辩发言中类比推理的漏洞,利用矛盾律和二难推理批驳对方。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不是一种实质推理,)
3、所以,一个未经教育的,或者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4、当人的动物性被激发时,正常激素分泌减少,焦虑类物质分泌增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呼吸急促、情绪紧张,进入警觉的战斗状态。这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5、他们通过糖果诱拐了一个幼儿,对他进行殴打凌虐,他们甚至搬起重大十公斤的废弃铁轨砸击幼儿的头部(造成头骨十处骨裂),在他的左眼和脸上涂上乙烯颜料,逼迫孩子吃下他们偷来的电池,同时脱掉2岁孩子的鞋、袜、长裤及内裤,玩弄虐到他的生殖器(暴力翻弄他的生殖器包皮),把电池插入幼儿的肛门,直到把幼儿弄死为止。
6、每个人对“利害”的定义往往不同,所追求的优越感和成功多少都会有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不同。
7、首先抛开极端情况下的神鬼轮回之说法(例如西藏活佛转世等),一个人出生肯定是一张白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感陌生的,甚至善恶这个概念都不清楚。要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新生儿就和天地意志一般,看到的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他的善恶观,是非观都来自周边的影响。例如父母,例如生活环境,例如接受的教育等…假如所接受的善意大于恶意,那么这个人自然就是善意的,且这个阀值是波动的,受各方面影响,必须去时刻调整,才能保持平衡。(tips:要不然怎会有人前半生老实善良,可某一时刻却要去报复社会,滥杀无辜)
8、戴震等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天地之性”和“义理之性”是相同的。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和知就是性。除此无它。而血、气、以及心知就是欲、情、智。因此欲情智就是人的本性。性中有智,智辨义理从而向善。智无义理人则从恶。因此,戴震认为,人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情欲,如此就能成为善。反之人则从恶。
9、她威胁江歌妈妈不去作证。
10、自从人学会思考,也就学会了使用阴谋诡计,学会了自相残杀,人类的恶开始甚于动物。
11、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唯利是图、欺强凌弱;畏首畏尾、杯弓蛇影;博施济众、济弱扶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姑息养奸、休休有容;养痈畜疽、跋扈恣睢;不劣方头、豺狼野心;佛口蛇心、豪横跋扈;狼心狗肺、驴心狗肺;丧心病狂、嗜杀成性;阳煦山立、赤胆忠心;金石为开、披肝沥胆......这就是人性!
12、这种恶是基于动物的天性,是动物性的一面。但是人走向文明社会,有了社会性的时候,为什么依然是恶的?这就是人类比动物更“恶”的一面,因为动物仅仅因为“饥饿”而产生恶,而人类在解决了饥饿问题后又产生了“欲望”,这种欲望反应在衣食住行,金钱地位等诸多方面。因此,一种“恶”的因又产生了。
13、反而是长大了,慢慢通过读书,通过学知识,才明白了这些跟我们长得不同的动物,甚至植物,也是跟我们拥有同样的细胞,神经,甚至情感的。当我们理解了我们和他们的共同之处后,慢慢地就不再忍心去伤害他们了。
14、激发动物性会怎样?
15、人性向善,但善恶不是人性的底层逻辑
16、老婆(或者丈夫)总是别人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强;得到了就没有神秘感,失去后才懂得了他(她)存在的价值。——这就是人性!
17、追求优越感:人类活动的普遍基础
18、(点评:本能和欲望不等于人性,本能和欲望也不都是恶,抓住了反方违背同一律的漏洞)
19、在300多天后,第一次见江歌妈妈的时候,
20、这件案子,极其令人发指,更可怕的是作案的两个凶手年龄只有十岁。
人性本恶的论据(Ⅱ)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2、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3、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4、对成功与优越感的追求,经常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成为人类进步的底层驱动力。
5、老记者谭儒编写了一组有关人性的感悟,拿出来给朋友们分享。
6、之所以如此,要么是自我修养跟不上职业发展,导致的德不配位;要么是插上翅膀的猪在大风中飞起,便以为自己是雄鹰可以翱翔蓝天。都是人格不统一的表现。
7、这都是中西哲学上的大问题,
8、(点评:利用同一律,用归谬法来批驳“人性等于本能和欲望”)
9、就历史事件,秦桧莫须有的杀害岳飞,那也肯定会定义为恶的,既然是恶的,为何能得到赵构的默许和支持。在皇帝眼里,秦桧的行为对于保他的皇权是好的,对他是出于赤诚,是善的。
10、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以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以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11、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她却在日本惨死。
12、相关链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孟子
13、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久的大论战。
14、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自然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链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
15、荀子却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食色,性也”;
16、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荀子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17、人性本恶,那么人行恶时应很快乐。
18、陈世峰跟踪她们到住处后,
19、看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荀子是这样想的:无利不起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错!错!错!
20、第三个错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性的性就是欲望。如果人性真的是欲望的话,人跟动物怎么区分?(点评:试图用归谬法,批驳反方的逻辑)
人性本恶的论据(Ⅲ)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2、所以,人性趋利是必然,自私却不一定。
3、很多犯罪的人到后都良心发现,所谓良心未泯,说明有良心在。
4、(点评:用了类比推理,但有违背同一律的嫌疑:人的本性是指心理属性,不是身体机能的物理属性)
5、另外一个微妙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充斥着伪善。
6、她穿了艳色裤子,带着帽子。
7、人类历史可以说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可见本恶的人性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8、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9、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几千年的悬案。
10、经济学的一个前提假设(公理性假设)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不仅以追求自身利益大化为目的,而且是机会主义的,一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做出坑蒙拐骗、贪污苟且的事情。
11、贪婪、占小便宜、追逐名利,都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没有止境,谭儒初的欲望是很小的,但当欲望实现之后就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呈现出来。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这就是人性!
