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的申辩(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08 12:04:14

二十句苏格拉底的申辩合集

1、他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2、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走访那些拥有「智慧」之名的人,他找到了政治家、诗人和工匠,此外还有每一个愿意和他讨论问题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雅典人还是外邦人,甚至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

3、他说“我知道的事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4、顺带说明一下,当时的雅典采用的“公民制度”,每个人都能充当法官和执法者,审案的主角是随机选取的公民,根据案件的大小及重要程度,审判官的人数分四个等级201人、301人、401人、501人。法官审案分两次进行,一次审判确定,被起诉人是否有罪,二次审判是判定受到的惩罚。

5、他还说,如果有人问他,愿不愿意用从此之后闭上嘴安静地生活,不再讨论哲学,来换取无罪的判决,苏格拉底是断然拒绝的,

6、后,他的朋友试图提供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但是苏格拉底坚决不从。正如他拒绝在陪审团面前提及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打动他们一样。苏格拉底坚信逃跑就是违抗和损害雅典和雅典的法制,那将是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法律对他的审判和死刑并无责任;有责任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原告们,是阿尼图斯和美勒托,是他们犯了错误。因此,他服从法庭对他的判决,以此证明他对法制的尊重。

7、一个放火者,一个消防员。

8、在解释完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他抱有敌意之后,苏格拉底开始论证自己完全无罪。

9、苏格拉底说,像他这样的「马虻」一定是神送给雅典人的礼物,因为像他这样不关心自己个人的生活、自己个人的家庭,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试图说服和教育雅典人关心自己灵魂的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10、50部西方哲学经典著作,一口气读完,毫不费力

11、和中国的传统观念相似,起诉自己的父亲在雅典人看来也是一件奇怪,不孝顺,甚至不虔诚的事,但是游叙弗伦却对自己的指控充满自信,认为起诉自己的父亲,维持正义,是一件虔诚的事情,自己作为占卜师,比一般人更知道神希望我们做什么,知道虔诚到底意味着什么。

12、好了,现在你找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之间教育理念大的区别了吗?

13、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记载,哲学史上就有了那个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恐怕没人能说清。

14、在我看来,苏格拉底的眼里,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做不义的事,以不智慧为智慧。他宁愿死,也不愿不义或不虔诚,终选择相信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保持哲人灵魂的纯洁,以自己的所思和所行为自己申辩,为哲学申辩,从容而平淡地赴死,只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15、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在这座世界上早的民主制城邦里,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于是,这位70岁的老人平生第一次站上法庭,展开了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一场申辩,他的学生柏拉图深为震撼,将申辩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便有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籍——《苏格拉底的申辩》。

16、案例: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谈虔诚

17、公元前387年40岁,回到雅典,开始个人讲学,或说此年建立学院,此前后撰写对话:《普罗塔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

18、那个政治家确有许多关于经营生活的智慧,但他对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善’与‘美’一无所知……”

19、《苏格拉底的申辩》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

20、这也和他上面说到的「我自知我无知」完全一致,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无法真正拥有智慧——智慧是属于神的,那么人所能做的就只能是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检审,不断地活在通向智慧的途中,而这就是苏格拉底对哲学的本质理解——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四十句苏格拉底的申辩合集

1、《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2、(注:以下为苏格拉底与美勒托斯的对话,黑字为苏格拉底语,棕色字为美勒托斯语。)

3、“先生,您可以向法庭申请流放的,咱们先保住命,后续再想别的办法。”

4、他首先用他惯用的方式,也就是类似他考察游叙弗伦的方式,和主要的原告梅里图斯进行了简短的辩论,很轻易地就证明了梅里图斯其实头脑混乱,对于起诉苏格拉底的两项罪名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他也并不是真正关心城邦,关心青年的教育。

5、又中期著作:《理想国》、《会饮》、《斐得若》、《费多》等具戏剧性的对话。

6、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7、我们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哲学更美好的生命和未来,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会不断反思,「怎么会有人给苏格拉底这个好人,这个哲学家判处了死刑?」

8、在被定罪并判处死刑之后,苏格拉底向陪审团坦承:“我所缺的不是言辞,而是厚颜无耻,以及不愿说你们爱听的话。”他再次表达自己的心迹并告诫雅典公民:“我宁愿因那样措辞而死,不愿以失节的言行而苟活。无论在法庭或战场,我或者任何人都不应当不择手段以求免死。”

9、对于那些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肯定会对这样的死刑判决伤心不已,在场的就有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包括柏拉图本人。

