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儒家思想的弊端(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15 02:32:46

儒家思想的弊端(Ⅰ)

1、没有对人本质深刻认识。当第一块石头放错的时候,所有累计上的石头都不会正确。没有永恒的,的,没有上帝,没有真理,人在这没有第一存在(或第一推动力)的参照下,人类明显是个孤儿。在宇宙是找不到自己的坐标,靠臆想中展开一系列天马行空式的思考,将注定走向一条不归路。

2、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以及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都了解了,以仁治国,以德治国,重仁治一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3、我们知道,《易传》建构的乃是一种宇宙论的本体论,其本体即“一阴一阳”的“变易”,亦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生生之谓易”;这种阴阳变易乃是“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亦即本体。可以这样讲:“变易”本来并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然而在建构本体论的时候,它被存在者化了,即被视为本体。

4、自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解放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文化统领世界已经有500多年,现有的普世价值和评判标准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人主导。在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已经确立,全球都希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情况下,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儒家思想能承载复兴中国文化的重任吗?能让全球精英送他们的子女来中国而不是欧美求学吗?能让中国文化鹤立鸡群受到全世界的敬仰吗?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5、海德格尔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存在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那么,存在当然也是先行于此在(Dasien)的,因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另一方面,探索存在却必须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即唯有“通过对某种存在者即此在特加阐释这样一条途径突入存在概念”,“我们在此在中将能赢获领会存在和可能解释存在的视野”。如果这仅仅是在区分“存在概念的普遍性”和我们“探索”“领会”“解释”存在概念的“特殊性”,那还谈不上自相矛盾;但当他说“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那就是十足的自相矛盾了,因为此时存在已不再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了。

6、法律底线。大的法律是的看法,法律就失去基本功能与制度含义。道德底线。社会已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寡廉鲜耻甚至成为社会时尚。

7、这种伪伦理必定产生“等级”“忠孝”等等违背真正伦理的礼制机制体制来。这种脱离了人本性的儒家伦理道德一直占据了中国历代道德制高点。这种伪伦理逻辑不看自己光看别人的方式特别容易迷失自我的独立性,由于缺乏自我意识,角色的依附性,社会化的角色人就成为了个人的归属。

8、当然要,自然要,必然要,很定要爱。因为,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五千年聚集总结下来的优秀教导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基本条件与原理概念!所以当然自然必然很定要代代相传,承教发扬光大,永存世间!

9、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学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理论,强调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10、庄子对于儒学的批判实质上是一个学派针对另一个学派的质疑与反驳。

11、因使用范围产生的局限性

12、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在体系内的,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儒,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而在民间给老百姓婚丧嫁娶服务的儒,就是小人儒。实际上孔子在期望自己的弟子们一定要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服务,只是干一些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以至于沦为贱民阶层。

13、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14、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15、儒学在当今社会的功用

16、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17、2013年5月在西安翠华山

18、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直到老。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不分地位高下,报酬厚薄,只要学生拿十条干肉的拜师礼品,即可收其入门。在教育方面,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好老师。

19、我近20余年来在许多文章和著作中反复谈到,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由于国民党的专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教条主义的影响,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至今连五四的核心思想——个性解放,人们都不敢大胆谈论,启蒙维艰。所以,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解放人的主体性,走民主、平等、自由的道路。我对儒学主要持批判态度,但我的许多论述都没有像丁伟志的观点这样同反对“复兴儒学”联系起来。原来,现在有些人讲什么“复兴”,实质是想复旧,是想复兴旧的儒学。历代封建王朝,一旦取得了政权,都要尊孔、尊儒,因为孔子、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有利于从思想上统治老百姓。

20、2017年9月在曲阜崇儒学堂

儒家思想的弊端(Ⅱ)

1、可以说,法国启蒙运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2、比如一百年前的大师多,为什么大师多?看看他们的出身,基本都是富贵人家出身,世袭士大夫阶层,互相吹捧抬轿子,就成了大师,徒子徒孙跪舔者数不胜数,甚至数百年后还有吹捧者,谁敢质疑他们,他们就群起而攻之,

