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集锦
1、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马谡,空读兵书,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导致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小猎认为不是,下面让小猎给大家分析分析。
2、 诸葛亮当军师 —— 名副其实
3、其实这看似矛盾的记载却并不矛盾,让我们尝试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战场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马谡战败之后害怕受到处罚,于是选择了逃跑,向朗与马谡关系友善,所以隐瞒了这件事,后来马谡被捉住并关到监狱,诸葛亮给马谡判了死刑,可是还没等到行刑,马谡就在狱中去世了,这就是马谡之死的全部经过,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可谓是大相径庭。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任用马谡呢?
4、李严很简单,他曾经劝诸葛亮称王,且表示魏国对自己抛出橄榄枝,时常管诸葛亮要求高官等。不对你动刀子对谁动刀子!
5、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6、再说孔明先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做了一系列让人唏嘘不已的事:上书自贬、赵云降职、王平受赏和著名斩马谡。马谡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责任人,他被杀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分析,综合起来,大家基本认同是诸葛亮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同时为了平衡蜀汉政权内部的各方势力而处死了马谡(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基本观点个人深表赞同)。但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再向前看一步,会发现马谡是替诸葛亮死的,而且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这也就是他流泪的根本原因。
7、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故弄玄虚
8、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 —— 暗中盘算
9、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10、因此,父子交战在即,当对方得知彼此身份之后,都想劝降对方,然而各自又都热衷于彼此的信仰,不肯让步,又介于父子之情,双方并没有立即开火。
11、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2、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13、孔明练琴——老生常谈(弹)
14、诸葛亮即令绑斩,复又唤回,以好言慰之。
15、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16、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17、唱这出戏究竟所谓何意呢,于是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聊一聊戏曲《失空斩》。
18、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19、在我看来,一向公正无私的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可能是这位贤相一生中一次动用了私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过马谡是马家小的儿子,他的四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的好,诸葛亮年长马良六岁,马良曾在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以此推测二人应为结拜兄弟。再加上马良此人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建言献策,安定荆州。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为关羽报仇,马良随军,可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仓皇逃往白帝城养病。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20、春节期间的订单在2月25日左右恢复发货)
40句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集锦
1、用法: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一般作分句。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有些时候是必杀的,本来是诸葛亮犯的大错,但为了大局着想,不能杀诸葛亮,所以马谡就是诸葛亮的替死鬼。
3、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想借此褒奖诸葛亮的做事风格。终成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既然允许罗贯中褒,也应该允许我们每个人去琢磨。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孔明挥泪斩马谡——军中无戏言。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忍痛割爱
5、我在前文说到蜀国并不是我们看上去那么平稳的,他是有三个利益集团的,第一集团是刘备之前从荆州带过来的(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他们在蜀国是上层的,拥有极高的权利;第二集团是当年攻取益州跟随刘备的(李严,先帝托孤之臣)他们是中间的,第三利益集团是蜀国当地的豪门,他们声望极高,但处于底层,所以不得不斩。
6、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
7、就以诸葛亮的智慧,动动脚趾头就能想通马谡在街亭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他自然不会辜负他的苦心,只能赶紧率全军退回汉中,保住大本营。
8、 也可带补语。如: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
9、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10、综上简析,我们不难得出,马谡有才有谋。甚至真实历史上,其才华还在诸葛亮之上,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在第一次北伐犯下致命的错误,让至关重要的第一战惨败收场呢?
11、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12、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13、3:做事应该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1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5、刘备离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16、不过故事终二人血浓于水,避免了骨肉相残,以父子并肩抗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17、但当诸葛亮真正北伐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荆州已经被东吴占据,刘关张也已经不在了,蜀国刚刚稳定,因为蜀地本来战乱不多,大家也不希望更多战争,还有蜀地出兵也比较麻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道也不顺畅,也就是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
18、诸葛亮骑木马——能说不能行
19、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假戏真做
20、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60句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集锦
1、(cǎochuánjièjiàn)
2、《失街亭》说的是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欲要则良将防守此地,将领马谡请令愿意领军前往。
3、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4、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后还在狱中病死了。
5、刘备投曹操——寻找时机
6、刘备三上卧龙岗——就是请你这个诸葛亮
7、今天舞台上的演出本,大体上都是遵循谭鑫培演出来的路子。
8、 张飞摆屠案 —— 凶神恶煞
9、马良英年早逝对于一国之相诸葛亮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想必在那些日子诸葛亮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为没有照顾好这个弟弟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看待马良的弟弟马谡自然就多了些关怀与疼爱。从私心讲,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对得起马良的在天之灵,诸葛亮相信自己更了解马谡,所以在北伐中诸葛亮不顾众人意愿提拔马谡,他相信马谡可以胜任。
10、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11、这出戏的剧本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故事。
12、(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13、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14、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15、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16、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全书精彩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任用马谡防守街亭,可是马谡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吩咐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这历来就被认为是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的体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掉马谡,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17、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18、诸葛亮将马谡判处死刑之后,蒋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汉中希望阻止这件事情,蒋琬认为国家尚未安定,先杀智谋之士实在可惜。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试想以诸葛亮当时四十八岁的年龄,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为马谡之事屡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若不是心中万分不舍与难过,以诸葛亮的沉稳断不会如此失态。
19、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马谡应该要依山当道扎营,但是马谡没有这么做,反而是把部队转移到了山上,为什么呢?