10、至此,读者发现,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某种转换——庭审中本应为自己申辩的被告反而成为了俯视整个城邦的审判者,他宣读着悲壮肃穆的判词,传达着自己的毕生所思所想,试图去唤醒沉睡的城邦和那里的人们。

11、苏格拉底三下五除二就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同时也暗示他起诉自己的父亲,其实并不像他自己认为的那样正当,于是游叙弗伦只好借故说自己还有事,仓皇离开。

12、到此,苏格拉底的演讲进入了后一部分,也就是,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13、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14、「而我的年事已高,却是这辈子第一次上法庭,没有任何经验,我也不会用经过仔细打磨的话语和低三下四的恳求来试图说服法官,我就要用我自己惯常的方式说话,但是我,你们听到的全是真话。」

15、故事源于一则神谕。苏格拉底的朋友凯瑞丰从德尔斐神庙那里带回来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智慧的人。那时的人们,对神谕笃信不疑,但苏格拉底却心有惶惶,他自知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又如何能成为世界上智慧的人?但神不会说谎,为此,他开启了一段“证明自己无知”的漫长之旅。

16、但你这个人却不可信,美勒托斯啊,我觉得,甚至连你都不会相信自己这些话。雅典人,这家伙在我看来太狂傲、太放肆,他完全由于某种狂傲、放肆和少不更事,才提起这场诉讼。因为他就像是在编造谜语来考验人:“究竟苏格拉底这位智慧者会不会感觉到我是在寻开心,会不会看得出我说的话自相矛盾,或者我会不会就这样骗倒他以及其他听众?”因为在我看来,此人在诉状中本身就说得自相矛盾,他好比是在说:“苏格拉底犯了罪,因为他不信神,而又信神。”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嘛!

17、一个多灾多难,一个胡思乱想。

18、有名的就是柏拉图和色诺芬。

19、从中获得利益的人说它公平,而被剥夺利益的人则会觉得不公正,因此正如刘星老师所说:价值判断这东西,有时就是见仁见智。这也导致了某些西方人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的慎重,以维护理性和秩序。

20、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

六十句苏格拉底的申辩合集

1、而且他还拒绝交付高罚款,一般来说,被告是可以通过交很高的罚款来免死的,而且当时苏格拉底就有很多朋友建议他说:「如果你拿不出钱来呢,我们愿意帮你出一百金币。」

2、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经过理性省察而立志追求自身价值的人,不会计较生死,其的评判标准只在于自身行为的是非与善恶。”

3、之后苏格拉底就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4、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一起阅读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之一。

5、公元前357年70岁,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蒂迈欧篇。

6、“你们要知道,这可是神明的命令,而且我认为,在这个城邦中,对你们来说,还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比得上我对神明的侍奉。因为我四处奔走,所做的不过是劝说你们,无论青年还是长者,不要如此强烈地关心身体,也不要如此过度关心钱财,甚至超过关心灵魂、关心如何才能使之变得优秀。我会说:‘美德不来自钱财,相反,钱财以及世人其他所有好东西,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中的,都来自美德。’

7、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8、他说雅典就像是一匹很大的马,因其大且逐渐老去而日益懒惰,而他自喻为“马虻”,不断叮咬着,省察着,刺激着这匹马,试图唤醒这座城邦和他的市民。更何况,这只“马虻”被认为与曾经的寡头统治者交往甚密,于是,对他的指控成为必然。

9、于是,在频繁的政权交替之下的雅典公民如惊弓之鸟,已然容不下对与民主的丝毫质疑。

10、毕达哥拉斯尝试用“数的和谐”解释万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则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某种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的和谐”这种哲学形式的研究模式,给文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形式主义提供了初的参照蓝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前苏格拉底时期诗学匮乏的原因:美在和谐与形式,既然研究事物本身的形式关系就能获得美,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研究事物以外的东西如文学呢?

11、所以,与那些我知道肯定是恶的邪恶东西相比,我绝不会害怕,也不会逃避那些我不清楚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善好的东西。

12、请不要起哄,雅典人,但请遵守我向你们提出的请求,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要起哄,务请静听——我以为,你们听一听,终归会有好处。因为我接下来打算向你们讲的那些话,你们对此可能更要大喊大叫——但请你们千万不要这么做!

13、完全如此,那正是我说的。

14、模仿说,是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imesis,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一个文学作品被理解为对——外在现实或者任何被描述为mimesis的方面——的再现。然而,亚里斯多德关于“模仿”的定义却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其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前一种意义的模仿说竟主宰了西方近两千年。

15、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唤到人间,让哲学去探寻善恶之类的问题,

16、所以,雅典人,这一点我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些事情无论大小,美勒托斯都从来“没能托思”过。不过,美勒托斯,还是要请你给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认为我败坏了青年?莫非显然就在于你写的诉状中提到的,我教他们不信城邦所信的神,而是信另外的新神灵?难道你不是说我因为教他们这些东西而败坏了他们?