3、学统恢复与道统继承

4、虽然“君权神授”的概念并不是董仲舒,但是他在汉武帝那个时代再次提出来就显得合适了。董仲舒结合了神学思想,强调了“天子”是秉承上天的旨意来管理民众,以此来突出君主地位的合法性。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天人感应”的理念让民众相信君主的一切都会由上天来监督。上天一定会根据君主的“业绩”好坏,分别给出不同的天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高明的方法。

5、言归正传,“三从四德”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人文环境。“三从”即使放在当代也没说错,除非人类的社会结构关系发生变化,否则永远不会过时,女人幼年时依靠老爸,出嫁了依靠老公,老公去世了靠儿子抚养,这话也可以这样说:男人幼年时靠妈妈教育,结婚了靠老婆扶持,年纪老了靠女儿抚养。“四德”放在当代也不过分,德行修养维系着社会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操守,古代“四德”的制定当然是参考的当时的人文环境,男性的道德规范还要更多。“三从四德”发展到后来,确实偏了,从董仲舒“男贵女贱”的思想制定新儒家之后,就开始越偏越远了,比如后来的“裹足”,后人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6、王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所有人都指望他进行一番改革,所以我们看到了“王莽改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土地的整改。但是,他效仿的只是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实施又不得法,终得罪了所有人。

7、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叫作“文化复兴”。我弄不懂复兴的含义,不知要复兴什么,复到何时。

8、下面再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行,是伦理学问题;一个是有什么希望,是关于神学或者说宗教学的问题。现在汉学的主流是把儒家所代表的德性伦理和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发展出来的德性伦理来互相比较。基本的观点是:德性伦理与习惯一样,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条路线比较接近荀子,但站在孟子的立场也可以接受。

9、加强了阶层流动,为底层人士进入上流社会,保留了合法渠道,

10、不得不说的是,在漫长岁月中儒家与法家,道家,后来的佛家渐渐融合,成为一个黑暗而巨大的酱缸,这种腐臭的地方在上个世纪不幸地成为马列邪教的寄宿体,成为世界上血腥的而肮脏的地方。

11、因时代背景产生的局限性

12、礼义廉耻这些东西只会带来虚伪,一个人在礼仪文化枷锁下面不得不虚伪,因为礼义廉耻可以带来名利或者失去名利,这就是奴性,对于文化的奴性。所有人都做不到礼仪或者不愿意,但是又不敢公然反对礼仪,挣得礼仪之邦虚名的同时造就了全民虚伪。

13、在这种思维逻辑下,奉天承运、替天行道、天降伟人、神道设教的天道天理伦理下,几千年国人都不敢质疑孔子从事伦理命令的合法性,到底是来源于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普世博爱呢?还是现代工商契约精神?还是民主宪政,社会以人为本,主权在民,权为民赋,权为法定的文明法理呢??

14、从来没有形而上的深度探索。而支持神学的理性哲学“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是谁?”这一经典命题从古至今中国思想界仍旧没有展开和弥漫开来,包括现在7宋庄貌似先锋的艺术家们。

15、更何况,法家变法,打击的就是文人,法家把读书人称之为害虫,嗯很有道理。韩非 作《五蠧》篇,指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蠧,蛀虫。

16、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已经显示了本体论的必要性:如果说,人类关于所有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系统(system),而且这个系统必定呈现为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具有层级性的整体,那么,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而只是一片混沌、混乱。这种“本体—万物”或“本体—现象”或“形上—形下”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西方哲学谓之“奠基”,其实中国哲学的概念更为形象,叫作“立极”,即建房时的“上梁”:“极,栋也”;“极者,谓屋至高之处”。本体就是人类观念系统之中的那个“至高之处”,即“极”;建构本体论,就是“立极”,例如《周易》哲学的“易有太极”。

17、郭纳爵,殷铎泽等欧洲传教士将部分《论语》

18、先说明一个成语“男尊女卑”,这个词汇没错,为什么说没错呢,上文也说了,尊卑原意并不是指高贵和卑贱,只是后来人们将尊卑用于形容地位高低,为什么说男尊女卑,因为男性阳盛阴衰,女性阴盛阳衰(当然阴阳反背的同性恋是例外),男主动,女主静,男女有别,阴阳体现在身体器官上也有着明显不同,表现为男女在性格、思维方式、脑细胞差异、强壮程度、外部刺激反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男女就像阴阳的一体两面,属性不同,却是缺一不可。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两国交战或者群体纠纷都是靠的武义和拳头,所以男主外,女主内是社会发展需要,在母系时代,因为当时人类人口稀少,部落之间靠的是人口基数决定地位,当时医疗水平又低,人口很低,所以表现为女尊男卑。