20、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80句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集锦
1、故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时候,但我们回到这个历史背景,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说过,刘备应该拥荆州然后攻取益州,蜀地沃野千里,国富民强,然后养兵蓄锐后出兵北伐,则中原可定。
2、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3、这位一生都公而忘私的丞相此时此刻终于忍不住动了一丝私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情感,会有喜怒哀乐。作为千年之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用人失误,一时不察,但却不能非议他,因为这个决定是可以理解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决定,这无可厚非。
4、诸葛亮赏罚分明,挥泪处死马谡是身不由己,迫于无奈,为了国家,为了北伐大计,为了先帝遗愿,诸葛亮只有忍痛割爱,自断臂膀,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怎不令人悲痛万分?难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5、线索五:也许马谡和诸葛亮战后就没见到
6、诸葛亮北伐有三种力量,左派是赵云魏延类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所以他们比较冒进,主张进攻的,中间派是不支持不反对,静观其变的,右派是诸葛亮主导的安全第一派,他大的愿望是能将30万大军毫发无损的带回蜀中,当然马谡也是知道诸葛亮方针的
7、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8、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9、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10、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11、根据资料记载,清代“三庆班”的著名演员卢胜奎(卢台子),曾根据王九龄的演出本加工修订,后来谭鑫培又根据王、卢二人的本子进行再加工。
12、因为马谡罪不至死!打了一场败仗而已,如果这就要杀,一辈子打败仗刘备岂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历代名将,可能除了韩信等极少数以外,没有一个没打过败仗的,岂不是统统要杀?况且打了败仗死了人也是一种经验,总结经验才能再战,这样杀了岂不是白败了。而且,论起责任诸葛亮才是这次北伐的主帅,马谡只是前线指挥官,兵败至此孔明先生的责任重。
13、(zuòjiānfànkē)
14、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15、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部剧的第三季。
16、那为什么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呢,纵观马谡职业生涯,虽然有很厉害的领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很多实战经验的,马谡的项目经验很少,其中一个是他出使东吴,后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联盟,堪称可以炫耀的资本,其他的大多都只是参与
17、历史上马谡真的战败后负荆请罪如同《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吗?我们不妨翻回《三国志》看看。
18、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19、那怎么办,难道真要按照《出师表》治罪吗?面子过不去了。再者说,蜀汉宗派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来表示一下决心!李严成功被我干掉了,我再找一个新马谡(姜维)就好了,幼常,对不起了~
20、这时大臣蒋琬走过来,对诸葛亮说了11个字:“昔日楚斩得臣,而文公大喜。”意思是说楚王当年斩杀打了败仗的成得臣,而对手晋文公大喜。意思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不要自断臂膀,这只会让对手更加高兴。蒋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劝说诸葛亮不要处死马谡,毕竟蜀汉人才凋零,马谡虽然丢失街亭,却也有一定的能力。
100句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集锦
1、诸葛亮哭周瑜——虚情假意
2、☞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不念旧情
3、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不遵将令,亦不听王平谏言,擅自改变驻地、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以至作为咽喉要地的街亭失守。
4、每当我看书看到此处,都恨不得与武侯同哭。一个人才犯了罪不至死的过失,可是却不得不将他处死,诸葛亮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可想而知啊!身为一国丞相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如手足的兄弟身首异处,可自己却无可奈何,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马谡死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遗孤视若己出。而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上书皇帝刘禅请求免去丞相之位,自贬三等,以儆效尤。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承担了北伐失利的全部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无私耿介的宽广胸怀。
5、诸葛亮弹琴—— 计上心来
6、“诸葛亮”的相关歇后语还有:
7、诸葛亮此举是为了将街亭之战的失败推给马谡,蒋琬的话实际上是想让诸葛亮反省一下自己,所以用了“楚王斩得臣”的例子。因为大将成得臣兵败并非得臣的错误,他只是替楚王背了黑锅。诸葛亮如此聪明,怎么会不理解蒋琬的深意?只是他故意装作没听懂罢了。各位小伙伴,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8、(yùnchóuwéiwò)
9、诸葛亮三次周瑜——略使小计
10、《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11、诸葛亮是气啊,因为马谡明明知道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不去执行,还想占领高处与魏国大干一场,能不斩嘛,国内的人在看着呢,你不是赏罚分明嘛,你不是令行禁止嘛,如果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不斩,那么日后蜀国国内怎么看待呢
12、与诸葛亮相关的歇后语还有:
13、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信,兵败之后如果诸葛亮网开一面,那么以后他就不好再令行禁止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其他两大集团都在等着看热闹,如果诸葛亮不处死马谡,那么以后他们也会争相效仿,违反军纪,长此以往,诸葛亮还怎么带兵打仗,马谡是给诸葛亮出了个天大的难题,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重惩马谡来严明军纪,表明一视同仁的治军态度。
14、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大将的,赵云魏延都是身经百战的,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呢,街亭到底谁能守住呢
15、(sǐérhòuyǐ)
16、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17、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计
18、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三。第马谡和张郃差不多是同时到达街亭的,此时此刻,依山当道扎营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依山当道扎营的目的是阻止魏军通过街亭;第马谡聪明的发现,敌军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佯攻之计,此时如果不能拖住魏军行军步伐,蜀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完全没有撤退时间;第街亭并不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当道扎营,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很有可能,防御工作还没有做好,敌军就把他们一举拿下了。分析至此,可以看出,马谡他准备做的,是与魏军背水一战,为蜀军撤退争取时间。这一战,他其实心里很明白,街亭能守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无所畏惧,他必须和魏军周旋,哪怕代价是全军覆没,也不得不为之。
19、第马谡确实才器过人,好论军纪,是个人才。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试想诸葛亮诸事缠身,公务繁忙,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聊天,可是每次都能跟马谡从白天谈到晚上,说明马谡一定有过人的见解,诸葛亮才会经常跟他商讨军机,自昼达夜。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亲自率众南征,马谡出城数十里相送,并提出了平定南方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南方叛乱,如此看来马谡也并非是个废柴,还是有一定才智的,如果处死实在可惜。
20、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