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句马革裹尸合集
1、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2、此时,匈奴和乌桓又开始在边界闹事,马援刚从交趾回来就继续西进,平陵县的孟冀赶来劳军,马援对他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又开始骚扰北边,我请缨上阵,“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孟冀感慨万千,连说:“对!作为英雄就应该这样!”(马援病死南征途中又遭受谗言)光武帝建武23年,公元47年,马援已经垂垂老矣,这个时候,武陵南蛮子又开始聚众造反,马援请缨上阵,光武帝说,贤卿,你老了,就不要去了。马援说老臣还能披甲上马!于是跨上战马,豪气十足,光武帝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一个矍铄的老战士啊!而这次出征,将是马援人生的终点。
3、(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后来,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元帅请示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里既表达了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7、[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8、决一死战(juéyīsǐzhàn)
9、马援(前14年-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10、(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11、(甘同马革)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1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13、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14、公元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等人造反,声势浩大,刘秀以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征讨,汉军长途跋涉赶到浪泊,一阵大杀大砍,打败叛军,敌众四散奔逃,次年,马援军肃清叛贼,并亲自斩杀二征,传首洛阳,朝廷加封马援为新息侯,厚加封赏,马援不为一己,全都拿出犒赏三军,一时欢声雷动。
15、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马革裹尸造句你当山中高士,我自马革裹尸,如果下一世真生在太平盛世,我来杭州,跟你看尽锦绣山河。君子在野
16、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17、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
18、“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旧制度,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该诗语言朴实流畅,音韵铿锵,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气壮山河。
19、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0、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四十句马革裹尸合集
1、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2、在东汉时代,原来汉武帝设置的西域督护府早已名存实亡,整个西北地区又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那些雄起的少数民族有羌、羯、羝、鲜卑、匈奴和乌桓。趁着天下大乱,羌族也牛逼了一把,攻占了武威、张掖和金城(现在的兰州市),马援和马成起兵征讨,羌族一败涂地,东汉便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天水、陇西和扶风三个郡。
3、战士在外出征阵亡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哪里不是可以埋葬占忠勇之士的地方呢?不用一定要返回家乡去埋葬。
4、(相反词)临阵脱逃马革裹尸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5、公元32年,刘秀起大军亲征隗嚣,当行至漆县时,前方山路险峻,人马不敢继续前行,君臣等人正犹豫徘徊时,马援从后面飞马赶到,他叫人取些米来,便在刘秀及众将面前,把米堆成凉州一带的山川地势,还标明人马往来进退的路线,说得十分明白,刘秀捋须大笑着说:“如此看来,敌人已在吾军掌握之中也!”于是下令大举进军,经过几番鏖战,终汉军大获全胜,基本肃清隗嚣的主力部队。
6、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7、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国家?
8、译文:男子汉就是要战死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安葬。
9、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10、[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11、95后入殓师薪资曝光,8年送走20000具尸体,不参加婚礼,没有朋友,网友:给我1000万也不干!
12、(示例):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耶?◎《清史稿·文宗本纪》
13、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英烈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马革裹尸。
14、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15、革:皮革。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
1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17、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18、刚刚!国家明确了!全体中小学教师彻底炸锅了!
19、马革裹尸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谁不期望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儿呢,每当这时艾伦就觉得阵阵心痛。
六十句马革裹尸合集
1、拼音:(mǎgéguǒshī)
2、父亲曾说过“誓死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他做到了,我们只有坚持战斗到底,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3、成语例句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4、马革裹尸一词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初年名将马援,立志做个好男儿战死在边疆荒野,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现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主要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5、曾经年少爱追梦,大学不远不成行。也想马革裹尸还,英雄何处不青山。大学毕业许多年,浑浑噩噩到今天。终于决定要开店,证明来过人世间!开业有请,弹衣相迎!