19、不得不说韩非子商鞅对儒家大湿的总结正确

20、孔子有两面性,既有政治诉求,又有人文诉求,在仕途不得意时,孔子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人文方面。他主张“博学于文”,到处学习,不懂就问,是老子的亲传弟子之曾经多次不远千里求教于老子。

儒家思想的弊端(Ⅲ)

1、“君权神授”让民众更安于封建帝王的统治

2、梁(治平)老师提了两个问题。

3、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点思辨小品文时,和袁明先生谈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谈到了半夜三点。中荷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的鼓励让我不断思考,时隔半年,我从微博上学习到的和自己观察到的思考到的,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巧妙地技术性地焊接在一起,成了今天这篇短文。欢迎儒棍儒粉们拍砖。

4、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5、孙复传承思孟学派的理念,把“儒”的功能从礼仪扩展到教化,没有教化,人便混同于禽兽,天下就不成为人的天下。

6、所以我认为,孔子的儒学,从整体上看,是统治平民老百姓思想之学,缺乏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我们不能以复兴几千年前的孔儒之学来振兴当今之中华文化。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多少对现今政治体制的存在,有着根本的责任。走向民主任重而道远。

8、②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和贡献。

9、以文明道,再生华夏人文!

10、说到底,文人很容易就掌握话语权,他们互相吹捧,神话自己和同类,使自己有社会地位,于是就成了大师,

11、在这种反思中,我特别检讨了孔孟之后的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那种放弃“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的做法所带来的问题。从宋明新儒学所宣称的“人即天”“性即天”,到现代新儒学所导致的儒家神圣超越之维的彻底丧失,当然有其可以理解的、来自当时现实权力方面的缘由。但是,这样的不再“畏天命”、不再“知天”以“事天”,而是“以人为天”,使得儒家在社会实际的伦理政治关系格局中要么沦为权力的工具,要么被边缘化。有鉴于此,今天的儒家亟须回归孔孟的超越观念,即重建外在神圣的超越者,也就是建构超越的本体论。

12、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已一去不复返的“周礼”所代表的时代,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13、以犬马相报”的教条灌输以及孝悌文化,无疑是压抑人性和控制自我意识发展。孩子一旦有悖父母意愿,便会有负罪感,然后父母便会用这种负罪感来控制孩子。而爱是什么,爱是平等且相互的,甚至是孩子。

14、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要重建本体论,其大本大源只能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就必须摒弃任何原教旨主义或复古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新的“体贴”,给出新的“本体”。

15、人文底线。中国成为无理念社会,金钱成为通行证。

16、当路德站在皇帝面前,说“这是我的立场,不能后退一步。因为我的良心惟独是上帝话语的囚徒”。在那一刻,他的确无比自由。显然,这样的自由观也是中国的知识界所陌生的。——王怡

17、人是感性的动物,是社会的存在,是政治的动物,是历史的存在,还可以再加上一点,就是人是追求永恒价值或意义的存在。我曾用五经来概括人的多样性,很不准确,只是“方便法门”:《诗经》体现了人是感性动物,《尚书》体现了人是政治动物,《礼记》体现了人是社会动物,《春秋》体现了人是历史动物,《易经》体现的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这是一种举例子的方法,因为是举例,就不免有所夸大,比如说还有《乐经》、《孝经》等等。简单来说,这是把人当成一种综合的存在,这是可以站得住的,就是把此时此的活生生的人都有的特点作为哲学运思的起点。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是大忌,特别是康德哲学,一定要把一切去掉,不能把人的问题局限在活生生具体的人。

18、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19、因为已经被地球上未中断的文明及几千年的时间验证过。