17、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8、在不断的思考中,他找到了一种自己拥有而那些“所谓的智慧之人”并不拥有的智慧——无知之知。

19、而作恶就是对我们灵魂的伤害,就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伤害。

20、《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八十句苏格拉底的申辩合集

1、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3、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4、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5、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苏格拉底并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而是很平静地对他们说:「想要避免死亡并不难,因为死亡是一个腿脚并不那么快的追逐者,但是想要避免恶行却很难,因为恶行比死亡腿脚快得多。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恶行追上;而死亡追上我们却要慢得多,要等到我们生命的后一刻。」

6、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世界的后一句带有哲理的话。

7、公元前399年的某天,苏格拉底端起雅典法庭判给他的一杯毒槿汁的酒,他环顾了一下围在周围的人,神态自若且安详。

8、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9、来源:嘉兴交通经济广播综合网络

10、况且至今我们也无法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评判一部法律的公正性,毕竟一部法律的受众面很广,而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私欲,这里面难免会有些利益冲突,一部法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

11、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12、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也不会让对话者轻易放弃,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又说出了一个定义,他这次把虔诚说成「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关照神。」

13、怎么来用“反问法”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14、一生都在检审的苏格拉底

15、苏格拉底在辩护演讲的一开始,就把自己和指控者,甚至是和大数雅典人都对立了起来,这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自愿求死的决心和态度。

16、可能有人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

17、这边苏格拉底变成牛虻扎在雅典骏马背上叮咬,那边鲁迅戳着笔杆子对着国人激情呐喊,好不相映成趣,思维大的敌人便是结论,所以思辨是一种至高境界。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谓自知之明,而从无知之明到透过无知追求智慧谓质的飞跃。人类要知道自身固有的缺陷,即永不能得真理,但是仍要利用自身认识能力,和缺陷和局限做抗争,追求美好的政治生活。

18、要点:苏格拉底的“反问法”

19、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20、这么说吧,美勒托斯,你提起这场诉讼无非是为了以此来考验我们,要不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真正的罪名来控告我,难道不是吗?!无论你打算用什么法子去劝服某个哪怕稍微有点理智的人,说一个人相信有神灵之事,也相信有神明之事,但又说这同一个人却既不相信有神灵,也不相信有神明,更不相信有英雄——那办不到!

一百句苏格拉底的申辩合集

1、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2、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3、在当时的希腊,教授辩论技巧的智者学派势力强大。善于辩论是成为政治家、出人头地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辩论中打动听众的心、将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十分重要。

4、但是苏格拉底坚持让他给出普遍性的论述或者说普遍性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定义与本质,那遇到下一个例子,我们还是不能知道是不是虔诚。

5、阿波罗神,或者说代神立言的祭司,并没有欺骗他,神之所以说他比其他人更加有智慧,恰恰是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或者说是那句听起来有些悖论味道的苏格拉底格言:「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6、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7、所以,要了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听听苏格拉底。

8、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9、在这座以民主闻名的城邦,苏格拉底像牛虻一样不停在各处警醒、劝说人们,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无知和缺陷。但并非人人都受得了逆耳苦口,可以想象他在雅典积聚了多少民愤。因此,对他的指控是必然的,而申辩的失败也在意料之中。倘若苏格拉底顺从控告者的意愿,以妥协赢来生的机会,大可不失风度地离开雅典。但他是苏格拉底,他选择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将走过场的审判演绎成哲学家的自白。

10、但也许有人会说:“什么!你难道不感到羞愧?苏格拉底,你所追求的这种事业如今毕竟让你身处死亡的危险中呀!”

11、既然苏格拉底自认为无罪,且按照当时雅典律例,只要他放低姿态,让亲友乞求陪审团的怜悯便可有生的机会,为何他却甘愿赴死?

12、他进而阐述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所谓怕死,这正是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的表现,因为这就是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事。”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并不知道死亡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毫无根据地去害怕死亡,本质上就是不懂装懂。

13、也就是认定苏格拉底是不是有罪。

14、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15、《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相差较大,这里面有好几方面的原因。

16、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

17、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上的,只是其含义和性质与乃师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作者:柏拉图、撰稿:刘玮

19、这两项罪名在雅典还真都不是小事,甚至都不算是私人案件,而是由雅典公民代表城邦「公诉」苏格拉底。

20、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家在同神学文艺观作斗争时,就是以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为武器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在与新古典主义文艺观作斗争时,同样利用了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