6、捐躯疆场以泽量尸决一死战肝脑涂地赴汤蹈火马革盛尸战死沙场粉身碎骨
7、(解释):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8、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9、成语解释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10、《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11、近义词:马革盛尸战死沙场粉身碎骨以泽量尸
12、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13、马援披挂上阵,号为伏波将军,赶往越南平定叛乱,他带领将士沿海南进,开山铺路千百余公里,终于和逆贼一战而大破之,两个男人婆终于败走,交织遂平定了下来。
14、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15、(出自):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16、(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17、这下刘秀被激怒了,他召集文武商议讨伐隗嚣策略,马援为表示忠心,上书刘秀,献上分化瓦解隗嚣之计,刘秀看完大喜,派给马援五千人马,伺机游说凉州大将高峻、任禹等人,颇见成效。
18、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19、偏偏这时,从凉州传来一个惊天变故!原来自从马援走后,另一员心腹大将王元多次怂恿隗嚣攻占陇西,独自称王,问鼎天下!隗嚣竟被说动,决意反抗汉朝。刘秀听说后找来马援询问,马援十分惊讶,多次写信给隗嚣,劝他认清天下大势,还是顺从光武帝为好。
20、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八十句马革裹尸合集
1、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2、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3、此战马援居功至首,光武帝刘秀赐他一个县的封赏,却被马援谦虚的拒绝了,他说:“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南越,那么大功劳也就得到几百户赏赐,我这点功劳实在不值一提,还请陛下继续让我建功立业!”
4、(马革裹尸)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5、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6、马革裹尸拼音:mǎgéguǒshī简拼:mggs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词:临阵脱逃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汉语文字)马革裹尸 (汉语拼音)mǎ gé guǒ shī (词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成语性质)褒义词中国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7、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8、马援回京时,正值近塞的乌桓前来骚扰,他不辞辛劳请求出战。乌桓属东胡系,与匈奴、中原王朝屡有交锋,建武二十一年马援仅是率三千骑兵来前线巡视,乌桓便怯战而退,还称愿为汉廷驻守边疆。
9、[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0、[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11、清华校园一张海报,揭露“双减”真正本质
12、(裹全尸)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13、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4、《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年过花甲之际,仍向光武帝请求出征交趾,并大义凛然地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5、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16、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17、何必马革裹尸还读音:(hébìmǎgéguǒshīhuán)。马革裹尸是成语,意思: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马革裹尸出自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18、(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19、这些告诫本来没有什么,都是长辈提醒晚辈的善意之词,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刚好杜保的一个仇人想整杜保,就告诉光武帝说杜保性情轻薄、乱群惑众,还说,这是马援对自己的侄子亲口说的。这也不算什么,没想到梁松和杜保是好朋友,光武帝一怒,马上就把杜保免官,梁松吓得屁滚尿流,检讨书写了几十篇,总算没有被处分,惊悸之间,梁松也把马援恨死了。
20、官方小程序《闯关成语》,来挑战下吧。(点击上图即可参与)
一百句马革裹尸合集
1、(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2、《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4、浴血苦战异域,何惧马革裹尸,搏杀歼敌四千正气千秋壮国魂,英雄终还乡。
5、(马革裹尸)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6、马革裹尸,汉语成语,拼音是mǎgéguǒshī,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造句(1)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2)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3)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4)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5)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7、[产生年代]古代是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释义)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正音)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裹;不能写作“里”。(近义)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临阵逃脱(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主谓式。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你们知道马革裹尸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典故,供大家阅读!马革裹尸解析(注音)mǎgéguǒshī
8、近义词:赴汤蹈火、战死沙场
9、(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10、活久见!西安女子每天瞒着丈夫假装送女儿上学,带着孩子在校外闲逛了5年!
11、东汉时期有个名将叫马援,他不但辅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还带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为了给这位猛将嘉奖,刘秀赐予了他“伏波将军”的称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
12、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3、(裹尸入)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14、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15、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jueshuo),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16、解释: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17、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激烈,显着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高荣誉。
18、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马革裹尸的经典造句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19、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20、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