20、第一个问题是我将孔子所说的“直”与伦理、道德分开来看,归属于不同的观念层级,而你认为不是这样的。这里涉及对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概念的理解问题。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文本中,用法是不同的。例如孔子的很多概念,我们都没办法下定义。中国传统训诂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字不离句”,你不能抽象地讲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或者用西方的话语来说,就是不能离开“语境”(context)来谈。《论语》中出现许多次的“直”,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观念层级上使用的。所以,汉语有很大的流淌性,这与西方概念化的语言还真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个案例中的“直”就是这样。

儒家思想的弊端(Ⅳ)

1、北宋气学派思想家、教育家、横渠先生、关学学派创始人、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1020~1077)把儒——士子的社会功用再次升华,认为儒者立于天地之间,格万物而体至理,习大道而治天下,因此把儒家使命总结为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大家都知道,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旧学”是儒学,所以很显然,所谓“复兴旧学”就是复兴儒学。于是“有人认为儒学是救国的良方,中国文化的复兴乃至世界文化的复兴都要靠儒学”。丁伟志在谈话中明确反对复兴儒学,认为“这种见解显然是与文化现代化的潮流,与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儒学里没有政治上的民主观念,没有经济上的发展生产的内容”。他主张“为急迫的应该是恢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

3、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4、1735年,杜赫德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对中国灿烂文明的描写轰动欧洲,“汉学”在欧洲诞生。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更受青睐”,“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欧洲大盛‘中国风’,不仅对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亦风靡一时”。伏尔泰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更作诗赞美云:“孔子,真理的解释者,他使世人不惑,开发了人心,他说圣人之道……”

5、④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孔子说:“自强不息,大德必寿。”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精神。由此引申出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适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不赘述。

6、一门深入与五教兼习

7、这样的伦理如同想要在沙滩上建楼房;如同接受了主体思想教育几十年的朝鲜饿俘会在一碗红烧肉面前会轰然倒塌一般苍白且空洞,这些没有永恒观念的儒家仁义道德成了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虚伪东西,而没有敬畏,成王败寇,不择手段等等卑劣成了这个民族的实质文化。因为这些理论听起来无论多么美妙绝伦,终究是不能成为约束无神论者的教条。

8、简要来说,生活为本体论奠基;或者更确切地说,生活感悟为本体论奠基。这是一种双重奠基的三级架构:生活感悟→本体的观念→万事万物的观念。回到刚才所提到的程颢的话:“天理”是他自己“体贴”出来的;这就是说,“天理”观念的来源既非逻辑推理的后件,亦非经验主义的“主客”关系之下的“经验”,而是一种“感悟”或“生活感悟”,这种感悟是先于任何经验与理性的。程颢能体贴出“天理”,然而孔子、孟子竟然不能,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感悟不同;更进一步追本溯源,则是他们的时代“生活”不同。

9、因此,所有轴心文明所开展的宗教,以超越而外在为关怀的宗教,都要经过一个彻底的转化,重新理解地球上的生命。基督教说地球是凡俗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不关注凡俗的世界,但现在大多数基督徒都在讲生态环保,佛教徒也是这样。文化中国目前大行其道的佛教是“人间佛教”,在中国,太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说自己讲的是人生佛教,关于“死”的问题佛教有高深的哲理;太虚的大弟子印顺讲人间佛教;以后证严法师发展的慈济功德会、星云法师的佛光山和圣严法师的法鼓山,都讲人间佛教,都关注人间净土,这是大转折。很明显,他们的问题意识跟孔子以来的儒家趋向一致了,这应该成为21世纪哲学的基本预设。

10、这种僭越思维的“天人合一”概念被儒家奉为高境界,在其影响下的统治者们真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盲目乐观地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简单粗暴,亵渎和肆无忌惮!一方面把恐惧暴力深植入臣民的心里,一方面也把奴性和斯德哥尔摩症也根植在了这国族自己的基因骨头里,一直到现在。

11、(5)见《荀子》之《正名》、《儒效》与《臣道》。

12、十二年前,吾人因季谦先生而知读经教育,在深入研习读经理论实践之同时,亦大量研读港台新儒家尤其牟宗三先生著作,对三统并建与中西汇通始知其原委,对儒家文化之信心亦由此而坚定。四年前,因不认同季谦先生所倡之纯读经,遂淡出以先生为核心的老大纯圈。数年间,除了在读经教育方面大量学习思考古代私塾教学相关文献,还了解到以盘山、东海、康晓光三位先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的思想观念,并有幸当面聆听教诲。于儿童读经教育以及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认知,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与牟先生著作的认知,提出我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十五个核心问题之思考。

