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07 13:12:21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篇)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4、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5、(解释)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7、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8、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9、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

1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11、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2、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13、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14、如果你心的机制达到了那一个程度,即使你读的是很随机的一些文字,也一样可以能够悟。

15、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16、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

17、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8、国家的运行合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战马只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

19、得宠和受辱都好象会让你震惊,对待遭受患难的态度,贵在对你自身范畴的理解。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总是在你原有地位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得到的,得到提升自然会惊喜,当遭受贬斥、地位降低又会惊慌失措。这即是宠辱若惊的含义。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遭受大的灾祸,就在于我们存在自身的观念,如若达到忘我的程度,就无所谓灾难可言。因此,高的境界是将自身融于天下之中,也好像可以将自身寄托于天下,总之,要懂得超越自我,关爱自我,就得以天下为本,自身也好像可以寄托于天下。

20、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之。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二篇)

1、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2、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3、精神和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4、(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5、我的理论极易理解,也极易实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就像臣必须侍奉君一样,我的见解也是有源头的。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由于不了解我的知识。真正认识我这一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圣人的外表是极寻常的,其实他们的大脑中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6、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我得执而杀之……孰敢?

7、渊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8、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9、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10、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11、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12、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3、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

1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15、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16、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17、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有远大抱负的君子对待兵器的态度有两种:当安居乐业时,将它放在次要位置,一旦爆发战争,又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是不祥之物,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他们愿意过着恬静、安然的生活。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凶恶的事看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重要,说是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18、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19、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20、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三篇)

1、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2、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4、的试探者。甘作天下的试探者,永恒的德行就不会有偏差,复归于无所突出无所特恃的未分化态。虽

5、我说: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去认识这个事。

6、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7、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8、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9、抛弃贤圣及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

10、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

11、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2、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13、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14、一旦忘我,你就不会有什么,我很累,我很辛苦,我很大压力等等这些感受。

15、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16、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17、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是:提取码:29ur《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8、是道演化了万物,是天地的灵气积畜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是物体表现了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是器物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功用。由此而推,世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天地赋予的灵气。万物对道的法则和天地灵气的崇尚,不是出于一种命令,而是自然界的本性所然。按此理推,既然是道生化了万物,人类智慧又能不断积累,不断丰富,那么,长此以往地不断升华,又不断产生一些与之相对立的学说,并对这些"异端邪说"采取保护,终可认识一切事物的规律。智慧随从人类的生命而来,但它又不是客观的实在,它大有作为但又不能完全依靠它(不能光想不动),它所带来的成果可长存于世,但又不能支配人生(支配人生的是自然法则下的道),这即是所谓玄妙的依赖与天地灵气的智慧。

19、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20、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四篇)

1、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

2、道德经·第三章春秋时期·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3、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5、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6、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7、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8、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无数川流小溪的汇聚之所,是由于它们处于一个好的下游位置,故能成为川流小溪的归顺之处。因此圣人明白,要想成为万民之君,就必须将个人的意志置于国家之下,要想当领头人,就必须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国家之后。正是由于明白这一道理,尽管圣人位居人民之上,而民众不感到重压,尽管身居人民之前,而人民不会去加害他。正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民众都乐于拥戴他,而不是厌恶他。

9、往而不害(在她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10、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11、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12、(解释)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13、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

14、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15、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16、(解释)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17、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18、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19、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20、既然民众不怕死亡的威胁,又怎么能用死亡威胁民众呢?假若能使民众常常畏惧死亡,就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执行极刑,哪个还敢犯上作乱呢?假若民众过着寻常的稳定生活,就一定怕死,就常设主宰生杀权的司法机构。若取代司法大权而主宰生杀权,这就如同取代林木工匠去砍伐,这样做很少有不伤手的。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五篇)

1、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不向外感知察辨,也可以证解到道的境地。越是出

2、执大象(拥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4、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5、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6、圣人方正而不孤立,突棱而不伤人,率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7、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8、神得一以灵(元神得到混元一气可以有灵性);

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0、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

11、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施政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12、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13、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14、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5、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6、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17、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18、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

19、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20、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