12、制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明确地界定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边界(产权),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人损害另一些人利益的事情。
13、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向善之心必然人皆有之。
14、刘鑫是江歌的室友,她们在日本同住。
15、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16、(12)自由辩论,时间各四分钟。由正方开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17、她叫江歌,来自山东青岛,单亲家庭,
18、如果我们读了杨雄这句话,认为人性了然,那就大错特错了。人性的东东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19、(7)正方二辩对辩反方二辩,时间各一分三十秒,双方以交替形式轮流发言,辩手无权中止对方未完成之言论。双方计时将分开进行,一方发言时间完毕后另一方可继续发言,直到剩余时间用为止。
20、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人性本恶的论据(Ⅳ)
1、越想越害怕。如果只需要简单的洗脑,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和杀人犯;历史上大规模穷人杀富人并不是没有先例,这世界该有多么的不安全?总不能逃到人烟稀少的蒙古大草原去度过下半生吧?那里还有狼呢!
2、很多学问(比如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可以假定人之初性本善,可以假定人可以被教化,可以都是好人;经济学则不同,必须假定坏人的存在。
3、那个为刘鑫买馄饨的江歌,
4、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好奇的孟子和荀子的道义之争,就是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说法?
5、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6、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7、(点评:预设不当,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8、因此荀子说,人人均可成佛。
9、人的赞美总是显得迟疑,而他们的嘲笑却几乎是出于本能。——这就是人性!
10、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客观实际大致相当,思想和言行的一致性较高时,称为人格统一。反之,自我认知存在分歧,或与客观实际偏差较大时,则称为人格不统一。
11、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观点,故称之为亚圣。
12、在《孟子·告子》中,孟子与告子辩论时说:人之向善,犹水之向下。很多人因此认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更确切的分析认为孟子强调的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本质不同。差一字,缪千里。
13、按照目前所有的官方教材或者回复,或史料数据,“是”是对的,这个客观事实无法改变。但事情的背后值得深思,为什么这么多人坚信“斯”是对的,为什么哪怕官方证实了,还是一句话,哪怕你是对的,但是老子就是不服……
14、对方辩友称,恶缘于外因,恶是果。请问善之花为什么会结出恶之果?
15、要吃到甜美的西瓜,首先需要西瓜子,但光有西瓜子不行,还要施肥,还要浇水。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善的行为,是因为有善的种子,但受环境影响,有些人有善根,长不出善果,但他的人性中还是有善的种子。
16、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以为只要让他顺着自然的趋向发展,不加阻碍,他便会走上正路。所以在个人的修养上孟子注重内蕴的扩充;而不注重外表的抑制和典型的模仿;注重“先立乎其大者”,先握定根本的原则,而不注重枝节点滴的训练。在政治上,孟子注重在上者的感化和民众的教育,而不注重礼制的束缚。
17、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18、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利避害都是核心推动力。所谓组织管理,就是利用这个特性,来建立相应的利害关系,以达到想要的结果。包括创建企业文化,也不过是营造利害环境。
19、(13)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三分钟。
20、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人性本恶的论据(Ⅴ)
1、这人之恶如何消除?就要消除人性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在教育中可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贪欲在物质的满足中可以不断消化。
2、因为从1930年代开始,西方的性善论逐渐壮大,并终推翻了性恶论成为主流。背后的推手是心理学的发展,只不过当时尚未成熟,依然在善恶中纠结,错把向善当做了本善。
3、刘鑫的父母,在被网络找到后,
4、“人之初,性本善”。乍一看来,浅显,清楚明白。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当我们细究这句话时,却发现它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5、小B:不不不,我去看了辩论赛!
6、善恶是趋利避害的外在表现,取决于三观
7、你越富,我越穷,我们就越不同。不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是足可以把穷人和富人想成两个物种的。
8、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9、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
10、“人之出,性本恶”是因为鸟为食亡,人为财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说呢?“
11、但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终于突破了善恶的束缚,找到了可以一以贯之、解释人类主流行为的底层逻辑:本性不是善恶,而是某种追求。
12、而向内求则完全不一样,多是追求自身的学识、文化、修养,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利他性行为等,越内敛越被认可和尊重。而且永无止境,越追求越充实。
13、长大了,不再去折磨蚂蚁了,也不会去折磨任何虫子了。即使是吃肉,也希望屠宰的方式是给动物带来小痛苦的。
14、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熟悉的大概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可到底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呢?自古以来这个争论好像就没有停止过,似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说的清楚。甚至引申开来,还纳入了很多语言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里,我不想扩大讨论范围,仅仅就我们日常语言和经验中的善恶来做判断。而首先,回到孟子和荀子那里,看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争什么。
1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荀子的人性本恶,但人人都可以成佛一脉相承。
16、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17、盗墓贼打一个洞,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一人上面用绳子系上来,但发生了见利忘义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后行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据说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这就是人性!
18、到了南宗朱熹编纂《四书》时,将《孟子》与孔子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并列为官修国定的天下儒生必读的经书时,孟子的性善说便更是不可更移的了。
19、这次与江歌妈妈见面之后,
20、人格统一:让我们成为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