13、在中国学术史上,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西汉后期的律历学家刘歆(xīn,前53—23)),依据的是《周礼・大宰》说:“……四曰儒,以道得民……”,认为儒作为王官的职能——“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14、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15、汉朝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一个部分,它的利弊主要都体现在对皇室政权的维护上,具体表现如下:

16、儒家太寄希望于教育,侧重人治,忽视了法治,而法治的核心,正是先秦法家所阐述的理论,道儒法三家,侧重的核心不同,道家主述天道,儒家阐述人道,法家侧重讲应事。儒家重视提高人的修为道德,也是过高的估计了人的自觉性,导致法治的疏忽。

17、帝王们真的相信这些所谓的“天人感应”吗?这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恰恰在利用这个机会安抚百姓。既表明了自己会听从上天的安排进行整改,也防止了因灾疫产生的国家动荡。董仲舒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把“天人感应”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就是要让这种思维在民众的脑里根深蒂固。

18、在政治伦理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天下”、“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儒者高的追求就是与君共治天下。儒家原本只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中的一家,历经2000多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儒家独大,尊礼而贬道的儒家思想后发展的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在道上。

19、儒家学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20、全球共有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儒家思想的弊端(Ⅴ)

1、儒家思想弊端:亲亲思想导致腐败,不得民心,内忧外患,朝代更替。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自以为是,不注重提高生产力,近代以来被工业革命连续打败,以至于百年屈辱。不重用有才能的人才,人才分等级贵贱,注重人际关系,又加深这一腐败程度,加深了民族悲惨命运。

2、可以说,大的考验是具体的普遍问题,黑格尔也谈到,但方法完全不同。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人,是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割的,人生高的意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儒家的关怀和意义,一方面是可能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另一方面是必然性,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离开日常生活就不可能是高的价值。

3、有以下三个缺点: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古板的政治理念: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的言行举止,制度不甚合理。中国儒学文化教化下的中国人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形成忍让、默许、软弱、承受的性格和韧性,既没有反击的心态,更无反击的力量。

4、(2)《孝经·士章》:“以孝事君则忠。”李隆基注:“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又《孝经·广扬名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邢昺疏:“言君子之事亲能孝者,故资孝为忠,可移孝行以事君也。”

5、综上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民众思想得到了统稳固、加强了皇室权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自己后来的各项改革提供了保障。不过,西汉儒生盲目复古的特质也是王莽能篡权成功的主要原因。

6、第二: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7、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8、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9、黑格尔又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臣民都被看作还处在幼稚的状态”。“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有人格的个人,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崇高的便是上天。”

10、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不可打破的。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11、因缘出果报,群众集大成!

12、一般性的“变易本体论”

13、儒家思想需要自我道德的约束,这很不可靠,没有一定的精神境界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利益致上的时代,显的更加不合时宜,儒家思想可以修身但是是不适合治国的。

14、日本,许多企业把儒家思想视为“圣经”,管理艺术中注重忠诚,注重修养,注重“和为贵”,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15、哲学、中学与中国哲学

16、儒家思想主张: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主张主要分为三大方面: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艺术修养。尽管这些思想存在于周朝,但是遵从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所以这些被全盘继承,成为了正统儒家思想的主张。

17、他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18、尽管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瑕不掩瑜,但是毕竟儒家思想有着自身的弊端。首先第一个弊端是儒家思想将人一出生就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不民主;第二是和政治结合,将人民变为统治阶级的“奴隶”,演变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政治思想;第三不主张进取精神,对于科技发展的不重视。

19、他们要是受到攻击,马上抱团起来,比如去年的圆圆那丑东西,看看多少文化名人转发它的微博支持它?多少粉丝为它助威。

20、儒家始祖孔子(前551—前478)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因避祸其家族由宋逃到鲁国,便成为鲁国人。他父亲名纥(hé),字叔梁,做过鲁国陬(zōu)邑的地方长官。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66岁的叔梁纥又娶了不满20岁的颜征在,在尼山野合生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死了,颜征在被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